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5-灵素节注类编 >

第12章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12章

小说: 445-灵素节注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 
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此言谷食所化之气,先由肝心,而浸淫筋脉,脉气流经,由经归肺,盖谷食入胃,必赖元阳之气消化,阳 
气出于肾,由肝而之心,故食气先随肝心而滋筋脉,以肝主筋、心主脉也。然后由脉流经,而肺朝百脉,故归于 
肺,乃随肺气输精于皮毛,则毛脉之精气相合,而内行于府,是先上行走表,而后下行入府,府 
者,如云背为胸之府、腰为肾之府之类,不独指六腑而言也。府中精气,随神明而留于心肝脾肾四脏,故言脏 
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魂意志者,皆出神明之运动也。故必由神明,以摄 
精气,留藏于脏。其流行之气,先归肺脏,权衡平准,敷布内外,以入两手气口之脉,而成尺寸部位,以决验 
生死吉凶也。其水饮入胃,比食气清淡,故不入于经脉,由脾气鼓运,上归于肺,走三焦水道,下输膀胱而泄 
也。原其始,由胃而分水谷精气,布于四旁,行于五经,而皆合乎四时气化,及五脏阴阳升降流行揆度,以为 
常也。五经者,五脏之经也。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 
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谓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 
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纪,寒暑之异也。 
此明阴阳六经,所以分太少者,二气相生之理也。阳生阴,阴生阳,故二气流行生化,循环不息。其气之 
初生名少,既旺名太,太少两阳合明为阳明,太少两阴交尽为厥阴,尽者,极之谓也。故有三阴三阳之分布, 
以成一岁之功。而人身经气,衰旺相同,故阴极则阳生,正是冬至之时;阳明者,阳极也,阳极则阴生,正是 
夏至之时。阴极,故幽而不彰;阳极,故明而不晦。幽明之纪,即冬寒夏暑之气象也。人身之气,随天地之气 
而浮沉升降,故经脉因之以分三阴三阳,以候气之得失消长也。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血多气,少阴常少 
气少血,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此即如上节所云,气有多少异用者也。盖气血由阴阳所化,少阳阳气始生,故气多于血;太阳阳气渐旺, 
阳旺则血生化多,故血多于气;阳明者,阳极也,故气血皆多矣;少阴,阴气始生,故气血皆少;太阴,阴气 
已旺,阴旺则生阳,故气多于血;厥阴者,阴极也,故血多于气,此为天生之常数也。然此言经中之气血,非 
脏腑之气血也。《灵枢·九针篇》言∶少阴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与此处不同,或者手经、足经之分耳。 
即如手太阴肺主气,自然多气,足太阴脾统血,自然多血,则少阴亦可类推矣。原夫卫气起于下焦,营血生于 
中焦,皆由脾转输,至肺敷布周身,而血和气行,以至各经,乃为末流,势必参差不齐,故有多少之异。观 
下节经脉流行,有开阖枢之不同,则气血之参差,盖有必然者也。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阴阳离合论》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 
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 
也,搏而勿浮,名曰一阳。 
此明阴阳阖辟之道也。阴阳互根于太极,太极即为机枢,动而生阳,动极则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而阖辟之道,存乎中 
焉。今以三阴三阳之气,原出于太极,故其流行升降,则有机枢阖辟。而人为一小天地,故南面而立,则身中 
气化,合乎天地之道也。前曰广明者,心之部位,神明广大也;后曰太冲者,冲脉部位,与肾连属,肾名少阴 
也。少阴之上,名曰太阳者,膀胱也。其经脉之根,起于足小趾之至阴穴,其终结于目内 之睛明穴,称命门 
也。太阳居少阴之表,故名阴中之阳也。中身而上,为广明所属之部,广明之下,即中身以下也,名曰太阴者, 
脾也。故其前为阳明,阳明者,胃也。其经脉之根,起于足次趾端厉兑穴,以其居太阴之表,故亦名阴中之阳 
也。厥阴之表,名曰少阳者,厥阴,肝也,少阳,胆也。其经脉之根,起于足四趾端窍阴穴,名阴中之少阳者, 
以厥阴阴极生阳,阳始生,故名少也。是故阳升阴降,阳降阴升,周流往复,循环不休。其气始生而动,则为 
机枢,故少阳为枢也;其气既旺,则为辟,故太阳为开,开即辟也;旺极而止,则为阖,故阳明为阖也。此三 
阳经气行于表,而通腑者也。其气流行,不失升降阖辟之序,则脉必搏而勿浮,无太过不及,故命曰一阳,谓 
阴阳和平也。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其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 
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 
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阳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搏而勿沉,命曰一阴。阴阳冲冲,积 
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阳经行表,阴经行里,以外为阳,内为阴也。而中身以下为阴,太冲所属之部。其冲以下名太阴者,言冲 
与太阴俱属身半以下也。太阴,脾也,其经脉之根,起于足大趾端隐白穴,以阴脏而居阴部,故名阴中之阴也。 
太阴之后,少阴肾也,其经脉之根起于足心之涌泉穴,以阴部之阴气始生,故名阴中之少阴也。少阴居太阴之 
后,今言少阴之前名厥阴者,以三脏部位如∴(念伊芳)字,互为前后也。厥阴,肝也,其经脉之根,起于足大 
趾之大敦穴,言阴之绝阳者,谓厥阴阴极,几乎与阳隔绝不相交通,又名阴之绝阴者,即阴极之谓也。此乃造 
化机枢,阴极则阳生。而厥阴与少阳,为阴阳经脉流行之终始,故厥阴为阖也;若其阳旺,则阴生,故少阴为 
枢;阴旺则辟,故太阴为开,与三阳经之升降流行,同一律也。若此不失其序,而脉必搏而勿沉,命曰一阴。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故曰阴阳冲冲者,冲和流利,而无偏胜也。如是累积传化,周于一身,则气充于里, 
形显于表,可知其阴阳相生相成而无病矣。下节《灵枢》即言经脉流行失度之病也。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根结篇》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 
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 而弱也;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 
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 
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 
此言三阳经开阖枢折者,如门户之不开闭也。本经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膀胱为太阳之腑, 
故太阳开折,其皮肉三焦皆弱也,折者,阳气不得卫外,而腠理不固,外邪乘虚袭之,则暴病起,当审其邪正 
之有余不足而治之也,阳明阖折,而气无所止息者,盖气之升降,由内外转旋,自内而升出于表,则为开,自 
表而降入于内,则为阖,阖折,则气降无所止息,而散漫不收,真元之气,稽留不得行于经隧,邪气因而居之, 
则经脉弛纵,故痿疾起,亦当视其虚实而治之,盖阳明胃与大肠也,邪气闭为实,精气夺为虚也;枢者,开阖 
之枢纽也,故少阳枢折,其开阖皆参差失度,不但经脉气血紊乱,至于骨节皆纵缓动摇,而行步不能安于地也, 
故当穷究其病之所本。而取之者,皆针法也,药治自可类推矣。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 
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阖折,即气绝而善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 
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 
此言三阴经开阖枢之为病也。太阴者,脾也,脾主鼓运,故其气为开,开折而脾气不足,不能输化仓廪之 
水谷,而为膈洞,仓廪,兼胃而言,膈洞者,膈中乏气,而肠胃无约束,则传导失司,而为洞泄之病,是当助 
其脾气为主也;厥阴,肝也,为阖,阖折者,与阳和之气隔绝而善悲,盖肝实则怒,虚则悲,皆无阳和之气以 
调之也;少阴枢折,则开阖皆不利,故三阴经之脉,有 
所结滞而不通,视有余不足,凡有结者,皆当取之,如其不足,当助气以通之也。 

卷三营卫经络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卫气篇》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气内于 
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无 
端。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 
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 
于天下。岐伯曰∶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 
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 与舌下两脉也;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 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 
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 与舌本也。 
此言内而脏腑,外而经络,气血周流,循环不已,必欲分阴阳标本十二经脉,方能察其病之所生、虚实之 
所在,知六腑之气街,方能明血气流行,有分解、有郁结、有契合、有继绍不同之门户,然后知气血之虚实, 
有坚有软,而可施补泻之法。若其纲要,在六经之标,以一经之气,始行为本,终止为标,即由络脉通贯,接 
连他经之始,乃气血流行之节序,故凡阴阳虚实,病之 
浅深,皆可验之,无惑于天下也。故岐伯备细详明如下文,而先叙六经。以足太阳为始,其本在外后跟以上五 
寸中,即跗阳穴也,标在命门,即两目内 睛明穴,两目两穴,故云两络也,本经《根结篇》言∶太阳根于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