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78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78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
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庄子天下篇)后期墨家,在
这一点特别规定圣人和“任”士,正是解答所受攻击的话。
心理学的修正:墨经对知、情、意三者,作了明白的规定。它肯定人生
离不开知识,肯定情感要从损益上得其所宜,肯定意志把知与情二者联系在
一起。
第一,墨经以为人生的活动要靠感性知识,离开了感性活动的梦想就没
有思维活动的客观根据: 
经上:“生,刑(形)与知处也。” 
规定“形”与“知”相处才合于生,是墨家所独有的见解。在墨家看来, 
卧以为知是不知,故说:“卧,知无知也”;梦以为知是冥知,故说:“梦, 
卧而以为然也”。“知”的要素是以客观作标准,客观即此派所讲的“平” 
字,故说,“平,知无欲恶也。”(经上) 
第二,墨经讲感情仍本墨子的损益说。什么叫做损呢? 
经上:“偏,去也。” 
说:“偏也者,兼之体也。其体或去或存;谓其存者,损。” 
经下:“损而不害,说在馀。” 
说:“损,饱者去馀。适足不害,饱能害,若伤粟之害脾也。且有损而
后益者,若■病之人于■也。” 
损其馀,即损其一部分(偏),损去一部分不但不害于全体(兼),而
且有益于全体。故合理的感情,要在于不任情地欲其所欲而恶其所恶,例如: 
经下:“无欲恶之为益,损也。说在宜。” 
说:“无欲恶,伤生损寿,说以‘少连’,是惟爱也。尝多粟,或者欲
不有能伤也。若酒之于人也。且■,人利,人爱也,则虽欲恶弗治也。” 
墨经的感情(欲恶)论,是有条件的情感观,这是针对氏族贵族的穷欲
专恶而发的,我们且称之为“损益感情论”。它既异于孔子之安乐于道德情
操(安仁、利仁),也异于老子之绝欲去私,故说,损益在于宜不宜。“少
连”据方授楚注解,即论语中之“逸民”,似为禁欲论者,禁欲而伤生,即
为不宜。饮食可以使人饱,但酒却可以使人损,损酒之欲则益人生,即为宜。
又例如知,在于爱利,如果知仅止于卧知或梦知而无感性活动,即不宜之知。
经中“弗治”之治,即“治,求得也”以及“人有治同此”(经上)之治。
第三、墨家注重以知识来调节感情,已如上述。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
素——意志,却常为学者所忽略,或虽未忽略而误与知情混同,如梁启超说, 
“儒家言道德多重动机,墨家言道德多重结果”,这话是不对的。

墨学的精神,注重实践,即所谓“好天下”。墨子曾说劝人兼爱必须有
志,其功效虽暂时不能得到,但有他一个人劝人有志,总比没有一个人劝人
有志要好些。“志”谓意志,“功”谓结果,故说“合其志功而观焉”。且
他的“非命”论的心理因素就重在意志,他说“岂可以为命哉,固以为其力
也”。“力”即所谓“强为”的意志力。学者间只知墨子有重实利重结果的
主张,而不知其“志功合一”之说。惟墨子语焉不祥,后期墨学才在这一点
有了明白的规定,并发扬了墨子的精神。
大取篇说:“志功不可以相从也。”这即是说,主观的意志和客观的功
效是未必相契合的;又说:“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这都是志功
合一之说,决不是仅论结果。经说上更明言:“志,行为也。” 
经与说及大取篇中的“意”字,指“意度”之“意”,如经下:“意未
可知”,大取:“意人之指也,非意人也。”古字今释是要慎断的。天志之
“志”也有数解。墨经中与意志这一概念相当的,有如下几条: 
经说上:“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这是指有
目的的行为,达到了目的,意志便表现出来。
经上:“勇,志之所以敢也。” 
说:“勇,以其敢于是也,命之(命名);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
(于勇无害)” 
这是指意志的能动精神,因为人应该从事于有目的之意志活动,而不应
妄动,所以有时不做那种无益的事,并无害于勇。
经上:“必,不已也。” 
说:“必,谓台执者也。。。” 
这是指有目的之意志的活动,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坚持不已。“台”即
持,“执”是什么呢?经上:“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大取篇也
说:“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其
所取者,人之所执也。”“取”谓心理学上的选择意志,“执”谓持此意志
而不已。故下面又说:“谓陈执既有所为,而我为之陈执。执之所为,因吾
所为也。若陈执未有行为,而我为之陈执,陈执因吾所为也,暴人为我为天
之以人非为是也。”(此段有错讹,但文义是讲意志之合目的的活动甚明) 
然而意“志”之合目的的活动,未必都是正确的,所以“志”要和“功” 
相合,才能产生“正”确的标准。例如: 
经上:“合,正;宜,必。” 
说:“力正反中志功,正也。臧(孙校为“义”)之为,宜也。
非彼必不有,必也。圣者用而勿必,必也者可勿疑。”(从诸说校) 
“正”、“反”、“中”指什么呢?“正”谓“欲正”,“反”谓“恶
正”,“中”指所谓“权”。故经上说:“欲正,权利;恶正,权害。”说: 
“正者两而勿必,权者两而勿偏。”“权”即衡量之义。大取篇说:“权其
轻重之谓权,。。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权”之一义,是知情意三者的复合的因素,意志与功利两者相合即谓
“正”。“宜”即“欲不欲,在宜不宜”之“宜”,通过“权”来审定的“宜”, 
就可以必而不疑了。
上面的解释是“合志功而观”的原则。至于对知情而言,意志是统驭知、
情二者的。例如: 
经上:“为,穷知而■(系)于欲也。”

说:“为,欲■(斫)其指,智不知其害,是智之罪也。若智之慎之也, 
无遗于其害也,而犹欲■之,则离(罹)之。是犹食脯也,骚之利害未可知
也,欲而骚,是不以所疑(知)止所欲(情)也。廧(墙)外之利害未可知
也,趋之而得刀(货币),则弗趋也,是以所疑(知)止所欲(情)也。观
“为穷知而■于欲”之理,搔脯而非■(智)也,新指而非愚也。所为与不
(否),所与(以)为相疑也,非谋也。”(从诸说校) 
这一段话是讲知、情二者之相疑而非相谋;知害于情,或情害于知,则
知情二者便不统一。所谓“为”即指意志之表现于外的行为。经说上说:“志, 
行为也”,为有六种:“存、亡、易、荡、治、化”。若使知和情不相疑而
相谋,那便应统之于意志,故说:“为,穷知而■于欲。”这里的“为”, 
指合而正之义,可与“权”义互明。其他修正:除上述修正之外,墨经把墨
子尚同之义发展而为: 
“君,臣萌(宾萌之萌,即民之另一语法)通约也。”(经上) 
“君,以若(顺)名(民)者也。”(说) 
通过这样的修正,墨子学说更“无益于人君”了。不但如此,墨经作者
最早发现了所谓社会契约说,这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所赞美的希腊古代的
这样发现,有同样的历史价值。
后期墨学把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之说,通约于人们的一切行为与
道德。例如: 
“利,所得而喜也。”(经上) 
“利,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说) 
“害,所得而恶也。”(经上) 
“害,得是而恶则是害也,其利也,非是。”(说) 
“所得”言知,“喜恶”言情。此条还是上面说的权正之义。这是就墨
子的基本命题“去天下之大害,兴天下之大利”发展出来的人性说。
“仁,体爱也。”(经上) 
“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说) 
这里的“体”即“体分于兼”之“体”,故仁是爱的一部分。这就给兼
爱无差等的学说下了一个逻辑的定义,“义,利也。”(经上) 
“义,志以天下为爱,而能能(善)用之,不必周。”(说) 
按梁启超将“周”字校改,(旧本“周”字作“用”),甚是。他说: 
“周,遍也。仁以周爱为鹄,故言兼相爱。义不必以周利为鹄,故言交相利。
小取篇云:‘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乘马不待周乘马然后为乘
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义者其志务欲能善利人而已,利之所及, 
势固不能周遍。”(墨经校释) 
“礼,敬也。”(经上) 
“礼,贵者公,贱者名,而俱有敬慢。等,异伦也。”(说) 
这条讲礼的话是古代重要的文献。经讲的“礼”是平等一义的反对名词。
说是批评保守派的旧说。此条旧校释家皆末加解释,梁启超也致疑未校,他
的解释则是臆说。按“公”乃公族君子的贵族别称,故说“贵者公”,古者
“氏所以别贵贱”,庶人无姓,只称为屠牛坦、寺人貂、徒人费之类,故说
“命之‘马’,类也。命之‘臧’,私也。”(参看“名,达类私”一条) 
“马”与“臧”(奴)对称,可以知贱人之所以为贱人的身份。“马”是类
名,“臧”是奴隶类名之下的一种,因为古代的奴隶有“臧”和“获”的区

别,“臧”主耕,“获”主织,因而“臧”是特定的“私”名。贱者仅有私
名,故说“贱者名”。过去如民间称做官的为“老爷”,而以称名为不敬; 
等级低的人自称“小的”或自称微贱的职名,而不敢用第一人称,理亦同此。
荀子说墨子“僈(无)差等”,即指他反对等级身份的异伦。然而墨经却说
“等”级是一种区别(异)贵贱的伦理。正因为如此,墨经才把“忠”字规
定成这样: 
“忠,以为利而强低(同之)也”(经上)(此条之说讹夺颇多,从略) 
利民即忠的命题,在古代是革命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有渊源,例如“上
思利民,忠也”(左传桓公六年)。
“孝,利亲也。”(经上) 
“孝,以亲为爱,而能能利亲,不必得。”(说) 
“功,利民也。”(经上) 
“功,不待时,若衣裘。”(说) 
“功”即志功合观之“功”,功不待时即未雨绸缪之义,与曲突徙薪的
主观努力有别,因为功要讲利民的客观效果,并且应随时有所措施。
从墨经对墨学的修正和发展看来,墨经把墨子的世界观和社会理论都推
进了一步,特别是对上帝和先王的否定,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科学思想
后期墨学所发展墨学的部分,更有自然科学思想。这是最具特色的,并
且是和其唯物主义思想分不开的。他们在社会经济领域内,讨论到经济学的
“自然价格”,也在生产技术发展的当时,研究到自然科学。按墨经共有三
百五十余条,由于文法简约,讹夺过多,号为难读之书,其中讲逻辑的最多, 
占第一位,讲自然科学的占第二位,讲道德定理的占第三位,讲心理学的占
第四位,其他如经济政治等理论、对各家学说的批判又次之。这里特就科学
思想部分论述如下: 
第一,墨经中所讲的物质,时间、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