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103章

宏观经济学-第103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8年开始黄金外流,到1959年,美国黄金储备为195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为194亿美元,1960年底对外流动负债为210亿美元,开始超过该年底的黄金储备178亿美元,这使人们对美国能够始终坚持按黄金官价兑换美元的信任发生动摇。   
    1960年10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当时伦敦黄金市场的金价涨到一盎司41。   
    5美元,高于黄金官价约20%,为了稳定美元的黄金价格,1961年10月,美国联合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西德等七国,建立一个“黄金总库”   
    (gold   
    pol)   
    ,旨在通过卖出或            698   
    。   
    286。现代西方经济学   
    买进黄金,使黄金市场上黄金的价格稳定在每一盎司35美元。但是,60年代中期,美国国际收支继续恶化,加上法国戴高乐总统坚持用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储备不断减少。   
    当时,美国发行货币的法定要求是应有25%的黄金作保证,约需120亿美元黄金。   
    1967年前后,美国的黄金存量已达到它的危险点120亿美元。   
    1967年11月到1968年3月又爆发一场更加深刻的美元危机,西欧国家的中央银行和私人投机者一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这几个月黄金总库被迫售出价值30亿美元的黄金,金价一度涨到每盎司45美元。对此,美国要求英国自同年3月15日起暂时关闭伦敦黄金市场,宣布停止在伦敦黄金市场上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价出售黄金,同时邀请“黄金总库”成员国到华盛顿举行紧急会议,会后发表公报,解散“黄金总库”   
    ,实行黄金的双重价格制度,即各国官方结算仍按一盎司35美元价格进行,私人买卖黄金则听任自由市场供求决定。   
    (三)美国“新经济政策”和史密森协议1969—1970年美国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为了对付经济衰退,1970年,联储以年率4%的增长率扩大货币供给量以刺激投资。1971年失止率停止上升,但货币供应增加同衰退造成的对货币需求下降相结合,导致美国利率下降,资本外流,削弱了美国国际收支地位。   
    1971年,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供给年增长率上升到7—10%,政府开支增加,美国经济在1971—72年由衰退转人扩展,但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   
    美国1971年出现本世纪第一次贸易赤            69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86。   
    字27亿美元,经常项目和长期资本的差额有96亿美元赤字,官方储备交易项目的赤字增加到300亿美元。外国中央银行积累了巨大数量的美元储备,这进一步加强了对美元的不信任的投机活动,刺激国际上抛售美元,兑换其他坚挺通货。   
    1971年8月中旬,美国官方储备资产下降到120亿,官方美元债务上升至506亿,外国官方大量美元余额正等待兑换美国金库里的黄金。   
    尼克松不得不于8月15日宣布“新经济政策”   
    :国内为了对付通货膨胀而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同时宣布从1971年8月15日起关闭黄金窗口,美国不再用黄金购回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   
    1971年12月,美、英、法、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西德、瑞典、日本和加拿大等“十国集团”在华盛顿的史密森研究所(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召开会议,协议重订各国汇率。史密森协议仍然保持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但有两点变化,一是重订汇率。美元贬值,按美元计算的黄金价格提高8。   
    5%,每盎司黄金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日元和马克增值,按日元和马克计算的黄金价格分别下降8。   
    5%和5%,英镑和法郎的黄金价格不变。若按美元计算,日元升值17。   
    2%马克升值13。   
    5%,英镑与法郎升值8。   
    5%,其他西欧各国货币不同程度对美元升值,各国货币当局有责任通过干预维持自己货币对美元的新的汇率。另一个不同之外是,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扩大,从原规定的在平价上下方各波支1%,扩大到上下方各2。   
    25%,总幅度是4。   
    5%。这样,假如A国对美元的汇率从汇价底部向顶点上升4。   
    5%,而B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却从顶点向底            700   
    。   
    486。现代西方经济学   
    部下跌4。   
    5%,则A国对B国的汇率波动幅度可以达到9%。   
    当时,“共同体”   
    各国为争取实现货币同盟,1972年3月决定,“共同体”内最强货币与最弱货币之间波动幅度限定在2。   
    25%,称为“蛇”。对于美元,它们共同浮动,上下方波动范围各2。   
    25%,也就是在4。   
    5%的范围的“洞穴”中浮动。这个安排称为史密森洞穴中的蛇形浮动。   
    三、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终结与管理浮动汇率制   
    1973年的第一周,美国公布了1972年商品贸易收支差额预计数,赤字有69亿美元,大大高于1971年的赤字27亿美元。美国的巨额赤字意味着美元再一次贬值的可能性。这种预期触发了大量美元外逃,主要是换成西德马克。在一周内,西德中央银行吸收了60亿美元以维持固定汇率。   
    抛售美元的规模如此之大,以致美国联储不得不放弃它过去不干预外汇市场的政策,卖出价值达3。   
    19亿美元的马克和二千万美元价值的荷兰盾,以支持美元。   
    由于美国长期国际收支逆差,而西德和日本战后奇迹般地高速增长,从60年代以来,美元事实上定值偏高,马克和日元则定值偏低,史密森协议重订的汇率并未完全改变这种情况。但由于西德和日本拒绝自己的货币进一步升值,仍然采用限制贸易和限制资本流入的办法。所以美国利用上述机会,于1973年2月12日宣布美元贬值,每盎司黄金价格从38美元上升到42。   
    2美元。主要欧洲货币也按更高比率确定其美元价格。美元贬值一周后,日元对美元升值14%,一美            70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86。   
    元等于260日元。英镑、加拿大元、瑞士法郎、里拉、法国法郎对美元向上浮动。   
    1973年2月美元贬值后,国际金融只平静了若干天。   
    3月1日,新的货币动荡又爆发了,西德一天吸收了27亿美元,还有部分美元涌进其他西欧国家,这立即导致外汇市场关闭两星期。虽然美元经过两次贬值,已不再偏高,然而短期投机资金的作祟使美元仍蒙受压力,各国官方无力维持新的汇率。   
    因此,从1973年3月开始,西方主要国家实际上实行两种汇率制,欧共体内部相互固定汇率,对美元共同浮动。   
    英镑、日元、加元、瑞士法郎以及其他一些货币对美元独立浮动。美元也有效地变成浮动货币,普结。   
    1973年5月,国际金融市场又掀起风浪,能源危机,水门事件等触发了一场新的抛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促使金价从1973年5月初每盎司90美元上升到6月的120美元。两个月内,美元对欧洲大陆货币的汇价下跌15%。此时美元已成为汇价偏低的货币,西欧工商界担心他们的竞争地位恶化,向政府施加压力,重新干预市场,以停止美元价值的下跌。   
    因此,从1973年7月以后,西方的货币体制是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而不是前几个月的自由浮动。   
    各国中央银行保留权利,一旦本国利益需要,或当它们认为自己货币的汇率上升或下跌太大时,将卖出或买进本国货币以干预市场,平抑汇价。            702   
    。   
    686。现代西方经济学   
    第四节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金本位固定汇率的自动调节   
    第一节谈到,休谟曾经提出,在金本位制下,假设A国由于任何原因黄金存量增加,从而打破原有的国际收支均衡,市场内在的(或称市场固有的)供求力量相互作用的价格机制,具有使得国际收支自动趋向均衡的必然趋势。黄金增加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水平(相对于贸易国B国)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逆差导致黄金外流。   
    与A国相对应,B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导致黄金流入。   
    如此相互作用,一直到A、B两国各自货币供应恰好等于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为止,国际收支恢复均衡。   
    需要指出,上述休谟关于国际收支调节的价格一金币流动机制(price   
    specie   
    flowmechanism)讲的是从失衡经过调整到重新恢复均衡的情况。作为长期均衡,它假定充分就业即实际国民收入既定不变,因此,适应于产品和劳务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发生变化引起的只是产品结构的调整。   
    其次,它假定黄金存量的变化等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以货币数量说为基础,即假定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因此,按照休谟的理论,国际收支的调节,是在保证汇率固定不变条件下,唯一地通过贸易国双方相对价格的变动实现的。事实上,在金本位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            70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86。   
    支从失衡到恢复均衡,不仅涉及价格的变化,而且涉及国民收入的变化和银行利息率的变化。   
    假设B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黄金外流—货币信用减缩—总需求(总支出)主要是投资支出减少—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工资下降(成本下跌)—物价下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逆差逐渐消失,一直到收支平衡。   
    与此相对应,一国国际收支若有盈余,意味着黄金储备增加—货币信用扩张—总需求扩大生产就业增加—工资和物价上涨—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盈余逐渐消失一直到收支平衡。   
    上面只涉及贸易收支。事实上资本项目流动也有助于国际收支的调节。逆差国货币信用紧缩—银行利率提高—国外短期资本流入有助于抵消经常项目的逆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总的来看,在1914年以前金本位时期,黄金可以自由流动,加上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英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配合银行利率政策,保证了按金平价规定的固定汇率。   
    同时,金本位制限制了货币供给量,防止了货币供应量过多的通货膨胀。但另一方面,平均的高失业和多变的物价水平并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