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

第22章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第22章

小说: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居其四。可见诸病火热为多。盖风寒暑湿。皆能为火为热也。宇宙间天地万物。皆赖此阳火。以为生发之本。若无此 
火。则天地或几乎息矣。庄子所谓火传不知其尽。而释氏相宗。亦以暖与议并举也。但平则为恩。亢则为害。生杀之机。 
互相倚伏。凡物皆然。故火能生人。而亦能杀人也。)诸气在泉。(司天略同。稍有异者。详本注中。经文在泉。每居司 
天之前。)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旧本无甘字。司天有甘字。)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金能胜木。故治以辛 
凉。辛过甚。恐伤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甘以缓之。木喜条达。故辛以散之。司天多酸以泻 
之。无辛散句。)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 
其过也。心苦缓。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故以苦发之。司天无苦发句。)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司天作酸 
辛。又云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苦热能燥湿。酸木能制土。淡能 
利水。吴注。使酸而非淡。则味浓滋湿矣。泄。渗与汗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司天作苦甘。相火畏火 
也。故治以咸冷。苦能泄热。辛能散能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与治热淫同。)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司 
天作酸辛。)以苦下之。(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辛能润燥。燥热内结。以苦泻之可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 
苦辛。(司天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 
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肾苦燥。以辛润之。肾欲坚。以苦坚之。)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 
(凉。)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郁。)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 (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 
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 
和者平之。暴者温之。皆随胜气。(胜复之气。)安其屈伏。(屈伏之气。)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王注。微者犹人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折。甚者犹龙火也。激则愈焰。当顺其性而 
散之。按此与上文微者随之甚者制之相反。而各有其妙。)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温养。)结者散之。留者攻 
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吐。)下之。(泻。)摩之浴之。薄之(渐 
磨。)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何谓逆从。(申明上文逆之从之二义。)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以寒治热。以热 
治寒。逆病气者。谓之正治。以寒治热而佐以热药。以热治寒而佐以寒药。顺病气者。谓之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视病之轻重。为药之多少。)反治何谓。(反治为治法玄微。故再三辨诘。)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 
通用。必伏其所主。(所主之病。)而先其所因。(所因之法。)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 
可使必已。(王林注曰。热因寒用者。如大寒内结。以热攻除。寒甚格热。热不得前。则以热药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 
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是热因寒用之例也。寒因热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攻治则不入。以热攻治则病 
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气既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以减。是寒因热用之例也。五常政大论。治热以 
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即此义也。塞因塞用者。如下焦虚乏。中焦气壅。 胁满盛。欲散满则益虚其下。 
欲补下则满甚于中。病患告急。不救其虚。且攻其满。药入则减。药过依然。故中满下虚。其病益甚。不知疏启其中。 
峻补其下。少服则资壅。多服则宣通。下虚既实。中满自除。此塞因塞用也。通因通用者。如大热内结。注泻不止。以 
热涩之。结复未除。以寒下之。结散利止。此通因通用也。其积寒久泻。以热下之。同此法。)平气何如。曰。谨察阴阳 
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王注。阴病阳不病。阳病阴不病。是为正病。则以寒治热。以热治寒。 
正治也。如阴位见阳脉。阳位见阴脉。是谓反病。则以寒治寒。以热治热。此反治也。)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方士 
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寒热二症皆在。因服寒热 
之药。反增新病。)奈何治。(欲根据标格。则病势不除。若废绳墨。则更无新法。)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注。言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又曰。脏腑之源。有寒 
热温凉之主。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观斯之故。或治 
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全。孰知其意。)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曰。治其旺气。是以反也。(气当旺 
之时。而复补助之。马注。或热太过而水不生。故虽用寒药而热不去。或寒太过而火不生。故虽用热药而寒不去。)不治 
旺而然者。何也。曰。不治五味属也。(五味各有所属。)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助其藏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久而增气。王注云。如久服黄连苦 
参反热之类。气增不已。则脏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致暴夭。生气通天论所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即其义也。)方制君臣。何谓也。主病之谓君。(主治是病者。为君药。)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佐应者。为臣使药。) 
非上下三品之谓也。(神农制本草。以上药一百二十品为君。中药一百二十品为臣。下药一百二十五品为佐使。)气有多 
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奈何。曰。气有高下。(马注。司天在泉。观下文补上治上二句。当属上部下部。) 
病有远近。(久病新病。位远位近。)证有中外。(内伤。外感。)治有轻重。(轻剂。重剂。)适其至所为故也。(治以适至 
其所为节。如病高而治下。病远而治近。病中而治外。病重而治轻。皆为药病不相当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王注。奇。古之单方。偶。古之复方。)故曰。近 
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恐其下迫。)补下治下制以急。(恐其力微。)急则气 
味浓。(用气浓味浓之药。)缓则气味薄。(用气薄味薄之药。)适其至所。此之谓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 
服也。(心肺位近。或补或汗。宜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肝肾位远。或补或下。宜大其服。)大则数少。小 
则数多。多则九之。(味多而分两轻。)少则二之。(味少而分两重。)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即复方。不能少而奇, 
宁多而偶。所谓逆者正治也。)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马注。取药味之寒热温凉。反同 
于病之寒热温凉者以佐之。乃因其性而利导之。所谓从者反治也。)病之中外何如。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 
各守其乡。内者内治。(阴经里证。)外者外治。(阳经表证。)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者当作之。)下之。 
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王注。假如小寒之气。温以和之。大寒之气。热以取之。甚寒之气。则下夺之。夺之 
不已。则逆折之。折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则汗发之。发 
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病之中外何如。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皆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 
相及。则治主病。(中不出外。外不入中。则治其本病。)五味阴阳之用何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涌吐。泄下。) 
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利小便。)六者或收(酸。)或散。(辛。)或缓(甘。)或急。(咸苦。)或燥。(苦。) 
或润。(辛。)或 。(咸。)或坚。(苦。)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至真要大论) 
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王注。上下谓司天在泉也。气不及。则顺其味以和之。气太过。则逆其味以折之。) 
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地有寒热异宜。人有盛衰异质。)故曰。上取(涌吐。一曰头面胸喉。)下取。(泄利。一曰少 
腹胫足。一曰二便通塞。)内取(药饵。一曰切脉虚实。一曰沉以候里。)外取。(形色。一曰按摩针灸。一曰渍形为汗。 
一曰浮以候表。)以求其过。能(耐。)毒者以浓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视其人之强弱。)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通 
其下而上病愈。)病在下。取之上。(升其上而下病愈。)病在中。旁取之。(病在中。而经脉行于左右。针灸熨药而旁取 
之。灵枢终始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 。此言刺法。然药饵亦有此理。 
李东垣曰。灵枢曰。头有疾。取之足。谓阳病取阴也。足有疾。取之上。是阴病取阳也。中有疾。旁取之。中者。脾胃 
也。旁者。少阳甲胆也。甲胆风木也。东方春也。胃中谷气者。便是风化也。胃中湿胜而成泄泻。宜助甲胆。风胜以克 
之。又是升阳。助清气上行之法也。)治热以寒。温而行之。(寒药热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热药凉服。二者为反 
治。)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清药冷服。)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温药热服。二者为正治。)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 
之泻之。久新同法。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药之有毒无毒者。)固宜常制(度。)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过之则伤正气。)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张子和曰。凡药皆毒也。虽苦 
参甘草。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偏胜为害。)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饮食调养。以尽病邪。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余邪未尽。复行前法。)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必察岁运时令之气。逆之则伤天和。)无盛盛。无虚虚。(当泻而补为盛盛。当补而泻为虚虚。)而遗人夭殃。 
无致邪。无失正。(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