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尤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 >

第8章

尤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第8章

小说: 尤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的自然之道,所以也被称为任心学派,意思是随心所好,为所欲为。从哲学观上讲,顺世论认为人是由土、水、火、气四大元素构成的,人一旦死去,他的躯体就还原为自然的四种元素,灵魂也就消失了。除了具体物质世界之外,顺世论什么也不相信,否认任何超世间的存在。因此,它也被认为是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学派。在顺世论者看来,生命体就好像是水中的气泡,人不过是有意识的身体。人活在世上,身体最为重要,他们也被认为是印度最早的唯身论学派。

  在顺世论看来,每件事物都由本性(自性)的自发作用而生存的。一切众生的目的就是幸福,在这个学派看来,人可能获得的最高幸福即是感官之乐,因此,他们常常被称为享乐主义派。印度14世纪伟大的神学家萨亚纳·摩达婆(Sayana Madhava)在《摄一切见论》中,将〃今朝有酒今朝乐,未必有命到明朝〃的生活观点、哲学上的怀疑主义、神学上的无神论等最极端形式的主张都归属于顺世论者:〃人生唯一的目的是感官的快乐享受。你也不能说那样的快乐不能称为人生的目的,既然人生总是混杂着某种痛苦,而我们的智慧又要求我们享受尽可能的、纯洁的快乐,避免随之而生的痛苦……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决不因为害怕痛苦而放弃享乐,享乐是我们的天性,本能是我们的一切。人们岂能因为野兽吞食而不播种五谷;岂能因为乞丐乞讨一点食物而不将汤锅放在火上。〃 

  印度古籍《六见集论疏》谈到顺世论宗派时说:〃他们只知道吃喝,而不关心善与恶的存在,除了直觉到的东西之外,不相信任何事物。他们饮酒食肉,耽于无限制的性放纵。每年,他们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到一起,与妇女们无节制地交媾。他们的行为像普通老百姓,由此称为顺世论。〃印度也有学者认为,既然他们是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进行男女性爱,这说明他们的放荡与狂欢带有仪式的意义而并非腐化堕落,因为性爱仪式在印度古代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爱神节(Madanotsava)在印度古代极为盛行,在爱神节期间,准许人们满足肉欲主义的享乐,婆罗门和首陀罗、帝王和乞丐都以同等的热情参加爱神节,在此节日狂欢与淫欲是受到崇拜的。至今盛行于印度的霍利节,按一些学者的说法便是从爱神节演化而来。

  霍利节, 耆那教寺庙Shravanabelagola 的壁画。约公元5世纪。

  顺世论也被称为是广智派(Barhaspatyas),因为据说他们的教义和主张最初是由广智仙人(Barhaspati)提出来的。《广智经》中有两个格言被认为是真实无伪的:〃一般来说顺世论是在获得物质繁荣的时候信奉遵行的。〃〃至于爱欲仪节,奉行的只有迦波里迦派。〃在广智仙看来,顺世论主张人生在世要追求财富,而迦波里迦派则追求爱欲的享受,奉行爱欲仪式。显然,顺世论以其唯物主义哲学而成为印度古代经济科学的开端,而迦波里迦派则以享乐主义哲学体系成为性爱科学的滥觞。表面上,这好像是两个不同的派别,但实际上,顺世论派与迦波里迦派有密切关系,这是因为迦波里迦的性爱仪式与繁荣物质财富的理想是相关相联的。在印度古代,举行爱欲礼仪即男女性爱仪式的目的主要为了物质的繁荣,自然界的产量可以仿效或传播人类的生殖而提高,这也就是说,财富与享乐自古以来便天经地义地联系在一起了,这便是性爱仪式的最初含义,也正是因为如此,顺世派也被称作迦波里迦派,两者常常混为一谈,而且在后来的发展中,两者也确实融合为一体了。
第22节:旁门左道(8)


  在早期的佛教资料如《曲齿经》中我们就可以发现顺世论的名称,在同样早期的《梵动经》中我们发现有一种确定的唯物观点将身体等同于自我。由此可以推断,原始顺世论远在佛教之前就已存在了,而在佛陀生活的时代又得以进一步盛行,后来顺世论又与印度的密教和性力教派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顺世论并不是仅仅属于印度古代某个时期,即使今天印度也还存在着顺世论宗派活活生生的例子,这正如印度著名学者D。R。夏斯特里在《顺世论》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顺世论和迦波里迦派的影响现在在印度也还是强有力的。有一个宗派,而且是人数众多的一个,它的信徒相信人的物质身体是唯一值得关心爱护的,他们的宗教修行与男女的结合有关,他们的成就(siddhi,神通,本领)的高低就看性爱交合时间的长短而定。这些人自称为毗湿奴派,但是他们并不相信毗湿奴大神或黑天。他们只相信身体。他们还有另一名称,叫作苏合佳(Sahajia,自然主义,自然派),它是从印度大乘佛教中生发出来的一个佛教宗派的名称。〃在《印度唯物主义、感官主义、享乐主义简史》中,夏斯特里又说:〃有些堕落佛教宗派,以放松男女道德为其特点,逐渐加入顺世论派。这些宗派之一即迦波里迦,他们本是很古老的宗派。他们饮酒,以人为牺牲,玩弄女人……因为色欲或肉体快乐的享受是这个宗派的目的,它逐渐加入到左道异端(Nastika)形式的顺世论派,按照这派的观点,人生至高至善的鹄的……就是肉欲快乐的享受。〃

  顺世论派是一种欢乐的信条,在他们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明朗愉快的,由于他们的影响,在印度的那个历史时期,无论寺院与王宫,诗歌与艺术,无不陶醉于色欲主义。公元10世纪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以及伊斯兰教的入侵,顺世论派在印度各地采取各种形式的伪装隐蔽起来。

  《享乐派》,雕塑,卡朱拉霍寺庙,公元10世纪。

  7,密教与左道

  佛教密宗即密教是大乘佛教的派生物,它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对原始佛教的背叛。但因为密宗的教义和修行方式看上去常常有违于佛陀的教义,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密宗表面上是佛教,实际上却是非佛教或反佛教的。〃佛教的密教,〃瓦利包森说,〃实际上是佛教的印度教,穿着佛教外衣的印度教或湿婆教。〃 似乎是将印度教性力教派中的湿婆、杜尔迦等名称简单地转换为金刚萨埵、金刚都基尼等称号,佛教密宗便出现了,这是一派观点。另一派观点,正如德·恰托巴底亚耶所说,佛教密宗并非大乘佛教的枝生物,它不过是改头换面的原始密教,它将一些佛教用语揉进了原始的密教之中,如以性空、般若和金刚来代表男性,而以慈悲、方便和莲花来代表女性,两方面的结合看似高深,实际上不过就是原始密教中的男女结合。 

  显然,佛教密宗与印度教中的性力教派以及原始密教着密切的联系,但佛教密宗毕竟是佛教高度发展之后的产物,而且它至今仍是佛教的一个主流派别,这说明佛教密宗并不是如原始密教那样简单,而是一种复杂的宗教现象。

  性爱瑜伽,将性爱与瑜伽结合起来。印度现代绘画。

  乔波陀在他的《数论颂注疏》中言及印度古代阿修罗的宇宙发生论时说:〃像小孩的出生由男女结合而来一样,万物的创生也是由阴阳交媾而生成。〃 奥义书、《薄伽梵歌》也提到了这种宇宙观。不仅在古代印度,而且在很多古老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存在着类似的宇宙观。佛教密宗和性力教派继承了这种说法,并非什么不可思议之事。人的身体,照密教的理解,是宇宙本身的一个缩影,是个小天地。它认为,世界起源于阴阳交合,除了性爱的推动,没有其他原因。对人类来说,导致新生命创造的过程是男女结合,宇宙也是以同样的方式通过阴阳交合而创造出来的。广阔无垠的虚空中伟大的创世搏动,就人而言便具体表现为性欲的冲动,正是性欲和爱神导致新的名和新的色(名代表精神现象,色代表物质事物;人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所以有时也称为名色),从而使人类得以生成和繁衍。佛教密宗和性力教派的这些看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它们并不是因此而受到了普遍的责难。在印度其他高度发达的精神主义哲学中,也贯穿着以宇宙创生而设想的男女交配的仪式和思想,如梵我合一、湿婆神与萨克提女神的结合,以及黑天与罗陀的性爱。但与其他宗教派别不同的是,密教是一种极端形式的唯身观,其宗教义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落到了实实在在的男女结合上。
第23节:旁门左道(9)


  借助于女人修行或说是男女双修主要属于密教中的左道派,左道也就是女行理论和实践只是密教修行的许多形式的一种,我们不能将它与密教等同起来。事实上,密教的女行与另一种称为净修行也就右道的修行方式形成了尖锐的对比。这说明密教本身并不是单一的,实际上,在密教看来,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式,但左道却是各种修行方式中的最高形式。左道只有在灌顶之后才能获得,一个未灌顶的密教徒很难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密教徒。再者,左道是宗教的原版,代表着密教的纯真形式,右道则是晚期的发明。所以,说起密教时,左道基本上是其代名词。

  按密教左道的看法,修行者必须和一个女人(即瑜伽女)在真正的交合中才能进行〃日月光明〃式的修行,谴责密教的人多在这方面大做文章,他们认为,密教左道的说法与正统佛教的思想都是背道而驰的,是原始佛教的堕落,是用佛教术语、借佛教之名来表现淫秽不堪的思想。左道果真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原始佛教的堕落?我们从〃臭名昭著〃的密教〃五摩〃说起。

  8,左道五摩

  左道五摩指的是酒(Madya)、肉(Mamsa)、鱼(Matsya)、炒面(Mudra)、性爱(Maithuna),这是密教左道派宗教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五样东西,因为它们在梵语中都以字母M开头,所以称为五M即五摩。五摩的修持法构成了密教的基本特色。

  密教并不是一朝一日发展起来的,密教仪式和教义的来源也不是单一的。在密教之前,印度存在着各种女神尤其是母亲女神的崇拜,相应地也有各种仪式和咒语,密教五摩与这些古老的崇拜仪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构成密教左道五摩的宗教仪式也不仅仅是原始密教影响下的产物,饮酒、吃肉以及性仪式也存在于以吠陀、奥义书、史诗为代表的早期印度教正统文化之中,将性爱仪式化并以之作为一种崇拜仪式早在古老的《百道梵书》(Satapatha Brahmana)等多部梵书中就出现了。只是在佛教、耆那教兴起时,苦行精神占据印度文化的主导地位时,饮酒、食肉、性仪式才逐渐被禁止。

  在正统佛教圣典中,五摩是被强烈谴责的对象,但是佛教密宗教徒却将五摩奉为指导其行为的宝典。为什么在原始佛教圣典中那么严厉谴责的纵情酒肉在佛教密经中受到了极力的赞美?

  印度文化从来都是五花八门,但它又不是杂乱无章的,大致来说,禁欲主义与纵欲主义在印度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此消彼长的两大潮流,五摩的出现正是印度文化中纵欲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

  不过,密教五摩与一般所谓的放纵淫荡却是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