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39章

宏观经济学-第39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图26。   
    1的下半部是从上半部的IS-LM模型推导出来的总需求曲线AD,在这里,纵轴代表物价指数,横轴和上半部一样代表实际国民收入。   
    从上半部的E点表示P0=1。   
    0,Y=1,60;F点表示P1=0。   
    5,Y=20;以及J点表示P2=2。   
    0,我们可以相应地在下半部给出E、F、和J三个点,把三点连结起来的一条曲线,即是这一节所要推导出来的AD曲线。鉴于AD曲线上任一点表达的是,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之点会有的国民收入与物价指数,所以AD曲线描述的经济内容是:在货币供给量既定不变前提下,国民经济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于均衡状态时,用货币计量的名义总需求所决定的总供给(实际国民收入)与物价指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以,一条AD曲线总是表达了某一既定不变的贸易量之乘积。   
    例如图26。   
    1下半部分的AD曲线,假定货币供给量Ms=400亿元,若P=1元,相应的实际国民收入Y=160;若价格下降为0。   
    5元,相应的实际国民收入增为20,即物价指数越低,由总需求决定的总供给越多,即AD曲线自左向右下方倾斜。   
    其原因或机理在于:在货币供给量(Ms)   
    既定不变前提下,价格越低,实际货币余额(MsP)越多、利率越低,投资越多,国民收入按乘数原理扩大。   
    请读者注意。这里推导出来的总量需求曲线AD的P与Y反方向变化,在微观分析中单个商品需求曲线的价格与需            26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52。   
    求量也是反方向变化,但其经济涵义是完全不同的。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商品的边际效用随商品数量增加而递减。   
    在宏观的总量分析中,AD曲线描述的P与Y之间呈现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它所表达的内容乃是以货币计量的名义总供给(P×Y)恰好等于以货币计量的名义总需求(M×V)的均衡等式:MV=PY,其中M=货币供给量,V=1K=货币流通速度。   
    例如在上例中,若M=400亿元,P=1元,Y=160,则V=4次,即400亿元×4=1元×160=1600亿元。同理,若M=40,P=0。   
    5元,Y=200则V=2。   
    5次,即400亿元×2。   
    5=0。   
    5元×20=100亿元。   
    这里涉及的宏观经济运行的机理是这样的:当价格从1元降为0。   
    5元导致实际货币余额(MsP)增加引致利率从10%降到5%时,一方面,微观经济主体适应利率的下降增加其对货币的需求,这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表现为K=14增为K=12。   
    5,即货币流通速度(V=1K)从每年流通4次减为每年流通2。   
    5次。另一方面,利率下降刺激厂商增加投资导致国民产品从1600亿增为200亿。例如,本书第十九章曾经指出,在古典经济学马歇尔货币需求函数Md=KPY(MdP=KY)   
    中,由于假定K是既定不变的常数,即假定人们实际货币需求MdP只随实际国民收入Y的变化而同方向同比例变化,并不因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在这场合推导出来的AD曲线Ms=Md=KPY,P与Y不仅反方向变化,而且互为反比例变            268   
    。   
    252。现代西方经济学   
    化,如P提高一倍则Y减少一倍,反之则反是,具体说,由于马歇尔假定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唯一地取决于收入,并假定两者的比率K(=1V)是固定不变的常数,所以对于任一给定的M,MV既定不变,所以MV=PY时的PY是固定不变的常数,即PY=A。   
    在这场合,描述P与Y之间的依存关系的AD曲线将呈现为直角双曲线。   
    二、总量需求曲线的移动   
    现在考察AD曲线的移动。鉴于AD曲线上的任一点表达的是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之点,所以IS曲线的移动,或LM曲线的移动,或者两条曲线同时移动,都将导致AD曲线的移动。现在假设IS给定不变、物价水平不变、货币供给量从原来的400亿元增为800亿元,这表示LM(401。   
    0)   
    向右下   
    方移动到LM1(801。   
    0)并与IS相交于F点。在这场合,与F点相应的国民收入=20,但相应的P根据作图的假定仍是1。   
    0元。把图26。   
    1上半部的F点,描绘在下半部的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另一条AD1曲线上的一点F′。显明可见,F′的位置恰巧比F点的位置高一倍(因F点相应的P=0。   
    5元,而F′点相应的P=1。   
    0元)。在这里引起F点上移到F′点从而总量需求曲线AD向右上方移动的机理在于: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总需求增加,使总供给从1600增为20;另一方面Ms增加P=1。   
    0元保持不变,意味着增加的货币供给400亿元增产的实际国民收入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从而            26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52。   
    投机性货币需求不变,因而利息率保持在10%的水平。现在拿AD1曲线上的F′点同AD曲线上的F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现实的经济涵义。   
    AD1的F′点:PY=1元×(160+40)   
    ,MV=400元×4+400亿元×1=500亿元×4次AD的F点:PY=0。   
    5元×20,Ms=400元,故V=2。   
    5次在上述两种不同场合,F′点的V=4次,F点的V=2。   
    5次,是由于AD1曲线上的F′点,新增货币M400元全部用F于增加的产品Y=400元的交换活动,因而投机之用的货币F量不变,故r=10%。   
    AD曲线上的F点,r=5%。现在再拿AD1曲线上的F′点同AD曲线上的E点比较。在AD的E点,PY=1元×160=MV=400元×4次。   
    在AD1曲线上的F′点,PY=1元×20=MV=500元×4次,这表示在货币供给量不同场合,E点与F′点货币流通速度相同(E点表示400亿元货币每元平均流通4次,F′点表示800亿元货币中,有400亿元平均每元流通4次,另外400亿元平均每元流通1次,故可设想为500亿元货币每元平均流通4次)   
    ,这是因为。这两个点的利率都是10%,E点的Y=160,F′点的Y=20,是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400亿元只流通1次,由此引起的总需求增加400亿元导致总供给增加400亿元。   
    三、AD曲线的数学方程   
    最后,让我们举例说明,怎样从IS曲线和LM曲线的数学方程推导出AD曲线的数学方程。            270   
    。   
    452。现代西方经济学   
    因S=S(Y)   
    =-a+(1-b)   
    Y,S=-10+(1-0。   
    5)Y   
    I=I(r)=Ip-drI=250-240r故IS曲线:-10+(1-0。   
    5)Y=250-240r0。   
    5Y+240r=3500(1)   
    因LM曲线:MsP=kY-hr10P=0。   
    5Y-260r(2)   
    求解(1)   
    (2)   
    两个联立方程即可得出表达Y与P之间的函数关系的AD曲线的数学方程:   
    Y=3640+960P由此可见,若消费(储蓄)函数的a和b已知,投资函数的Ip和d已知,货币需求函数的k和h已知,Ms已知,那么,给定p之值可得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于均衡时Y之值。同样,若M变动(LM移动)或(a+Ip)变动(IS移动)   
    ,我们将得出另一条表达P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的AD曲线。   
    第二节总量供给曲线(AS)   
    在微观分析中,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被定义为、与任一价格相对应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量。同样在宏观分析            27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2。   
    中,总量供给曲线AD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如一个季度一年)   
    ,所有厂商加总在一起提供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卖价,或者换一种说法,与任一物价水平相对应的所有厂商能够并且愿意提供的产量。厂商能够提供的产量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资源(劳动和其他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技术状况,厂商提供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卖价取决于成本状况。这样,在总量生产函数给定条件下,一个社会的总量供给曲线AD一般具有图26。   
    2所示三种形式。   
    图26。   
    2描述AS曲线可能呈现的三种形式。   
    横轴表示实            272   
    。   
    652。现代西方经济学   
    际国民收入(总产量)   
    Y,纵轴表示物价水平。假设总产量扩大到Y0为止,物价水平一直保持在P0,因此AS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平线。这是一种极端少见的情况,例如美国三十年代大萧条期间、由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工人大量失业,生产设备大部分闲置。因此,随着就业增加,产量扩大,产品成本保持不变,这是凯恩斯《通论》中描述的情况,所以常称为凯恩斯区间。   
    随着就业增加,产量增加,物价相应逐渐上涨,例如与Y0相应的物价水平P0,与Y1相应的物价水平Pf在这区间,AS曲线自左向右方上升,这主要是由于,效率较差的设备投入使用,效率较低的工人被雇用,因而导致劳动的边际产品随就业增加递减,即单位产品的成本随产量扩大而上升。   
    Yf表示充分就业的总产量。在这里,按一定实际工资水平愿意就业的工人均已就业,产量无法扩大,因而总需求的继续扩大只能导致物价水平上涨,AS曲线是起自充分就业总产量的垂直线。由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把充分就业作为长时期内宏观经济均衡的必然趋势,所以AS曲线之另一极端情况称为古典区间。   
    图26。   
    3描述AS曲线的移动。   
    一条AS曲线是假定生产技术给定,还假定投入的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以效率计的价格给定不变,描述与每一总产量相应的价格水平。现在,假如技术进步,一定量投入的产出增加,或者技术不变但投入要素的价格下降,这表现为AS曲线向右移动为AS1。反之,            27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52。   
    假如投入要素价格上升,成本增加,AS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为AS2。   
    第三节凯恩斯总供给函数:货币工资固定不变上一节讨论AS曲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