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69章

宏观经济学-第69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引进数量约束这个因素,用数量调节来代替补充瓦            470   
    。   
    454。现代西方经济学   
    尔拉均衡的唯一的价格调节。   
    (4)由此论证说明,在给定条件下,为什么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平衡时凯恩斯非自愿失业是现实地存在的。   
    (5)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需求管理政策,无论从资源的有效的充分利用和国民收入分配的趋向平均,都是必要的。   
    (6)从另一角度来看,这里涉及的问题是,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变量(就业、总供给和通货膨胀)的决定,提供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的理论基础。   
    (7)迄此为止,在论及的理论模型中只是假定,工资和物价在短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不同于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可以及时地迅速地调整到供求平衡的均衡价格水平,从而保证了连续的市场出清。   
    这一节要介绍的是,新的凯恩斯主义怎样对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提供微观经济学基础,具体说它试图论证说明的是,旨在效用极大化的消费者和利润极大化的厂商,在面对数量约束时,为什么并不立即迅速调整其工资和价格。或者换一种说法,当总需求减缩后,工资和物价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为什么对工人和厂商来说都是合乎理性的决策。   
    一、垄断与价格决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是由为数众多的市场参预者在讨价还价中决定的,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根据市场决定的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这在现实中相当于拍卖市场决定的诸如小麦、谷物、猪肉以及钢等的价格。垄断竞争市场和所有寡占市场包括超级市场,千万种商品的售价却是由厂商            47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4。   
    决定的,现在的问题是,当总需求减缩,库存增加时厂商为什么不及时降低卖价?理由之一是,调整价格需要耗费人力财力包括决策部门召集会议,通知销售部门,重印商品价格目录单。更重要的原因是,假如产品成本包括工资和厂商使用的原材料价格并没有相应降低,削价销售意味着亏损。于是问题归结为,为什么工人和厂商宁愿保持稳定的工资和价格,而不是经常调整工资和价格。   
    二、劳动合同   
    在美国,工会会员工资是由工会与资方协议签订的通常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决定的,包括合同期间工资每年增长(例如)   
    3%;有的还包括按生活费指数的金额(10%)   
    或50%调整的条款。这种工人虽然只占全部劳动的大约20%,但对于非工会会员工资有很大影响,事实表明非工会会员工资在经济周期期间虽然比工会会员工资有较大可变性,但依然有相当程度的刚性。那末,美国劳动合同为什么每隔三年签订一次而不是像日本那样每年签订?   
    理由之一是,每次协议,劳资双方需要收集可比企业的工资率的资料,估计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的前景,预测未来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等,三年协议一次表示为此所费人力财力可以相对减少。   
    理由之二是,减少协议不成而爆发罢工对劳资双方带来的不利影响。   
    美国1989年的劳动合同中只有40%附加按生活指数调整工资的条款,其中调整金额平均只有通胀率的50%。这是因为企业不愿承担出现下述情况带来的风险,物价指数提高,而企业产品需求并无相应增加。   
    1980年代早期,美国汽车制            472   
    。   
    654。现代西方经济学   
    造商由于70年代的劳动合同中包括按生活费指数调整的条款,以致工资成本的增加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工资成本的增加而面临困境。   
    三、加成定价与长期价格协议   
    如上所述,在实践中,工资与物价并不随着总需求的下降而即时地迅速下调,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原因之一是长期的劳动合同对工人和厂商双方都是有利的。   
    同样,在厂商之间保持固定的价格协议对厂商来说也是较为有利的。   
    例如铝制造商与飞机制造商,飞机制造商与航空公司,煤炭公司与钢铁公司,钢铁公司与汽车制造商以及制造商与批发商之间,批发商与另售商之间,等等,通常按协定价格签订供货合同,这种合同的好处,大大减少了不确定性,购买方得以保证确定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供应方有可靠的销售。所以,除了拍卖市场以外,工商企业通常采用加成定价法(mark   
    up   
    pricing)来确定其价格,即销售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加上一定百分比的利润,销售价格随成本的变动而变动,但一般不随需求变化而经常调整。这样,假如工资因长期劳动合同固定不变,原材料价格也按照供销合同确定的价格保持不变,除非成本发生变化,厂商不愿调整价格,因此,当总需求下降,市场疲软时厂商的反应不是调整卖价,而是解雇工人,缩减生产,其结果是,紧缩一经启动,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导致生产与就业累积性减缩的经济萧条。   
    复习思考题            47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54。   
    一、瓦尔拉均衡与非瓦尔拉均衡的区别二、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   
    三、克洛沃的双重决策理论。   
    四、新的凯恩斯主义从哪些方面论证说明:工资和价格刚性是工人和生产者合乎理性的行为决策。            474   
    第 十 编   
    动态经济学            47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54。   
    第三十三章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概  说经济周期(Busines   
    cycle,trade   
    cycle)亦译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意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在经济分析中,每一个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扩张(繁荣(prosperity)阶段,紧缩(萧条)   
    (depresion)阶段,危机(crisis)阶段和复苏(recovery)阶段。或者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即把危机阶段作为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转折点,把复苏作为萧条转向繁荣的转折点。   
    在日语文献中,繁荣与萧条,分别称为景气与不景气,而危机则称恐慌。   
    图33。   
    1自左向右递升的一条顺滑曲线表示一个国家在            476   
    。   
    064。现代西方经济学   
    其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假如实现充分就业会有的GNP(国民收入)的长期趋势,或者换一种说法,实际的经济活动水平达到其   
    潜在的生产能力会有的GNP(国民收入)。   
    由于一个国家的人口(劳动)和资本存量一般是逐年增加的,劳动生产率也是逐步提高的,所以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是逐年递增的,例如美国1890—1981年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3。   
    2%的速度增长。   
    但是,历史资料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稳定增长,而是环绕其长期趋势周期地上下波动的。在经济扩张(繁荣)阶段,生产就业增加,投资高胀,市场兴旺,货币信贷扩张,物价上升,利润增加。但是,经济扩张经历一定时期到达顶峰(peak)   
    以后,危机爆发,紧接其后的是累积性经            47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64。   
    济紧缩(萧条)阶段,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货币流通量或其增长率减少:利息率下跌,市面萧条,物价下跌,利润减少。萧条阶段经历一定时期后转入复苏和经济高涨,作为经济周期四个阶段之一的危机阶段,通常历时很短,但表现突出,人心恐慌不可终日,有如大难临头。这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历次经济周期中,危机爆发通常首先表现在货币金融领域里,银行挤兑,黄金枯竭,银根奇紧,股价狂跌,许多银行和工商企业只是由于周转不灵纷纷宣告破产倒闭。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周期很短,危机频繁,战前历次危机中的金融恐慌基本消失,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把没有危机的经济周期作为战后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新的特点之一。至于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只是表示经济紧缩到达谷底(trough)   
    后转向经济重新扩张的转折点,所以复苏阶段与繁荣阶段只是表示经济扩张的程度不同,很难作出明确的划分。这样,每一经济周期可以如附图的A点到C点,也可以是B点到D点。   
    以上把一个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或两个阶段两个转折点,这是人们从历史经验资料概括出来的共同特点。事实上,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每一个周期,无论是周期长度,波幅大小,以及触发危机的因素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不仅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有时差别很大。这显然是因为,第一,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特有的现象,但近二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社会经济的再生产循环流转中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四个环节,每一            478   
    。   
    264。现代西方经济学   
    个环节出了毛病,都必将导致再生产出现故障,而影响每一个环节的因素,涉及自然技术、心理、政治、国家政策以及货币金融等等因素。例如十九世纪纺织工业还是英国主导产业部门时,由于美国南北战争导致棉花供应暂时中断,所以使得许多纺织厂减产停产,工人失业,由此,通过我们现在已经熟知的乘数效应可以导致相关行业的减产和失业,就是说,由于原料供应短缺触发的纺织行业的局部危机导致整个经济的全面经济危机。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   
    1862年,法国朱格拉(C。   
    Juglar)提出,繁荣、危机、表33。   
    1朱格拉周期   
    世界危机英 国美 国德 国法 国-1825——--18361837——-18471848184718471857年1857185718571857186618661865186618671873187318731873187318218218218318218901890189318901894190019001903190019019071907190719071907192019201920——19291929192919291930193719371937-1937   
    注:此表系前苏联瓦尔加(E。   
    Varga)所制。转引自宫泽建一《国民收入理论》(1979)年            47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