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香港股灾重温 >

第5章

香港股灾重温-第5章

小说: 香港股灾重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外信托事件」 
  「海外信托事件」爆发时,确曾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财经界产生极大的震撼,原因除了因为这是一间为公众熟知的上市公司之外,在那时候来说,海托还拥有「香港工商银行」以及「华人银行」股权(前者也是一间上市公司),另外海托还拥有两家财务公司,为香港的第三大银行集团,故此其倒闭带来的影响是广泛性的。 
  八五年六月六日傍晚,香港政府宣布海外信托银行无力偿还债项,当晚警方人员立即把湾仔海外信托银行大厦封锁,彻夜作出调查,并于出事当日在机场拘捕了身挟巨款和股票的该行董事总经理张承忠。翌日财政司便宣布由政府接管该银行,使该银行得以继续经营,存户分毫不损,不过该公司的股票却立即停牌,其后论为「纪念票」。 
  「海托」的倒闭,是因为银行的坏账太多,外贷款项没法收回,其中不少是对银行董事控制的公司的贷款。另外,银行监理专员在接管该银行时在记者会亦作出透露:「海托在八一至八二年间,曾向一位叶姓的人借出一连串巨款。」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香港警方商业犯罪调查科和廉政公署的追查之下,「多米尼加财务公司」创办人叶桩龄从美国引渡回港,另外,海托多名董事都被警方提堂起诉。一直以来,银行都给与市民作风稳健的印象,所以稳健的投资者大多会买入银行股作为长线投资对象,甚至有些退休人士把退休金换来持有这类股份这些不幸的投资者他们怎样安享晚年呢? 


  「海托事件」余波 
  港府在「海托事件」中虽然扮演救世者的角色,迅速接管了整间银行,使存款客户分文不损,事件不致扩大。可是股票投资者却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投资一夜之间尽付流水。 
  事件并不只就此平息下来,还有小小的余波。「海托」的小投资者认为政府的做法不公平,他们也该受到照顾,政府应该赔偿他们的损失。于是乎,一群海托的小股东齐往维多利亚公园****集会,情形就像「国商」的存户一样,不过他们并没有像国商存户般激烈。 

其实,大家都知道股票持有人就是该公司的股东,无论你拥有几多股,都是公司的股东。公司出现了问题,应该由股东负责,假如是无限公司,公司任何的负债没法清偿,就会由股东承担这责任。奇怪的是为甚么公司出了事,身为股东的竟要他人承担这责任?假如公司有利润,是否该股东也同样把利益转嫁他人?最莫名其妙的是当时竟有律师伸张正义,替这群小股东出头,可惜最后徒劳无功。 
  另外,这事件还有一段小插曲,有一份报章,有一名以中国名酒为笔名的专栏作者,每日一股推荐股票,未知道此君行了霉运抑或另有别情,竟就在海托出事当日力荐读者买入此股,甚么偏低长线持有等字眼全都用上了,记得当日海托收市时最低做价还在三元以上。事发后该专栏当然是极之轰动,不少人均在议论纷纷。想知道此君究竟是何方神圣? 
  翌日,该份报章这专栏依然,不过栏内却没了这位作者的文章,换上一幅漫画,画着中环康乐大厦摇摇欲坠,有人把一根大柱将大厦顶住!
  
  第三辑 跌市前征兆 


  牛市和熊市的分析 
  有关牛市和熊市的市场特征,美国股票分析祖师杜琼斯早就作出全盘的分析研究,值得每一位投资者一让再读,大家可从「杜氏理论」中互相印证与香港熊市异同之处。 


  牛市第一期 
  杜琼斯根据美股多年的经脸,总结出牛市和熊市不同的市场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市场特征,判别市场处于哪一个阶段。 
  牛市(「多头市场」)是指持续多年的大升市,一般来说牛市共可分作三期。其中牛市第一期初段和熊市第三期末段互相混合在一起,或者我们可以说牛市第一期初段相等于熊市第三期末段。 
  牛市第一期通常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形下出现,当时投资者对市场已经完全心灰意冷,他们不计成本拋出所有的股票,准备离开市场。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入货良机!因此,那些有远见的投资者,虽然看见整体经济仍然处于不景气的阶段,利淡的经济消息接踵而来,但已感觉到市场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情况即将会有改变。于是他们开始有耐性地限价买入,市场的交投渐渐出现改变的征兆,成交当时虽然还十分低沉,但在回升时已见有微量的增加。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徊,大部分股票从弱者流向强者手上之后熊市便真正宣告死亡,另一次漫长的升市亦届开步了。 
  牛市第一期经过强者有耐心的吸入后,大市开始稳步上升,每一次回落时的低点都较上次为高,于是引来新的投资者入市,形成大市上升成交增加的现象。这时候上市公司利好的消息开始出现,公司业绩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入市的兴趣。 


  牛市第二期 
  不过,熊市的教训记忆犹新,投资者当股价升抵某水平时便裹足不前;但市场的发展仍然是乐观的,大市基调十分良好。这情形便令到市场形成既非上升,也非下跌的争持局面。于是股价(或大市)在高水平反复上落。这段时间可能维持数个月至超过一年不等,主要视乎上次熊市所造成的损害程度深浅而论。 
  杜氏理论把上述整个过程归纳为第二期,但一般投资者为容易区分市场特征,把牛市初期的上升划分为第一期,而争持徘徊之局则作为第二期。 


  牛市第三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争持之后,牛市第三期出现了。这一期市场有很明显的特征让我们辨别到。首先是股市的成交量不断增加。这反映出愈来愈多投资者进入市场,大市每一次回落调整不是令投资者离市,而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跟进。市场的投资情绪高涨,投资者充满一片乐观气氛,股市的交易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报章不断报导有关股市的情形,而且还是头号新闻。亲戚朋友谈话之间总离不开股市这个话题,而且市场消息满天飞,每一个人都有「可靠的内幕贴士」,互相推荐买入的股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连擦鞋仔都讲股票的现象了。 
  此外,公司的利好传闻不断出现,例如盈利倍增、收购、合并等等。上市公司亦不断乘时大举集资,或送股、拆细以讨好小股东。 
  在这阶段的末期,市场投机气氛极浓,因此垃圾股、冷门股不断大幅标升,长期没派息、财政有问题的公司股票照升如仪,反而愈来愈多业绩优良的实力股只,投资者拒绝买入。 
  当这情形去到某一个极点时,市场便会出现崩溃了。 


  熊市第一期 
  熊市又称作「空头市场」,是指持续经年的大跌市。同样地熊市也是分作三期,而熊市第一期初段亦即是牛市第三期的末段。 
  熊市第一期出现在市场投资气氛最高涨的情形下,当时市场绝对乐观,投资者对后市完全没有戒心,相信大市将会继续大幅再升。而且市场也尽是利好消息,公司的业绩盈利到达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业更加在这段期间加速膨胀,收睛合并消息频传,总是牛市第三期末段的一切市场特征完全浮现出来。 
  正当所有投资者疯狂沉迷于股市的上升之际,先知先觉的醒目资金已开,始撤离市场;所以,当时市场的交投虽然仍十分炽热,但已有逐渐下降的倾向。 
  因此,熊市的第一期可说是「出货期」,当大市再创向新高,而成交却没法同步创出新纪录之时,大跌便届随时出现。 


  熊市第二期 
  由于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已悄然离市,市场在乐观之余,开始隐隐感到有点不妥,这时侯市场出现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都会触发「恐慌性拋售」。 
  因为市场累积太多的好仓,当想要买进的人退缩不前,而愈来愈多的投资者急于沽售,股价(或大市)跌势便告转急。股价的急跌导致部分持好仓的因未有足够按金而被迫斩仓,进一步使跌势恶化。于是股价愈跌愈急,愈急愈跌,形成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经过一轮疯狂性的恐慌性拋售(这段期间市场的成交量仍然十分庞大)之后,投资者觉得跌势似乎有点过分,目前上市公司以及经济环境和股市此较,未免是过于悲观,于是大市出现一次较大幅的回升局面。这一段中期性反弹将可能持续数星期至数个月之久,而回升的幅度一般是整次跌市总跌幅的三分一至二分一之间。 
  杜氏理论把上述整个过程归为熊市第二期,不过我们为了清楚识别市场,所以把「恐慌性拋售」划分为第一期,而中期性反弹则视作第二期。 


  熊市第三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期性反弹之后,经济方面和上市公司的前景出现了恶化,不利消息接踵而来,进一步摧毁投资信心。 

这时侯,整个市场弥漫着悲观的气氛(但不是恐慌的情绪),公司业绩倒退、财政困难、停牌清盘等消息接二连三地出现,整个经济陷入极度不景气中。 
  于是那些缺乏信心的投资者沽出,早几个月前认为股价抵买的,现在也加入沽售的行列。在熊市第三期中,大市(或股价)只是持续下跌,但跌势并没有加剧,而且下跌的股票大多集中在业续一向长好的蓝筹股和实力股身上;那些二、三线低质股份,可能在熊市第一期与第二期时已经跌够,因此再跌幅度灭少,甚至不再下跌,跌势全都集中在优质股。这些股票是投资者最后失去信心的。 
  其实这时期也就是牛市的第一期初段,有远见的投资者已开始有耐性地作选择性吸纳,市场这时砾正处于黎明前最思唁的时刻,很快地黎明便出现了。 


  财经报生不逢时 
  随着投资的普及,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更见殷切,除了报章以及电视加强这方面的报导之外,传呼公司、新闻通讯社亦加入竞争,现在我们得到的信息无疑是较以前更加快捷和方便了。 
  目前香港共有二份财经报章,虽然这二份报章未能平分春色,但相信已能站稳阵脚,在市场上生存了。仍记得过去十多年来,本港一直只有一份财经报章可以生存,许多财经报纸先后创刊,可惜都等不到黎明便己结束。不过,我一直认为香港能有这么多份马经报纸生存,投资股票较赌马更加需要分析和信息,市场肯定需要多过一份财经报章。这想法现在已被证明是正确的。 
  说也奇怪,香港每一次有财经报章筹备创刊之际,必遇上港股大跌!犹记得《信报》在七三年创刊,当年股市就从1700点暴泻下来,经济也因而进入衰退。该报在当时的经营极之困难。八一年有一份名为《财经日报》悄然面世后不久,港股就从1810点掉下来,进入熊市阶段;当时股市踏入新的牛市后,该份报刊却停刊,令人惋惜。 接着黄玉郎的《金融日报》在八七年底挟雷霆万钧之势而来,但却只生存了七十二天,在雷声大而点小之中结束。结束后不久,便发生了全球性股市大灾难,不可谓不巧合! 
  在环球大股灾期间,另一份财经报纸《经济日报》则密锣紧鼓招兵买马,报纸尚未面世,就发生了股灾,结果这份报纸就在全人类对股市最恐惧时诞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