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88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88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理也”。这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是宋、尹学派所没有的。

第五节 荀子的逻辑思想
作为古代思想综合的荀子学说的体系,其天道思想为道家唯心主义世界
观之唯物的改造;其认识论为孔、墨思想的发展,而兼采道家“心容”的理
论与名辩的思想;其人道思想(礼、乐、诗、书之教、文化论、道德论、政
治论及社会思潮论等)为儒家传统观点的订正或扩充;所有这些,以上各节
已经分别论述。现在,我们进而考察他的逻辑思想。
如前所述,荀子是古代思想的综合者。作为思维规律的逻辑思想,在荀
子思想体系中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以逻辑思想的剔抉作为荀子体系剖解
的最末一环。
首先我们要特别指出,正如荀子的天道与人道思想是古代思想的综合一
样,其逻辑思想也是古代逻辑思想的综合;又正如荀子站在儒家立场上综合
了古代思想一样,其综合古代的逻辑思想,也是儒家立场上的特定的综合。
这是荀子逻辑思想的特点,同时也是它的局限。如果用最简约的方法来表现
它的特点与局限,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从儒家立场出发,吸收了墨家的逻辑
成果,通过了诸子思想的批判,就中特别是通过了名辩思潮及道家的诡辩方
法的批判所完成的儒家的逻辑体系。就这一点看来,荀子在古代思想史与古
代儒学史上的地位,颇类似于希腊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如果说二者之间同中
有异,则所异者也即是古典的古代与维新的古代在思想上的差异的反映。
荀子的逻辑体系,就历史发展来看,无疑是在维新的古代社会的一种总
结,就其体系的环节来看,可以分成下列五个组成部分:其一,名辩方法上
儒家的规定;其二,对于墨家“故”、“类”概念的承藉与修正;其三,分
类法与定义法的确立;其四,概念论与推理论的成就及其限制;其五,荀子
为韩非留下的未完课题。合此五个组成部分即可得荀子逻辑思想的全貌,以
下我们叙述荀子的逻辑思想,便是按照这一程序。
(一)名辩方法上儒家的规定
荀子生当战国名辩思潮高涨之际,他所游学的齐之稷下,就是各家名辩
的中心。稷下学宫,始自桓公,历威、宣、湣、襄,前后五世。其中学士、
先生、先师,除孟子存疑而外,如淳于髡、彭蒙、宋钘、尹文、慎到、接子、
季慎、田骈、环渊、王斗、儿说、邹衍、邹姡А⑻锇汀⒙持倭榷际且悦
见称的学者。如当时齐人所颂扬的“谈天衍,雕龙姡В遂逼膑铡保ㄊ芳敲
荀列传),即可为证。荀子年十五(据风俗通及晁氏读书志)游学于齐,正
当稷下兴盛之时;他经历宣、湣、襄三世,名列稷下;田骈之属死后,最为
老师;自襄王六年至十九年,前后十有四年间,三为稷下祭酒。由于荀子活
动于此时此地,所以他对于作为逻辑滥觞的名辩,也不得不持肯定的态度。
例如他说: 
“君子絜(杨注:絜,修整也)其辩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
矣。故马鸣而马应之(卢文昭云:外传此下尚有“牛鸣而牛应之”六字), 
非知(智)也,其埶(势)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
也;其谁能以己之潐潐(明察之貌),受人之掝掝(惑惛)者哉?”(不苟)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 
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讷)

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
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今本“故”下有“言”字,据王念孙校
删)君子必辩。”(非相) 
兹就上引二例来分析: 
第一,荀子所说的“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无疑地是指百家
名辩的同合而类应。在这里,荀子心目中的马牛之士的同类倡和,似乎不仅
指名家的“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连把儒学肿胀的思、孟学派,也包含在
内。兹以非十二子篇为例: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案饰其辞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
也。子思倡之,孟轲和之。世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
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 
此所谓“倡之”、“和之”、“嚾嚾然不知其所非”、“遂受而传之” 
云云,不正是恰如其分地描绘出“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的形势吗? 
第二,所谓马牛成群的百家名辩,其所以“非智”,是荀子依据自己的
认识论所作的批评,例如他所批评的某人“有见于此而无见于彼”,“蔽于
此而不知彼”,“惑于用此以乱彼”等等,都是例证。所谓“言而非仁之中”, 
又是荀子依据自己的、以继承仲尼、子弓自命 的儒家立场所作的批评,例如
他所说的“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的它嚣、魏牟,“忍
情性,綦溪利歧,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的陈仲、史鰌,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不足以容辨异, 
县君臣”的墨翟、宋钘,“不可以经国定分”的慎到、田骈,“不法先王不
是礼义”的惠施、邓析,大都属于此类。
第三,孟子以“予不得已也”来解释自己之所以“好辩”;荀子则以“其
谁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为理由,而主张“君子必辩”。这样看来, 
荀子为了抵御百家的名辩,为了保卫“言仁”、“行仁”的儒家立场,为了
发扬儒家理论斗争的力量,才有了肯定名辩的态度。正因为如此,所以荀子
用了下列的名辩分类法,以表明自己名辩的立场: 
“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本分(今本“本分”上有“见”字,兹依王
引之校删)。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有小
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 
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
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
之(则)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
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非相) 
“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
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有所正(止)矣。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
如农人;通财货,相美恶,辨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陈绳墨,便备
用,君子不如工人;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撙,以相耻怍,君子不
若惠施、邓析。若夫谪(谲,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
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慎、墨不得进其谈,惠施、
邓析不敢窜其察。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若夫充
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
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智)未能偻指也;不知无害为君子, 
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

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 
老身长子不知恶也。夫是之谓上(极)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 
(儒效) 
据此可知,荀子的名辩立场,是以“士君子之辩者”自居,以“圣人之
辩者”为理想,而以“小人之辩者”为论敌。上文所引“小人辩,言险,。。 
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云云,也指此义。
第四,“士君子之辩者”,以“言仁”为内容。这样的名辩,据荀子说
来,也有其与“小人之辩者”基本不同的名辩方法: 
“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
别以明之(今本“譬称”与“分别”互倒,据王念孙校改),欣欢芬芗以送
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
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今本“能”上有“为”字,据王引之校删)。”(非
相)
“问楛(恶)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
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
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极)。”(劝
学)
这样的名辩方法,无疑地是儒家(士君子)生活态度里“崇德”或“隆
礼”意识的反映。所以荀子又说: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廉而不见贵者刿也”),辩而不争(“辩
而不说者争也”),察而不激,寡(直)立而不胜(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 
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不苟) 
“君子行不贵苛难,说不贵苛察,名不贵苛传,唯其当之为贵(杨注: 
“当,谓合礼义也”。三“苛”字今本作“苟”,按文义校改)。”(同上) 
这种以“言仁”为内容、以当“礼义之中”为方法的名辩思想,在荀子
看来,是非常值得宝贵的。其所以宝贵,在于他人据士君子的名辩方法发为
批评,可以促进自己的进益;自己据士君子的名辩方法发为忠告,也可以合
文而通治。例如: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
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
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
欲无灭亡得乎哉?”(修身)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
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
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导)于下,正(政) 
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谏)救是也。”(非相) 
总之,荀子对名辩方法的这种规定,不但用以自别于各家,而且也用以
自别于所谓“腐儒”、“俗儒”、“贱儒”等“不好言,不乐言”的卑屈态
度。他所谓“君子必辩”,实即用大儒之辩以止百家之辩。所以说: 
“语曰:流丸业于瓯臾,流言止于知(智)者。此家言邪学之所以恶儒
者也。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
死焉。”(大略) 
“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实)而喻,辨异

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墨以持
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正名) 
荀子名辩方法的规定,虽出于儒家立场,不免有其局限;但他既然肯定
了名辩,既然对于儒家立场运用着自己的名辩方法“坚强以持之”,对于自
己的论敌运用着“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的方法而投身于名辩的活动,自然也就替自己的逻辑思想开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