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88章

宏观经济学-第88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假设人们预期的通胀率=C,这意味着即使不存在超额需求的压力,工资和物价将提高C,这在图上表现为原来的物价菲利浦斯曲线PC0向上移到PC1移动的距离等于预期通胀率C,PC1是附加预期因素的扩大的菲利普斯曲线。   
    D1   
    代表需求因素引起的通胀率,S1代表有利的供给冲击,例如,农业丰收或进口石油降价引起的成本下降。这样,当货币总需求增加,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实际国民收入从充分就业会有的Y0增为Y1时会有的通胀率P1=C+D1-S1。            59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85。   
    上一节指出,按照弗里德曼“自然失业率”假说,只要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把失业率压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由于实际的通胀率大于人们原来预期的通胀率,人们适应性调整其预期将导致加速度通货膨胀,这表现为附加预期变量扩大的菲利浦斯曲线不断向上移动,每条曲线的斜率越来越陡(降低一定失业率所需承受的通胀率越来越大)   
    ,或迟或早,货币当局被迫停止增加货币供应量,斜率越来越陡的一组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变成一条起自自然失业率的垂直于横轴的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需要指出,上述加速度通货膨胀,是以劳动市场的超额需求引起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预期的通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胀率为前提的。假如在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从而不存在对劳动的超额需求,从而工资率保持不变条件下,若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X%,则因工资和成本增加X%,总供给曲线上移X%,假如货币供给量适应性增加X%,则短期均衡点将沿着起自自然失业率的垂直于横坐标的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按固定不变通胀率向上移动。   
    第五节菲利浦斯曲线与失业   
    一、李普赛的理论诠释   
    如上所述,1958年提出的菲利浦斯曲线是根据英国近一            600   
    。   
    485。现代西方经济学   
    百年的长时期内的经验数据得出的。此后,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通货膨胀问题的时候,以菲利浦斯曲线为中心,进行大量的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他们发现,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都存在两者此消彼长的依存关系,例如萨缪尔森和索洛认为,根据美国本世纪以来五六十年间的统计材料计量的结果,要阻止工资增长,失业率必须高达8—10%,要使货币工资增长率限制在2—3%,以便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必须有5—6%的失业,而为了使失业率不超过3%,就必须以4—5%的通胀率为代价。但是,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这两者之间为什么存在着相当稳定的互为消长的反方向变化的关系,A。   
    W。菲利浦斯并未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此后西方经济学家主要提出两种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其一是用由市场垄断力量决定的“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来解释这种现象。当由于任何原因引起货币总需求的扩大,(如消费倾向的提高,或私人投资的扩大,或旨在刺激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   
    ,以致对产品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时,随着失业减少,工会议价力量加强,这就表现为失业率降低的同时,工资与物价水平上涨,从而出现成本推进或“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或者,寡头垄断者依靠需求旺盛,产品畅销,趁机提高其操纵价格的利润加成数,以致引起物价上涨,也就是“利润膨胀”的通货膨胀;或者是第三种情况,由于生活费和利润增加,工会在集体谈判工资合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货币工资,从而出现物价—工资—物价相互推进的通货膨胀。            60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85。   
    其二是英国李普赛(R。   
    G。   
    Lipsey)在《英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的关系,1862—1957:进一步分析》(载(英)   
    《经济学》1960年)一文中,根据相同的统计资料得出与菲利浦斯基本上一致的结果,还提出了一种理论来解释经验数据表现出来的现象。李普赛理论的特点是,完全排除市场力量的垄断因素,使通货膨胀率完全取决于劳动市场上供求力量决定的“超额需求”。   
    李普赛关于失业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变化的反方向关系的理论模型包括两个假定或理论命题:第一,假定货币工资增长率取决于对劳动的“超额需求”。图35。   
    5(a)中,对劳动的“超额需求”由D-SS来计量,其中D代表企业主计划(意愿)增雇的工人数,因而也表示失业工人有可能获得就业的工作空额(记为V)   
    ;S代表劳动的计划的供给,也就是处于失业状态并正在寻求就业机会的失业工人数(记为U)            602   
    。   
    685。现代西方经济学   
    若D=S,即V=U,这表示对劳动的“超额需求”为零,这时,按照李普赛假定,货币工资率将保持不变(W=0)   
    ;若D>S,即V>U,这表示对劳动的超额需求将导致工资增加;若D<S,即V<U,这表示正在寻求工作的失业工人数超过企业主计划提供的空额,劳动的“超额供给”导致工资下降,由此可画出一条描述工资变动率与劳动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之间依存关系的R线。   
    第二,李普赛假定失业率U与“超额需求”之间有反方向关系。图35。   
    5(b)表示,若失业率为Uf(例如5%)时,D=S(V=U)   
    ,W=0;若D>S(V>U)   
    ,则W>0,这表示货币总需求(总支出)的扩大引起的对劳动的“超额需求”将使失业率从5%降为(例如3%)   
    ,同时导致货币工资率上升。   
    总之,李普赛对菲利浦斯曲线的理论诠释只是假定工作            60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85。   
    空额(V)与失业(U)同时并存,但没有阐明或证明为什么V与U会同时并存?只是假定当V=U时W=0,但没有阐明为什么。只是假定V=U时实际存在的失业率会是(例如)5%而没有阐明为什么是5%而不是6%或3%。   
    二、费尔普斯的“寻业的失业”   
    如果说李普赛实际上只是假定而并未解释他所论述的问题,那末,费尔普斯(E。   
    S。   
    Phelps)在《动态货币工资论与劳动市场的均衡》一文中(载费尔普斯编:《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1970年)   
    ,试图给就业(失业)   
    和通货膨胀这两种宏观经济现象之间互为消长的关系提供一个关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决策的理论基础。   
    费尔普斯按照传统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是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假定,每个厂商按利润极大化原则确定其付给的工资、产出量和价格,每个雇工则力图使实际工资的效用超过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之余额为极大值。在传统的完全竞争均衡理论中,假定厂商和雇工对于劳动市场上劳动供给与需求状况的信息,是完全掌握的,因此,在均衡条件下,①每一种质量相同的劳动将被支付相同的工资;②不存在着“非自愿失业”   
    ,意指不会存在现行实际工资的效用超过已有就业量之劳动边际负效用;③每个雇主不会还有未能招雇到的工人的“工作空额”   
    (V)   
    ,意指每个雇主都招雇到他意愿付给的工资所能雇用的工人。   
    费尔普斯认为,工作空位(V)与正在寻求工作的失业(U)之所以同时并存,是因为关于劳动市场的劳动供给状况            604   
    。   
    85。现代西方经济学   
    和需求状况的信息,对雇主和雇工来说,都不是完全的。在动态社会经济中,消费者嗜好和产品需求结构变动无常,技术状况日新月异,因此,经常会有一些企业解雇一些工人,同时一些企业需要增补一些工人,就是说,经常会有一些工作空额(V)   
    ,企业主计划按一定工资率招雇所需要的工人,同时也经常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失业工人。但因对每个企业主来说,劳动市场的信息(即待业工人情况和其他企业给付同类工人的工资信息)是不完全的,为了尽可能地能够按一定工资率增补他所需的质量更高的工人(或以较低工资雇用到某一质量的工人)   
    ,企业主必须花费招雇工人的广告费用或其他费用,而且随着寻业工人的减少,为了增补到工人所需费用是递增的。再从劳动的供给来看,每天,有些工人退休了,有些青少年劳动力开始进入劳动市场,有些工人被资方解雇,也会有些工人自动离职去寻觅更称心的工作,正因为劳动市场的信息对求业工人来说是不完全的,所以必然会有一些处于失业状态的正在寻觅自己更满意的工作的失业,为了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工人必须为此花费一定费用——时间和金钱。   
    在费尔普斯模型中,对应于任一给定的总需求,有一个与一定实际工资率(WP)相应的工作空位(V)   
    ,也有一个与这一实际工资相应的与V相等的处于失业状态但正在寻求工作岗位的失业人数(U)。换言之,对应于任一给定的总需求有一个与V=U相对应的均衡货币工资率与物价水平。这样,在费尔普斯模型中存在的失业(U)   
    ,仅限于这种“寻业            60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85。   
    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工人合乎理性的有计划的完全自愿的失业。这些工人之所以尚未就业,并不是他们不想工作,也不是意味着现行实际工资提供的效用低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所以他们不愿意工作,而是因为他们指望通过暂时的失业去寻觅工作,会获得自己更满意的工作,所以费尔普斯这种“寻业的失业”是真正的自愿失业。   
    现在假设由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或其他任何原因,总需求较前扩大,这时企业主将付给高工资或花费更多招雇工人的广告费来增补其所需工人,这表现为工资与物价上涨的同时,实际就业的工人数增加或“寻业的失业”减少,而且随着总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寻业的失业”   
    会进一步减少,但工资与物价必须相对应地有更大的提高。   
    总之,在费尔普斯模型中,工作空额(V)   
    =U(失业人数)中的失业,仅限于“寻业的失业”   
    ,按照这一理论以一定通货膨胀为代价来减少这种性质的失业,将可以增加产出量,提高劳动的配置效率(工人通过寻业获得更高的报酬,意味着他们对生产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也使同一性质的劳动获得相同的工资,因而也是公正的。费尔普斯“寻业的失业”之所以存在,以及减少这种失业必须以逐渐增加的通货膨胀为代价,完全是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的信息不完全,以及增加雇用量必须有递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