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72章

宏观经济学-第72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利润。他们首先假定,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流通量(作为人们的收入所支付的货币量及其流通速度的乘积)既定不变。假如企业把全部利润分配给股东。而消费者又把他们全部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工资和财产收入利息、租金和企业利润)   
    花费于消费品,则企业以成本和股利形式付给消费者的货币,可在出卖消费            49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74。   
    品时全部收回,这样,生产将在每一年度以相同规模反复进行下去,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现象。   
    现在考察另一种情况,企业只是把一部分利润分配给股东,其余的未分配利润转化为新的投资,或者假设消费者以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开头,这部分用于储蓄和投资的货币,成为增雇工人的收入,因而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没有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储蓄引起的新增投资表现为新建厂房新增设备和原料在制品等等,因而消费品的供给也没有增加,所以消费品的供需能保持平衡。但是,等到这笔新投资转化为待售的消费品后,消费品的供给增加了,但消费者手中的货币依然如故。请读者注意,这里的问题并不在于消费品的供给量增加,而是在于这些新增消费品的销售,除了成本形式付给消费者的货币以外,还需要企业家赚得的利润所需货币,这些货币在所假定的货币流通量中并不存在。这样,市场疲软,物价下跌,利润减少以致货币流通量减少,生产减缩,失业增加,消费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随之出现。   
    (参见福斯特和卡靖斯,《利润》第279页。   
    那末,增加货币流通量是否可以防止生产过剩?他们的答复是,银行增发货币或扩张信用,通常不是贷给消费者以吸纳市场上的消费品,而是贷给生产者以生产出更多产品。   
    在这场合,最初,增加的货币成为企业扩大生产新增雇工人的工资收入,货币流通量增加了,消费品还未相应增加,于是引起物价上涨。一旦扩大的生产终于转化为消费品以后,由于生产者以成本因素支出的货币所制造出来的消费品,需要加上利润卖出去,所以除非银行继续扩大货币流通量,增多            492   
    。   
    674。现代西方经济学   
    的消费品将因消费者缺乏足够的货币购买力,以致无法按照包含成本与必要的利润的价格售卖出去。   
    (福斯特和卡靖斯,《利润》,第311页)。   
    所以福斯特和卡靖斯说,“除非生产者把他们从消费者手中取得的利润和其他收入完全再付给消费者,除非消费者把他们的收入全部用于花费,由于消费者手中缺乏足够的货币,以致生产者因无法获得必要的利润而减缩生产,就是无可避免的”   
    (同上书第350页)。他们说,无论从企业或个人来看,储蓄都是必要的,因为储蓄是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   
    但储蓄的结果,必然造成生产过剩以及由此而生的生产减缩,厂房机器和人力不能充分利用的现象。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节俭的进退维谷”。   
    第四节比例失调危机理论——投资过多(资本短缺或消费过多)   
    上面谈到消费不足(或称储蓄过度)危机理论,用现代经济学语言来说,是以社会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为其不言自明的暗含的前提。在这场合,正如读者已经很熟悉的“乘数原理”所揭示,消费与储蓄(和投资)这两者之间的物质技术的潜在的可能性,就不是此增彼减互为替代,而是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促进的。本节考察的危机理论,则以充分就业为暗含的前提。它们通常从这一现象出发,即经济波动主要            49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4。   
    表现在固定资本投资的急剧波动,而消费品的需求和生产的波动则相对较小,所以倡导者通常称之为投资过多。这里的标题中比例失调,我国近年来称为有别于总需求过多的经济结构失调,在哈伯勒《繁荣与萧条》一书中,按照庞巴卫克的资本理论,细分为生产结构的纵的失调与横的失调。   
    一、货币的投资过多理论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是奥地利学派的现代代表者,(也称新奥地利学派或伦敦学派)   
    ,如原籍奥地利的哈叶克(F。   
    A。   
    Hayek,189—192)   
    、密塞斯(。   
    Mises)和英国伦敦大学W的罗宾士(。   
    C。   
    Rohbins)等。   
    瑞典维克塞尔(K。   
    Wicksel,X1851—1926)   
    的货币理论和奥地利庞巴卫克(F。   
    Bohm—BawY-erk,1851—1914)的资本理论,则是这个危机理论的理论基础。其基本特点是,认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政策是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起经济扩张并由此导致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原因,即认为若无信用膨胀,则生产结构失调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都不会出现。   
    但也不把危机解释为纯货币现象,即不把之所以爆发经济危机解释为纯粹是由于信用膨胀和经济扩张后期的信用紧缩所造成,而是认为危机之所以出现仍是由于货币因素所引起的物质生产领域的两大部门之间的配合比例的失调,即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相对而言,前者是过度扩张了。   
    本书第二十七章已经谈到,维克塞尔最先突破了萨伊法则暗含的“货币中性”的“两分法”   
    ,把货币因素与实物因素融合在一个动态的宏观经济模型中,论证了市场利率偏离自            494   
    。   
    874。现代西方经济学   
    然利率引起的“维克塞尔累积过程”。   
    按照庞巴卫克的资本理论,较低的利率将诱使资本家采用更加迂回的生产方法(也叫更加资本的生产方法)。   
    所谓更加迂回的生产方法,是指从原始生产要素(劳动和包括土地在内的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资源)的投入到最终制成消费品历时较长的生产方法(随着经济分析的进步和经济学的发展,庞氏所谓投入到产出历时较长的定义,在经过人们长期争论后,实际上就是指多用资本少用活劳动的资本集约化生产方法)。   
    货币的投资过多论沿袭维克塞尔的货币理论和庞巴卫克的资本理论,认为只要银行扩张信贷,导致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工商企业贷款的投资对生产资料(主要是建筑材料和机器)的需求增加。由于以充分就业为前提,所以因银行膨胀信用引起的投资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只能是把原来用来制造消费品的生产要素转用于制造资本财货,因而势必相应地引起消费品产量的减少和价格的上涨。这时,那些货币收入不变或货币收入的增长落后于消费品的价格上涨的消费者,将因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而非自愿地减缩了他们的消费,称为“强迫储蓄”   
    (forced   
   saving)   
    ,而借助信用膨胀扩大投资所形成的新的实物资本(厂房设备等)就是由这种“强迫储蓄”提供的。   
    那末,这种人为地膨胀信用的政策所引起的经济扩张,为什么不能持续下去,迟早会出现危机和反方向的累积的衰退过程?按照哈什克的说法。第一,当银行扩张的信用通过资本家的投资变成人们的货币收入以后,消费者势必会恢复他们原有的消费,于是引起消费品的需求比生产资料的需求增            49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74。   
    长得更多,消费品的供给减少,需求反而增加,消费品价格上涨。第二,银行由于受法律或营业习惯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扩大信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货币资本供给的短缺,因为货币资本的供给源泉,不外是人们的储蓄加上银行扩张的信用。货币资本短缺将引起两种结果:或者是工商企业在繁荣阶段进行的投资(建造厂房添置设备)   
    半途而废,不能完成;或者是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本财货因需求不足而价格下落,存货积压。这就是经济危机。所以这一理论所说的投资过多或生产资料生产过剩,并不是指消费品生产部门因生产过剩而减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而是指资本家的投资活动超过了货币资本的供给,所以货币的投资过多论可以更确切地称为资本短缺理论,即危机根源于货币资本的供给落后于货币资本的需求。至于货币资本之所以短缺,除了银行停止信用膨胀以外,照哈叶克的说法,还因为当银行膨胀的信用变成消费者收入以后,他们将恢复其原有的消费,所以资本短缺又可视为源于消费过多。按照这一理论,只要消费者减少消费,从而增加储蓄,增加货币资本的供给,就可防止危机的爆发,所以货币的投资过多理论,又可称为消费过多(储蓄不足)危机论。   
    总之,哈叶克等的危机理论,以充分就业的宏观均衡作为出发点。认为危机之所以爆发,乃是导源于充分就业条件下银行部门人为地膨胀信用引起的投资扩张,破坏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供求均衡的配合比例,即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的配合比例,跟货币总支出在这两大类产品之间的配置比例(这就是人们的收入在个人消费与储蓄之            496   
    。   
    084。现代西方经济学   
    间的配置比例)互不协调,换言之,从社会需求在这两大类产品之间的配置比例来看,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过度扩张了。   
    由是,哈叶克、密塞斯等认为,任何人为的信用膨胀所引起的经济扩张,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危机。在经济扩张阶段借助信用膨胀积强迫储蓄所形成的实物资本,将在危机中宣告毁灭。   
    “人们一致认为,要阻止萧条的到来,唯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高涨的出现”   
    ①。   
    “复苏的一个条件是让金本位去维持各个局部之间的均衡,并避免发展到高涨”   
    ②。   
    “一个关于高涨的令人满意的理论也就解释了萧条。经济高涨期间播下什么,也就必然会在危机中收获什么”   
    ③。所以,这一学派反对任何人为的干预市场机制的措施,主张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自由放任”   
    ,如哈叶克在80年代主张美国恢复金本位制。在当代经济思想和政治倾向的左中右三派中,哈叶克被公认为是极右派。   
    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用投资过度来解释危机,首先始于俄国“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杜冈-巴拉诺夫斯基(M。,1865—1919)和德国司Z匹托夫(A。   
    Spiethof)   
    ,其后的主要代表者有瑞典卡塞尔(G。   
    Casel,186—1945)   
    、维克塞尔和美国熊彼特等。英国   
    ①罗宾斯(。   
    Rchins)   
    《大萧条》1934年,第171页、172页。   
    W②罗宾斯(。   
    Rchins)   
    《大萧条》193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