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健全的社会〔美〕e弗洛姆 >

第12章

健全的社会〔美〕e弗洛姆-第12章

小说: 健全的社会〔美〕e弗洛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明显,他心目中的世界的样子取决于他的理性和知识的发展程度。

    尽管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的脑力数万年来都一直差不多,但是,达到客观的境地(即有能。。

    力按照世界、自然、他人、自己的本来面目去看,不受欲望或恐惧感的影响)

    ,却是一个很长的进化过程。

    人的客观性越发达,他就越能接近现实;越成熟,也就越能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类世界。

    理性是人以思想理解世界的本能,它与智慧形成了对

 71

    健全的社会95

    照;智慧是人借助于思想摆布世界的能力。

    理性是人获得真理的工具,而智慧则是人得以更成功地操纵世界的工具;前者主要是属于人性,后者则是人的动物属性。

    理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它不能分割。为了发展理性,就得培养理性。我这样说的含义是,客观认识的功能是指对自然、人、社会以及自身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基于对生活的一个部分的虚幻认识,他的理性能力便受到了局限或损伤,他便无法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发挥理性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理性很像爱的感情。

    爱是一种指向所有客体的感情倾向,它也与仅限于一个对象的爱共存。理性也同爱一样,是一种人的本能,它必须包罗人所面临的整个世界。

    人需要一种倾向参照系,这种需要包含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是比较基本的,便是要有某种倾向参照系,不管这种。。

    参照系是真实的,还是假的。

    只有当人有了这种满足主观愿望的参照系之后,他才能健全地生活。第二个层次是,人需要以理性来接触现实,客观地理解世界。但是,发展理性的需要不及发展倾向参照系的需要那么急迫,因为对人来说,发展倾向参照系至关他的幸福与宁静,而不是他的精神健康。

    我们研究了理性化的作用之后,这一点就会十分清楚了。一个人,无论他的行为多么不合情理,多么不道德,他都会竭尽全力使这种行为理性化;也就是说,向别人也向他自己证明,他的行为是受理智、常识,或至少受传统的道德观念所支配的。不按理性行事是件容易的事,但也却几乎不可能不给他的行动装扮上合理动机的外表。

    如果人只是个不依附于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智力,他就可以靠一个综合性的思维系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由于他

 72

    06健全的社会

    是一个既有肉体又有头脑的统一体,他就不得不对其存在的二元作出反应,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生命的全过程中,在感情和行动上,作出反应。因此,任何令人满意的倾向系统都不仅包含了理智因素,也包含了感情及感觉因素。

    这些因素通常在人与献身目标的关系上表现出来。

    人用各种方式来满足倾向与献身目标系统的需要,这些方式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各不相同。诸如泛灵论与图腾崇拜的原始系统,就是以自然物或祖先来代表人对意义的追求。

    还有如佛教的非一神论系统也包含了一种答案,尽管佛教从本质上讲,并没有上帝的概念,却通常也称之为宗教。

    此外,还有一些系统,如斯多噶派的纯哲学系统、按照上帝的概念来解答人对意义的追求的一神教系统。

    人不仅需要某种思想体系,也需要献身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他的存在以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才具有了意义。

    不管上述系统的内容怎样,它们却都对人的这些需要作出了反应。

    只有通过对不同宗教的分析,我们才能看到哪些较好地解答了人对意义和献身目标的追求,哪些的解答则较差;而好坏之分,则总是以人性及人的发展角度来考虑的。

    ①

    ①读者如想进一步了解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可参阅我的书《心理分析与宗教》,耶鲁大学出版社,1950年。本书第8章还会继续讨论这一问题。

 73

    健全的社会16

    第四章 精神健康与社会

    精神健康的概念取决于我们的人性概念。

    在前一章,我力图表明,人的需要与感情来源于人的存在的特殊状况。

    人与动物共有的需要——饮食、睡觉、性满足——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需要根源于身体内部的化学组成和反应过程,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愈来愈强烈(当然,食物和睡眠的需要比之性需要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未满足的性需要,至少从生理角度讲,并不具有那么强大的力量)。

    不过,即使全部满足了这些需要,也不足以使人精神健全、健康。精神健全、健康的条件在于人的那些需要和感情是否得到了满足,这些条件产生于人类处境的状况:人的需要与他人相关,需要超越,需有一个根,需要身分感,需要倾向及献身方式。

    人的七情六欲、他对权力的渴求、他的虚荣心、对真理的追求、恋爱及友爱的激情、他的破坏性和创造性,以及每一种促使他行动的强烈愿望,都来源于人类的特殊状况,而不是植根于弗洛伊德所制定的里比多发展的各个阶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解决生理需要的方法十分简单;而要解决纯粹社会的和经济的需要则非常困难。人的需要是一

 74

    26健全的社会

    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很多因素,最终(不是至少)

    得看其社会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以及这样组织起来的社会如何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来源于人类存在的特殊性的基本心理需要,必须以某种方式得到满足;否则,人就会精神失常。这种情形正如人的生理需要必须满足,否则,他就会死去一样。

    不过,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途径却多种多样,各种方法的差异与精神健康的各种程度之间的差别相当。

    如果某种基本需要得不到完全满足,人就会精神错乱;如果满足了,但令人不满意(这是指从人类存在的本性角度考虑)

    ,结果便是神经症(无论是明显的神经症或是以社会决定的缺陷形式出现的神经症)。

    人必须同他人发生关系。

    但是如果这种关系是以共生或异他的方式形成的,他便会丧失独立性和完整性;他会虚弱,感到痛苦,变得敌视他人,或者情感淡漠。

    只有当他以友爱的方式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时,他才能感到在保持自身完整的同时,与他人结合在一起。只有在生产劳动中,他才同自然发生关系,与自然结合成一体,又不被自然所淹没。

    人只要仍然同自然、母亲、部族保持着乱伦式的扎根关系,就无法发展自己的个性及理性,就仍然是为自然所俘获的无法自助的猎物,并且,他也决不会感到同自然结合成了一体。

    只有当他发展了理性和爱的能力,只有当他能按照人道的方式来体验自然界和社会之时,他才会感到自在、安全,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用不着说便很清楚,在两种可能的超越形式中,破坏性会导致痛苦,创造性能带来幸福。

    我们也很容易便能看到,只有那种建立在体验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的身分感才有力量,而一切以集团为基础的身分经验都会使人不能自立,从而使人虚弱。归根到底,只有当人达到

 75

    健全的社会36

    了理解现实的境地,他才能使这个世界成为人的世界。

    如果他。

    生活在幻想之中,他就绝不能改变产生幻想的条件。

    总之,我们可以说,精神健康的概念正是来自人类生存的状况,这种说法不仅适合于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健康的特点是:有爱与创造的能力;能够脱。。。。。。。。。。。

    离同部族及土地的乱伦关系;有自我身分感,这种身分感来自。。。。。。。。。。。。。。。。。。。。。。。。。

    自身的经验,即自己是力量的主体和主动者的经验;能理解自。。。。。。。。。。。。。。。。。。。。。。。。。

    身之内及之外的现实,即能够发展客观性及理性。。。。。。。。。。。。。。。。。。。。。

    关于精神健康的这种概念,从本质上讲,与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导师所规范的标准不谋而合。这种巧合在某些现代心理学家看来,似乎就能证明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心理学的前提,不是“科学”

    ,而是哲学或宗教的“理想”。

    显然,他们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各种文化产生的伟大学说都是以对人性的理性洞察力、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状况为基础的。

    这个结论看来也与这样的事实相一致:尽管地域千差万别,历史存在不同的时期,“已觉醒的人们”

    却能在各不相干、互不影响的条件下,给人以同样的教诲。埃赫那吞①、摩西、孔子、老子、佛陀、以赛亚、苏格拉底、耶稣等,都为人类生活定出了同样的规范,这些规范大同小异。

    对于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来说,要接受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学说的思想,就得克服一个特别的困难。

    他们仍然根。。。。。。

    据19世纪唯物主义的哲学前提来思维,这项前提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必须以相应的生理、肉体过程为基础,并是这些过程的结果。弗洛伊德的基本哲学倾向也是在这种唯物主义

    ①埃赫那吞(公元前1375—1458)

    :埃及法老,宗教改革家。 ——译 注

 76

    46健全的社会

    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他认为,他在“里比多”

    中发现了人类感情的生理基质;而本书所提出的人的相关需要以及超越需要等理论,则没有相应的生理基础。

    本理论的基础不是肉体的东。。

    西,而是与世界、自然、人相互作用之中的人的整体品质,是来。。

    自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活实践活动。我们的哲学前提,不是19。。。。。。。。。。。。

    世纪的唯物论,而是将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人的基本经验资料。

    如果我们考虑到有关人类进化的概念的问题,那么,我们关于精神健康的概念便引起了一个理论难题。我们有理由认为,人类在几千年前形成了真正“原始”

    的文化,开始了人类历史;此时,人的理性发展还没有超过最初级的阶段,他的倾向参照系同现实、真理还没有多少联系。

    当原始人只是缺乏精神健康的品质之时(这些只要通过进一步进化,便可获得)

    ,难道我们可以说他精神不健全吗?

    确实,有一种答案可以轻易解答这个问题。这个答案便存在于人类进化与个人进化的明显类似的情况之中。假使一个成年人的态度和倾向如同一个一个月大的孩子,我们肯定会把他划为重病人或者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那一类人;而一个月大的婴儿有同样的态度,则是很正常、健康的,因为这种态度与他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相一致。因此,我们可以像弗洛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