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

第6章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第6章

小说: 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生存,为了长远发展,为了得到资金支持,也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马云决定中国黄页与西湖网联合资。

  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人民币60万元,占30%的股份;西湖网联所属的南方公司投资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

  在合资后的股份公司中,马云仍出任总经理,但大股东肯定是南方公司。

  对于10万元人民币起家长期患资金饥渴症的中国黄页来说,140万就是个天文数字。有了资金支持的中国黄页业务扩展大大加快,到了1996年年底;中国黄页不但实现了盈利而且营业额突破了700万。

  分道扬镳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创业公司来说,有时,合资并不是一条出路,尤其是两种文化两种模式两种所有制的合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黄页与南方公司的合资是一种变相收编,也是一种变相国有化。

  合资之后,尽管公司业务在推进,但双方的裂痕则愈来愈深,直致破裂。

  1995年和1996年的马云,心中一直装着一个伟大的梦想:把中国黄页打造成中国雅虎。应该说马云当时还是有机会有可能的。第一,中国黄页毕竟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占有绝对的先机;第二,中国互联网产业起步虽晚但市场巨大;第三,马云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感悟使中国黄页一启动就找到了一种成功的盈利模式。正是这个盈利模式以后困扰了中国网络企业多年,无数网站倒闭的根本原因也是徘徊多年死活找不到一个盈利模式。

  但马云还是失败了。摧毁马云伟大梦想的是两把重锤:一是北上失败,二是合资失败。相比而言,无疑是第二把重锤制造了毁灭性的效果。

  中国黄页与南方公司合资不久,裂痕就出现了。

  马云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中国的雅虎,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品牌培育策略,但南方的目标是赚钱,为此它也有一套急功近利的经营策略。对此马云曾说:“做‘’公司如同养孩子,你不可能让三岁小孩去挣钱吧!”

  随后,双方分歧日深。几乎马云所有的经营方案都被大股东否决。此时,马云这个总经理已经难有作为了。

  几个月后,破裂终于不可避免。

  马云带人到外地拓展业务,回到杭州一看,公司大变。南方自己又注册一家自己的全资公司,名字也叫“中国黄页”。

  为了利用中国黄页已有的品牌声誉,东方公司建立了一个“chinesespage”网站,和中国黄页的“chinapage”相近,而且中文名字都叫中国黄页。于是杭州有了两个“中国黄页”。

  新黄页利用老黄页之名开始分割老黄页的市场。两家黄页一个套路,同城操戈,自相残杀。做一个主页,你收5000,他就收1000……刚刚起步的商用互联网陷入混乱之中。

  直到现在马云才明白,西湖网联并无合作诚意。“因为竞争不过你,才与你合资,合资的目的是先把你买过来灭掉,然后去培育它自己的100%的全资黄页。”

  马云一手创办了黄页,在他眼里黄页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两年多来,马云带领黄页团队左突右杀、浴血奋战,好不容易打出一片天地,到头来突然发现“儿子”已经改姓,天地已经易主。

  悲愤至极痛苦至极的马云,为了保住黄页,为了迫使对方关掉新黄页,愤然提出辞职。紧接着,中国黄页的全体员工也提出辞职。

  黄页的辞职风潮惊动了《人民日报》记者。

  辞职风潮后来虽然平息,但马云知道大势已去,这个别人控股的黄页已经不可久留。




高位出走(3)




  就是与美国的网络先驱比,马云创建中国黄页的时间也并不算晚。

  然而两年之后,雅虎如日中天,亚马逊闻名遐迩,而中国黄页却面临分崩离析。再次饱尝失败苦酒的马云,不禁仰天长叹。

  但马云并没有流泪,也没有被击倒。“每次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加坚强。通常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那么明天真的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击我,还能怎么样?来吧,我都能扛得住。”马云事后如是说。

  自从1995年上半年下海创办黄页到1997年下半年黄页变色,马云已经在网络江湖闯荡了两年半。虽然大业未成,但也名声在外。

  1997年10月,马云偶然认识了外经贸部的王建国。

  不久,久闻马云大名的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诚邀马云加盟,共创大业。

  马云考虑再三决定二次北上,毕竟外经贸部这棵大树比杭州通信粗多了,但真正使马云下决心再次北上的原因,还是EDI的业务与马云的电子商务情结之间的联系。

  到了1997年底,马云去意已决。

  离开黄页对于马云来说,不仅是自断其臂,而且是自剜其心。中国黄页曾是他的所有事业和未来,是他的全部希望和梦想!

  1997年11月的一天,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团队(这时的黄页已经有了将近40人)一起乘车前往桐庐的红灯笼度假村。这是一次集体出游也是一次集体婚礼,几对黄页的新人要在度假村举办集体婚礼。

  在度假村的晚宴上,马云站起来让大家安静一下,然而宣布了北上之事,并宣布了随他一起北上的8人名单。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大家惊呆了。对于这些同创业共患难,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姐妹的年轻人来说,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因为走的不是别人,而是黄页的创始人,是整个团队的领袖和灵魂。谁都知道马云的离开意味着什么。

  长时间的沉默之后,人群中突然迸发出哭声。开始一两个,后来一大片,当时在场的女员工几乎都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从不掉泪的马云没有哭,即将随行的8员大将也没有哭。

  回到杭州时,大雨倾城。几十个情绪激动的年轻人,以雨洗面,以泪洗面,走进了一家餐馆,含泪举杯为马云一行饯行。马云也动情地说:“我去北京但并没有离开黄页。去北京是去做一个事业,想把黄页带起来。如果北京能做成,杭州至少也会有一个分公司,那时一定回来,回来和大家相聚,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的。希望留下的人在杭州好好工作,等我们回来!”

  那时的马云并没有想完全放弃黄页。

  马云带走的8个人,应该说都是中国黄页的骨干。他们只是第一批。后来黄页中还有人陆续北上进京。这些人后来都成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

  走还是不走,当时的抉择决定了许多人一生的命运。

  马云并没有带走中国黄页所有的骨干。他为黄页留下了不少人才,甚至把最好的工程师也留给了黄页。

  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马云还是真心希望中国黄页在他走后,还能生存,还能发展。

  两年之后,我又问起中国黄页的命运。马云说,黄页还存在,还坚守着那块阵地。“我是在黄页赚钱时走的,那年黄页的营业额是700万。我马云不会在失败时放弃,只会在成功时离开。黄页毕竟是我们的儿子,不管黄页今后怎样,我们都不会动它一根手指。”

  李芸是马云的第一个秘书。马云在夜校教英语时,李芸是马云的学生。1995年9月,李芸加入中国黄页并成为马云的秘书。李芸除了专职秘书外,还负责公司财务和招聘。她在这个岗位工作了两年多。

  1997年11月泪别桐庐时,李芸也在场,但那时还没结婚。几周后,李芸结婚。新婚的李芸不顾两地分居还是跟随马云到了北京。但李芸在北京只待了一个月就回到了杭州回到了黄页,原因是她觉得家庭的稳定更重要。




高位出走(4)




  1998年2月,马云夫妇回杭,由何一冰牵头,包括李芸在内的黄页老员工一起请马云夫妇吃饭。宴会上的气氛很融洽。会上还谈到把EDI的业务分给黄页一些,帮助黄页度过发展期的话题。但不久李芸就发现马云和何一冰渐渐产生了矛盾。马、何的矛盾让李芸很为难。

  1999年初马云重回杭州创建阿里巴巴时,打电话叫李芸参加。马云知道李芸的难处,建议她先回家待三个月,然后再到阿里巴巴来,这样压力会小一些。李芸思索再三最后还是没有去。

  几个月后,收购马云股份的10个员工中有李芸。2003年8月,李芸离开名存实亡的黄页来到一家化妆品公司任职直到现在。

  李芸没有去阿里巴巴,也没有再回到马云身边。假如李芸去了阿里巴巴,她的人生轨迹就会完全不同。

  5年之后,马云和我谈起此事,依然充满感伤和遗憾。5年之后,李芸和我重提旧事,眼圈里依然有泪水。“有时候去看看他,一起聊聊天,这样也蛮好。”李芸最后对我说。




“我要创办全世界最好的公司”(1)




  马云二次北上的目的地还是北京,目的不是去找信息而是与官方合作二次创业。

  这一次,马云没能把黄页的总部迁到北京,但把他的部分团队带到了北京,可谓移师京城易地再战。

  这次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只待了一年零两个月。他们做成了许多事:做了外经贸部的内网,也做了它的外网;搞了合资公司,并做到了一年盈利。似乎一切都很成功。

  但这次马云还是失败了。他最后还是放弃了北京,率队再回杭州创建阿里巴巴。

  马云在京的日子似乎并不快乐,有时甚至很郁闷。他说:“在北京那一年多吃的苦胜过在黄页时……”可他团队中的大多数人的感觉却是开心。

  马云在北京到底承受了多少压力和痛苦,他与外经贸部的相关部门到底发生了什么分歧,将永远成谜。因为马云从不告诉任何人。

  移师北上之后紧接着就是挥师南下,杀回老家重新创业,那已经是第三次创业了。时间是1999年2月。此时的中国大地已是网络大潮排山倒海,新浪、搜狐、网易、8848相继而起,来势逼人,而作为中国互联网先锋和元老的马云依然两手空空、前路茫茫。于是有人说,他才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但这一切并不是结局。马云没有认输,没有放弃,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互联网的好戏还在后头。

  二次北上

  1997年12月,马云率队二次北上。这次北上是坐火车走的。

  第一批跟随马云进京的有8人:孙彤宇、吴泳铭、盛一飞、麻长炜、楼文胜、谢世煌,再加上马云和张英。后来又有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彭蕾、韩敏、蒋芳、戴珊和周越红。北京团队三批共来了13人。

  马云受邀率队北上实际上是来加盟外经贸部所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马云出任该中心信息部总经理。

  EDI重金邀请马云北上的目的是做网站。外经贸部毕竟是做外贸的,它是国务院各部委中最先上网,最先建立电子商务的。而这第一个部委网站就是马云团队做的。

  所谓重金是指当时马云的北京团队的人每月能拿到上万元的工资,这在当时的北京已经算很高的了。

  但EDI毕竟是政府的机构,因而它的网站建设思路也具有浓浓的政府色彩,路数还是依靠政府力量依靠红头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