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辨证录 >

第58章

-辨证录-第58章

小说: -辨证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泄也。夫膀胱化水而不化精,且与肾为表里,尤不肯将肾中之精外泄,故闭塞其口而精不 
得出。膀胱因精在门外,不敢化水而水不行,水不行而火乃炽,于是熬干水液,精色变而为 
浊。遂得下润于膀胱,而膀胱仍不受也,乃自流于阴器而出矣。治法泻膀胱之火,佐之以利 
水之味,则火随水流,精亦随火而散矣。 
方用散精汤∶ 
刘寄奴(一两) 车前子(五钱) 黄柏(五分) 白术(一两) 
水煎服。一剂即愈。 
此方用白术以利腰脐之气,用车前以利水,用黄柏以泄膀胱之火,用寄奴以厘清浊,而 
此味性速,无留滞之虞,取其迅逐行水止血,不至少停片刻也。 
此症用桂车汤亦效。 
车前子(一两) 肉桂(三分) 知母(一钱) 王不留行(二钱) 
水煎服。一剂即通。 
人有小便流赤浊者,似血非血,似溺非溺,溺管疼痛,人以为血淋也,谁知是气虚血壅 
乎。夫气旺则血行,气衰则血闭。然气虚之人,多不能忍精而战,不能忍而必欲忍,则精塞 
水窍,气衰不能推送以出,由是积而内败,化为脓血矣。精化为血,而血无所归,仍流于膀 
胱,膀胱不能化血,随其自流。精化之血,相火犹存,火性作祟,所以疼痛也。虽然精即化 
血,精何能多,血亦宜少,何终日流而不能止。不知精与血同类也。精既化血,则血以引精 
,何有底止乎。治法急宜止血为主,然不可徒止血也。止血必须补气,盖气能化血也。 
方用断血汤∶ 
黄 (一两) 当归(五钱) 三七根末(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水煎服。一剂血淋止,二剂全愈。 
此方用黄 以补气,用当归以补血。气既旺,无难推送夫败浊矣。况所化精血,久已外 
出,所流者乃旧血,而非败血也。今用补气、补血之药,以生新血,新血一生,旧血自止, 
况有三七根之善于止血乎。方中用丹皮以清血中之火,茯苓以分其水中之血,自然清浊不至 
混杂,壅阻得以疏通也。世人不知治血淋之法,以湿热治之,往往至于困顿耳。 
此症用玄车丹亦甚效。 
玄参 车前子(各一两) 
水煎服。二剂即愈。 
人有小便之中溺沙石者,其色不同,而坚实如石投之热汤之中,顷刻不能即化,其欲溺 
之时,必疼痛欲死,用尽气力始得溺出而后快,其症大约得之入房,而又行路涉水,或加沐 
浴而成之者,人以为砂石淋也,谁知是肾火煎熬之故哉。夫肾火之盛,由于肾水之衰也。入 
房泄精,水亏之后,其火未能遽息,复加行役以劳其筋骨,则火且大动而不可止。沐浴涉水 
,似乎外水可以制火,讵识肾火乃虚火也,外水乘肾气之虚直入以遏其火,火乃不敢外散, 
反闭守于肾宫。肾水乃至阴之水,犹天地之海水也。海水得火而成盐之块,肾水得火而成石 
之淋,又何足怪乎。惟是外水淡水也,肾水咸水也,肾火喜咸而畏淡,一遇淡水之侵,肾火 
闭结而不得伸,乃行其气于膀胱,煎干咸水而成石也。治法通其肾中之气,利其膀胱,则肾 
火解而砂石自化矣。 
方用化石汤∶ 
熟地(二两) 茯苓(一两) 薏仁(五钱) 山茱萸(一两) 泽泻(五钱) 麦冬(五钱) 玄参(一两) 
水煎服。一剂、二剂轻,十剂全愈。 
此方不去治淋,反去补肾,以茯苓、薏仁淡渗之药解其咸味,以麦冬、玄参微寒之品散 
其火气;以地黄、山萸甘酸之珍滋其阴水,又取其甘能化石,而酸能消石也。又虑其性滞而 
不行,留而不走,益之泽泻之咸,咸以入咸,且善走攻坚,领群药趋于肾中,又能出于肾外 
,迅逐于膀胱之里,而破其块也。倘不补肾而惟治膀胱,且气不能出,乌能化水哉。 
此症用化沙汤亦效。 
熟地(二两) 山茱萸(一两) 甘草(二钱) 泽泻 车前子(各三钱) 
水煎服。 
人有感湿气而成淋者,其症下体重,溺管不痛,所流者清水而非白浊,人以为气虚成淋 
,谁知是湿重成淋乎。五淋之中,惟此淋最轻,然而最难愈,以湿不止在膀胱之经也。夫湿 
从下受宜感于足。今足不肿而变为淋,是湿不入于皮肤,而入于经络,且由经络而入于脏腑 
矣。然治脏腑之湿,而经络之湿宜乎尽散,何淋症最难愈耶。盖湿之能入于脏腑者,乘虚而 
入也。泻湿必损脏腑之气,气损则不能行水,湿何能泻耶。湿既难泻,淋何能即愈哉。故治 
湿必须利气,而利气始能去淋也。 
方用禹治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薏仁(一两) 车前子(三钱) 
水煎服。 
此方利水而不耗气,分水而不生火,胜于五苓散实多。盖五苓散有猪苓、泽泻,未免过 
于疏决,肉桂大热,未免过于熏蒸,不若此方不热不寒、能补能利之为妙也。大约服此汤至 
十剂,凡有湿症无不尽消,不止淋病之速愈也。 
此症亦可用气化汤治之。 
白术(一两) 茯苓 猪苓 车前子(各三钱) 黄 (一两) 升麻(五分) 
水煎服。 
人有春夏之间,或遭风雨之侵肤,或遇暑气之逼体,上热下湿,交蒸郁闷,遂至成淋, 
绝无惊惧,忍精之过,人以为湿热之故也,谁知是肾虚而感湿热乎。夫肾虚者,肾中之火虚 
也。肾寒则火不足以卫身,外邪得以直入于肾。幸肾中之水,足以外护,不至于深入,乃客 
于肾之外廓。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之外即膀胱也。湿热外邪,遂入于膀胱之中,代肾火之气 
,以行其气化之令。然膀胱得肾气而能化,得邪气何能化哉,故热不化水湿,且助火不为溺 
而为淋矣。治法急宜逐膀胱之湿热,以清其化源。然而膀胱之湿热去,而肾气仍弱,何能通 
其气于膀胱。淋症即愈,吾恐有变病之生矣,故于利湿、利热之中,更须益肾中之气也。 
方用通肾祛邪散∶ 
白术(一两) 茯苓(五钱) 瞿麦(一钱) 薏仁(五钱) 蓄(一钱) 肉桂(三分) 车前子(三钱) 
水煎服。 
此方分解湿热,又不损肾中之气,故肾气反通转,能分解夫湿热也。淋症去而肾受益, 
何至变生不测哉。 
此症用散淋汤亦效。 
白术(二两) 杜仲(一两) 茯苓(一两) (三钱) 薏仁(五钱) 黄柏(一钱) 肉桂(一分) 
水煎服。 
人有交感之时,忽闻雷轰,忽值人至,不得泄精,遂至变为白浊,溺管疼痛,宛如针刺 
,人以为肾精之内败也,谁知是胆气之阻塞乎。夫胆喜疏泄者也,今胆气受惊,则收摄过多 
,而十二经之气皆不敢外泄,精亦阻住而不得流逐,蓄积于膀胱、阴器之间,而胆气不伸, 
自顾未遑,何能为十二经决断耶。所以精变为淋,壅塞而艰于出也。治法抒其胆气,少加导 
水之药,则胆气既伸,得决其一往莫御之气,自然水通而精亦化也。 
方用助胆导水汤∶ 
竹茹(三钱) 枳壳(一钱) 车前子(三钱) 白芍(五钱) 苍术(三钱) 滑石(一钱) 木通(二钱) 薏 
仁 
(三钱) 猪苓(二钱) 
水煎服。二剂少愈,四剂全愈。 
方中虽导水居多,然导水之中仍是抒胆之味,故胆气开而淋症愈耳。 
此症用顺胆汤亦效。 
柴胡 黄芩(各二钱) 白芍 车前子(各五钱) 茯神 泽泻 炒栀子 苍术(各三钱) 
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下痢之时,因而小便闭塞,溺管作痛,变为淋者,人以为湿热太盛也,谁知是清浊 
之不分乎。夫夏感暑热,多饮凉水,或过餐茶、瓜,皆能成痢,是痢疾固湿热所成。惟是湿 
热留于肠胃,宜从大便而出,今从小便而出者,是湿热过盛,其大势虽趋于大肠,而奔迫甚 
急大肠不及流,乃走膀胱,而膀胱得湿热之气,则肺金清肃之令不行,欲化溺而不得,遂变 
为白浊而渗出者也。故清浊不分者,专言膀胱,非大小肠也。然水入膀胱,清浊之分,全责 
其渗化之奇,今因湿热不能化,非膀胱之病乎。夫膀胱气化能出,气者火也,湿热非火乎, 
何得火而反变为白浊耶。不知膀胱寒而溺频出,膀胱热而溺不能出,白淋是热而仍出者,以 
其有湿以相杂耳。且膀胱得火而化溺者,乃真火而非邪火也。真火化溺而易出,邪火烁溺而 
难出耳。湿热之火,正邪火而非真火也。治法清膀胱之邪火,兼逐大肠之湿热,则痢止而淋 
亦止矣。 
方用五苓散加减治之。 
茯苓(三钱) 猪苓(二钱) 泽泻(五钱) 白术(五分) 炒栀子(三钱) 白芍(五钱) 槟榔(二钱) 
水煎服,连服二剂少轻,再服二剂又轻,更服二剂全愈。 
此方利水之药多于治痢,何以痢先愈而淋反后愈也。盖痢本湿热所成,利其水则湿热易 
解。水不走大肠,而尽走于膀胱,则膀胱反难渗水之速,故少迟奏效耳。 
此症用分浊饮亦效。 
萝卜子(一两) 白茯苓 泽泻 车前(各五钱) 甘草 黄柏(各一钱) 炒栀子(三钱) 
水煎服。 



卷之九

大便闭结门九则

属性:人有大便闭结者,其症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目昏晕,面红烦躁,人以为火盛闭结 
也,谁知是肾水之涸乎。夫肾水为肺金之子,大肠与肺为表里,肺能生子,岂大肠独不能 
生水乎?不知金各不同,金得清气则能生水,金得浊气不特不能生水,反欲得水以相养,故 
大肠得气之浊,无水则不能润也。虽然大肠之开阖,虽肾水润之,亦肾火主之也。而肾火必 
得肾水以相济,无肾火,而大肠洞开矣。无肾水以济肾火,则大肠又固结而不得出,故肾 
虚而大肠不通,不可徒泻大肠也,泻大肠愈损其真阴矣。此等之症,老人最多,正以老人阴 
衰干燥,火有余而水不足耳。治法但补其肾中之水,则水足以济火,大肠自润矣。方用濡肠饮∶ 
熟地(二两) 当归(一两) 肉苁蓉(一两,水洗淡水浸,一日换水五次) 水煎, 
空腹服。一连数剂,无不通者。 
此方用熟地补肾,用当归生血润肠,用苁蓉性动以通便,补阴而非亡阴,于老人尤宜, 
而少年肾虚之辈,亦何独不利哉。 
此症用濡肠汤亦效。 
熟地 当归(各一两) 升麻(五分) 牛膝(三钱)水煎服。 
人有大便闭结,小腹作痛,胸中嗳气,畏寒畏冷,喜饮热汤,人以为火衰闭结也,谁 
知是肾火之微乎。夫大肠属金,金宜畏火之刑,何无火而金反闭耶?不知顽金非火不 ,所 
以大肠必得火始能开阖。大肠者,传导之官也,有火则转输无碍,无火则幽阴之气闭塞,其 
输挽之途,如大溪巨壑,霜雪堆,结成冰冻,坚浓而不可开,倘得太阳照临,则立时 
消化,非大肠有火则通,无火则闭之明验乎。然而大肠本经,不可有火也。火在大肠,则 
大肠有太热之虞;火在肾中,则大肠无大寒之 。倘肾中无火,则大肠何以传化水谷哉。治法 
必须补肾中之火,不必通大肠之结也。方用温肠开闭汤∶ 
巴戟天(一两) 白术(一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附子(二钱)水煎服。 
此方用巴戟、熟地、山茱萸以补肾,至阴之中,仍有至阳之气,又用白术以利 
腰脐。因附子直通其肾,迅达于膀胱,则火气熏蒸,阳回黍谷,雪消冰泮,何至固结闭塞哉。 
此症用暖阳汤亦效。 
白术 肉苁蓉(各一两) 附子(一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