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性情涅磐 >

第27章

性情涅磐-第27章

小说: 性情涅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授一样去实地吸收西方的文化。    
    忽然想到,其实我与那位摄影家和他的夫人,以及刘晓庆、还有陈仲舜,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虽然我们的名声地位相差甚远,追求方向不同,生活方式各异,但我们都在不断地否定过去,向未知的世界挑战。那是一种艰辛又美丽的挑战。    
    我们为了什么?为了出名?为了发财?做类似猜想的人是愚不可及的。我们都是凡人,所以我不否认任何人做一件事都会有各种功利的考虑,但我更清楚地知道,真正能吸引住我的是那种超越过程中带来的快感。不是心处其中,确实是很难领会这种快乐的。而心处其中的人,如果不做这样的超越,便会体察莫大的痛苦。    
    我已经超越了一个个自我,只有在继续不断的超越的过程中,我才能感到自己是生活着的。我必须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走,此生别无它求。我完成的超越愈多,我便愈有自信迎接人生那个最后时刻的到来。    
    人类真是太渺小的生物体,生命真是太短暂的过程,所以当我们不断前行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向生命的极限挑战了,我们便是最强大的。我想,不论我能超越到哪个层次,只要我一直前行了,当我告别人世的时候,我便会面对这个世界微笑,而世界还给我的微笑也将更为灿烂。生命由此变得辉煌。    
    况且,除了不断否定自己,我们还有别的成长方式吗?    
    照相的意义——“照片三题”之一    
    我曾经很喜欢照相。外出旅行,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拍照,每到一处都先选好角度,然后骚首弄姿一番,或玩深沉,或演练顽皮。于是往往忽略了观赏风景本身,紧着赶路,紧着拍照,美其名曰:“把风景带回家细细品味。”    
    拍照其实是为摆弄照片准备的。几十本相册都是同样的规格,每本都有一个主题,起一个“书名”,配上些精彩的旁白。细致到使人怀疑出自一个男孩子的手笔。    
    那是十几年前,我的确还是一个男孩子。    
    作为男孩子的我实在是太珍爱那些照片了,时常翻阅,并展示于人。在当时,保存那些照片对我是如此重要,以致于曾被报端一篇千字短文带入深深的苦恼。那篇文章说,彩色照片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褪色以致于画面完全消失。想到有一天自己精心布置的相册里只是些白色的硬纸片,那种沮丧与恐怖弄得我一连多日没睡好。失眠时,竟策划过用黑白胶卷将所有彩色照片都翻拍一遍的计划,之所以没有付诸实施,是因为工程过于巨大。    
    许多亲友对我痴迷于照相大惑不解,这爱好实在不应该属于一个男孩子。没有人会做另一种猜想,这平常的爱好也许凝聚着这个少年对人生真谛的苦苦求索,以及求索中的无奈。    
    十多岁的男孩子已经可以感受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不论我是否有意,我必将思考生命本身。但对我而言,这种思考是如此艰难,报刊给予的启示如出一辙,古今哲学大师的论著又枯涩难解,本能已使我觉察到生命的构成何其复杂,却窘困于难觅一条理清思维的线。没有伸手可及的指南,没有明亮的灯塔,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将经历对自身的这种困惑。    
    当我们处于无知的狭谷中时,惟一的选择可能便是努力留住生命。我们的祖先为此造就了太多的神话与传说,即使愚顿未开如十几岁的我,也知悉神话仅仅是神话。于是,完全凭着一种本能,没经过任何思考,人会选择最能抓住感觉的某种事物来代替生命本身。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当年对照片的那种痴迷其实便是这种本能在发挥作用。    
    那些照片于我早已不再是旅行的纪念,而是我的生命历程本身。具体的时空被凝固在相纸上,当我翻阅它们的时候,我便在重新经历自己过去的人生。我如此看重留住它们,其实也是在保留时光,保留人生。我怕色彩的褪尽,归根结缔是担心晚年不能翻阅它们的恐惧心理在起作用,而晚年仍能翻阅被自己留住的一生,已经占据了我潜意识中相当大的空间。一个人对于生命流逝的无奈,许多时候便是以这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即使表现的时候我们未能察觉自己真正的意图。    
    但是,显而易见,这不是成熟的举措。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一位长我十岁的朋友游完本溪水洞归来,连声赞叹洞内景致的奇妙,我索看照片,他却说:“一张没照。”“为什么?”以我的思维确实无法理解。朋友淡淡地说:“身外之物。”那段对话肯定曾触动我苦思不得其解的某个盲点,但我当时仍无法真正理悟它。    
    人对于生命的理解,真的不可能来自于书本或是别人的说教,而只能靠自己去悟,而悟性又得之于经历本身。如今,我已经有四年多没翻阅那倾注自己太多心血的一本本相册了,更是很少照相。即使应邀到著名的游览区开笔会,也懒于带相机。周到的笔会邀请者和热心的同伴寄来他们为我拍的照片,也只是扫一眼便掖到抽屉的底层,早没了装入相册的雅兴。    
    此时才理解了朋友那句“身外之物”,我们修炼一生的肉体凡胎都将逝去,那一枚枚薄薄的纸片怎么可能留住岁月呢?就像那“把风景带回家细细品味”的想法一样幼稚,对风景的最高礼赞是身处其中时那投入的享受,真正值得回味的人生风景也是全身心契入过的时光。此时已懂得精神的重要,曾经希望创造更多的精神产品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后来竟又看开一层,能否创造永远年轻的精神之躯并不是归结,生命在创造的过程中完成着它的升腾。    
    走出困惑,便不再需要那些照片寄托原本就无法寄托的无奈了。意识里有了答案,潜意识的指令便显得苍白无力。怎么此前竟忽略了,靠照片寄托无奈,其实是在演绎更深层的无奈。    
    昔日对照片的痴情加剧了今日的逆反心态,自己背离十几年前的心境太远了。有时便想,心态到这个进步,是否也是一种悲凉呢?毕竟生命中还有许多不需要太多思索的东西,毕竟照片还可以仅仅作为娱乐与纪念。然而,少年的感觉不是可以靠理智寻回的。    
    索性随它去吧!    
    


第三编 体验变丑的我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是一个自恋的人,这份自恋里更多的是自我欣赏,还没到自我痴迷的极端。人应该适度自恋而不偏执,不爱自己的人怎么能爱他人呢?不爱他人的人又怎么能热爱这个世界?    
        但是近一年来,自恋的我却不再爱看自己新近的照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照片上的自己很丑。    
        我似乎不应该是那样丑的,我曾对自己的外表拥有自信,但这自信此时已烟消云散。昔日照片上的那份潇洒早已无处寻觅,我看到的是一个个蠢笨的自己。很可能是因为体重增加的缘故,在过去的五年里我重了50斤。只要是半年不见的朋友,再见我时总会说:〃你胖了。〃50斤足以改变一个人。我便有些恨那增加的赘肉,更加留恋那找不回的骄健。    
        一位初识的朋友很偶然地看到我一年多之前的照片,连声说:〃照片上的你怎么这么精神呢!〃我笑问她:〃生活中的我不精神了吗?〃她说:〃我没有看到。〃我又多些伤感。    
        我真的变丑了!因为那50斤肉。    
        但是,另外一些信息却提供着相反的观点。去辞职三年多的博物馆会友,对昔日的同事哀叹自己太胖了,他们却说:〃真的一点不胖!〃在街头的体重仪前称量,电脑录音也温柔地告诉我:〃您的体重正合适,请注意保持。〃更有亲朋说:〃你胖了之后显得好看些。〃    
        这是怎么了,我何以会觉得自己丑陋了呢?难道我不是因为胖而变丑的吗?    
        一位老友很随意的一句话起了转机,他说:〃你的眼神变了。〃    
        我的眼神变了?    
        拿出一年前的照片与今日的照片对比,细细地观察自己的眼睛,我被自己的发现震住了:我的目光真的变了。    
        一年前的那个青年,面对镜头的目光是那样纯净,纯净中透着怡然与坦然,如果用最常见的比喻将两眼称作潭水,那么便是两汪见底的清潭,有一种诱人的美丽。而仅仅一年时间,同样是那两潭水,却被罩上了一层雾幔,代替纯净的是一种麻木和多虑,还有复杂。    
        眼睛是整个面孔的灵魂,决定着这张脸应归属的品位。当双眼不再流淌出纯净,而是复杂的多虑之时,这面孔便很难神彩奕奕了,而木然的面孔,便也谈不上美丽。我恍然大悟:我之所以觉得自己丑了,真的是因为眼睛,而不是体重!    
        决定我们美丑的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五官组合以及体重的多少,父母给了我们组合得或精致或粗糙的肢体,但精神世界的不同却赋予这肢体不同的内含。许多美丽的心灵,可以使他原本丑陋的五官具有动人心弦的魅力,反之的个例也并不罕见。忘记是哪位伟人说过了:〃人到四十岁时应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何必到四十岁,人进入成年就已经开始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灵而改变他的相貌了。传统戏曲中的以貌取人,其实是颇有些科学道理的。    
        那么我呢?我变丑是因为自己的心灵变丑了吗?比较于因为50斤肉而变丑,这更让我汗然。    
        一位雕塑家,长年塑造妖魔鬼怪,自身面相便也渐渐地变得狰狞,而后改塑佛像及天使,不久便焕发出恬静的光辉。回想我这一年间,所经所历,所思所想,恐怕要抵得上以往五六年间的总和,我哪里还有权利保持那份纯净呢?纯净属于天使,属于未谙世事的心灵,而我已经被污染了。    
        我们被自己的经历改造着心灵,也改造着我们的容貌。我们变丑有时不取决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抗争整个生存空间加给我们的一切,但我想,肯定还有一条通道为我们保留,那便是决定我们能够对自己相貌负责的因素。    
        我明白了自己最大的症结所在:我已经丧失了未谙世事的那份纯净,却未找到大智若愚、大朴若拙的那份纯净;我已经失去了纯真天使的美丽,却未获得成熟的大佛的美丽。前者的美丽是天赐的,后者的美丽是修练的,前者的美丽曾属于每一个人,后者的美丽只属于那些不断追寻美的精髓与真谛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要经历这美丽的空缺时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获得后一种美丽的人则更少。但不论我们自己是否觉察了,那些照片却无情地保存着客观的记录。    
        庆幸的是,我尚能自觉到自己的丑陋,便也存有获得疗救的基本前提。我们不甘心于自己的丑陋,我们对人世的美仍执拗地追求,那么我们就应该有权利拥有至少能够带给自己美感悦愉的外貌。    
        我在寻找那条通过浊世而完成美丽的通道,它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找不到,我们就真的丑了,而如果我们幸运地拥有它,我们便会拥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美丽,那是一种经历考验后的美丽,成熟的美丽,持久的美丽。    
        我是一个自恋的人,一个热爱他人的人,一个热爱世界的人,所以,我将努力修炼真正的美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