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38章

宏观经济学-第38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设如图25。   
    4所示,政府开支增加时(IS移动到IS1)   
    ,货币供给量也相应增加,LM向右移动到LM1,并与IS相交于E2点,则利率不变(r=3%)   
    ,国民收入扩大到160亿元。   
    这是因为,跟E1点比较,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了一            25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42。   
    个百分点,促使私人投资增加10亿元,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国民收入增加20亿元。拿E点与E2点比较,从表达产品市场均衡的IS1曲线来看,E2意味着总支出即政府开支和私人投资各增加10亿元共20亿元,通过乘数效应,国民收入增加40亿元,因增加的货币供给量恰好足够满足交易活动增加所需的货币,能使利率保持不变。从货币市场来看,LM1曲线上的E2表示国民收入为160亿元相应的利率为3%。   
    复习思考题-一、设一个二部门的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C+aY,投资需求-函数为I=I-br。   
    (1)写出IS曲线和IS曲线斜率的代数表达式。   
    (2)若加入政府的经济活动和对外经济活动以后,消费函数为C——-=C+aYd,投资需求函数为I=I-br,税收函数为Tn=TR+tY,政——府支出为G=G,净出口函数为X=X-RY,再写出IS曲线和IS曲线斜率的表达式。   
    二、假定(1)   
    消费函数为C=50+0。   
    8Y,投资需求函数为I=10-5r,(2)消费函数为c=50+0。   
    8Y,投资需求函数为I=10-10r,(3)消费函数为C=50+0。   
    75Y,投资需求函数为I=10-10r。   
    (a)求(1)   
    (2)   
    (3)的IS曲线(b)比较(1)和(2)   
    ,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c)比较(2)和(3)   
    ,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三、假定上题(1)中的消费函数仍为C=50+0。   
    8Y,但投资函数为I=120-5r,或投资函数仍为I=10-5r,但消费函数为C=60            260   
    。   
    42。现代西方经济学   
    +0。   
    8Y,试求两条新的IS曲线。这两条新的IS曲线有没有区别?   
    它们和上题(1)中求出的IS曲线有何区别?这种区别说明了什么?   
    四、假定C=20+0。   
    8Yd(消费函数)   
    ,Tn=0。   
    3Y(净税收函数)   
    ,G=120(政府购买)   
    ,I=150-10r(投资函数)   
    ,X=40-0。   
    06Y(净出口函数)   
    ,试求(1)   
    IS方程(2)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但税率从30%降为22%,边际进口倾向从6%减为2。   
    4%,IS方程如何?   
    这时IS曲线变得平缓了,还是更陡了?   
    五、假定货币需求为L=0。   
    2Y-5r。   
    (1)画出利率为10%,8%和6%而收入为80、900和10(单位:1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   
    (2)   
    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0亿美元,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达于均衡时的收入与利率,并据此画出LM曲线。   
    (3)   
    若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再画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2)的LM曲线相比,有何区别?   
    (4)对于(3)的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   
    六、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1)写出LM曲线与LM曲线斜率的代数表达式。   
    (2)找出K=0。   
    20,h=10;K=0。   
    20,h=20;K=0。   
    10,h=10时LM斜率的值。   
    (3)根据(2)说明,当K变小而其他情况不变,LM曲线斜率如何变化;当h增加而其他情况不变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原因。   
    (4)若K=0。   
    20,h=0,LM曲线形状如何?   
    七、假定货币需求为L=0。   
    2Y-4r,货币供给为20(单位:10            26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42。   
    亿美元)   
    (1)写出LM方程(2)若货币供给从200增加到210,LM曲线如何变动?   
    八、设一个二部门经济中的消费为C=10+0。   
    8Y,投资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   
    2Y-4r(单位:10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方程(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3)若二部门经济变为三部门经济,其中税收T=0。   
    25Y,政府购买G=10,货币需求L=0。   
    2Y-2r,货币供给为150,求IS、LM及利率和收入。   
    (4)若(3)中的政府购买G=100变为G=110,其他条件不变,求均衡利率和收入。   
    (5)若(3)中的货币供给M=150变为M=160,其余条件不变,均衡收入和利率如何变动?   
    (6)若(3)中的政府购买减少,或资币供给减少,收入和利率将会怎样变动?            262   
    。   
    642。现代西方经济学   
    第二十六章总供给总需求与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迄此为止,我们一直假定,总供给即总量生产函数Y=F(K,N)为给定。这样,总供给与总需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达于均衡状态时会有的国民收入(Y)   
    的大小,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如果“有效需求”足够大,将实现充分就业,反之,会出现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非自愿失业。总供给Y=总需求C+I+G+X,或Y(C+S+T)=C+I+G+(X-M)。其次,我们还一直假定,物价水平是既定不变的,这样,总需求任一项目以货币表现的名义值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致的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可以认为是实际的即实物量的变动。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进而考察以上存而不论的问题,即在考察国民收入均衡值的决定时,不再假定总供给是给定的外生变量,而是考察总需求及其变动将怎样决定着并引起总供给的变动。鉴于总供给意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所有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它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技术状况(生产函数)   
    、另一方面取决于有关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和卖价情况,因此,所谓总供给指的是,            26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42。   
    厂商按一定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所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假定物价指数是可以变动的,来考察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总需求的变动将怎样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物价指数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为此,我们将在上一章IS-LM模型基础上,假定物价指数可以变动,推导出总量需求曲线(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简写为AD)   
    ,从总量生产函数推导出总量供给曲线(The   
    agregate   
    supBply   
    curve,简写为AS)   
    ,然后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考察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在相互作用下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总量需求曲线(AD)   
    在上一章里,我们假定物价指数是既定不变,采用表达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利息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的IS曲线,及表达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LM曲线。考察这两个市场怎样在相互作用中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时会有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现在假定物价指数是可以变化的,由此推导出两个市场同时达于均衡状态条件下表达物价指数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总量需求曲线AD。   
    一、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图26。   
    1的上半部复制上一章的IS-LM模型。它假定            264   
    。   
    842。现代西方经济学   
    货币供给量Ms=400亿元既定不变,考察物价指数发生变化时,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于均衡状态时物价指数与国民收入的对应关系。   
    图中E点表示,若物价指数P0=1,例如物价水平为1元,产品市场的供求与货币市场的供求同时达于均衡时,利率r=10%,相应的实际国民收入Y=1600亿。            26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42。   
    现在假设货币供给量不变,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物价水平下降一倍,即物价指数从P0下降为P1,这意味着名义货币供   
    给量虽然未变,实际货币余额(MsP)从400亿元(401。   
    0)增   
    为800亿元(40。   
    5)   
    ,这表现为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到LM1,并与IS曲线相交于F,F点表达的r=5%,Y=20,这表示在物价指数下降一倍的情况下,两个市场同时达于均衡的利率从10%下降为5%,相应的实际国民收入从1600亿增为200亿。   
    在现实生活中,刚才用作图方法描述的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宏观经济失衡到再恢复均衡的调整过程是这样的:起源于物价下降引起的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使人们感觉到,他们手边持有的货币超过了物价指数下降时愿意持有的货币,于是人们调整其对货币的需求(以货币换进债券)   
    ,导致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跌,债券价格上涨刺激厂商发行债券,增加投资,通过乘数原理导致实际国民收入多倍扩大,一直到利率从10%下降到5%时人们自愿持有的货币恰好等于既定的货币供给量,与此同时,实际国民收入从1600亿增为20亿。   
    反过来,假如物价指数由于任何原因上升一倍,即从P0   
    升为P2,这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MsP)从400亿元(4021。   
    0)   
    减为200亿元(402。   
    0)   
    ,LM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为LM2,并与IS曲线相交于J点。这表示两个市场同时达于新的均衡状态            266   
    。   
    052。现代西方经济学   
    时,导因于实际货币余额减少引起的利率较前提高,而产品市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实际国民收入则因利率提高投资减少而按乘数原理多倍减缩。   
    图2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