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_范跑跑_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 >

第2章

_范跑跑_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28日刊发了《师德规范修订引热议教育部称
与个别人无关》的短新闻;指出舆论将此举视为
“范跑跑”事件的连锁反映。这里;“范跑跑”就不
再是一个人;而是指代一个事件。而当“范跑跑”
成为学术界的研究对象时;它便被符号化;成了
50贾学鸿:“范跑跑”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效应
“临阵脱逃”的标志;成为道德遭受谴责的象征。
如《“范跑跑”事件的媒介话语解析》(罗响。《成都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公共道德危机
的法律干预? ?从“范跑跑”事例说起》(冉思东。
《暨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6)、《从“范跑
跑事件”看法律与道德冲突》(王英烁。《法制与社
会》2009。 10)等等;短短一年半时间数十篇论文见
诸期刊;“范跑跑”被视为社会道德缺失现象;纷
纷从传播学、哲学、法学等多种角度进行批判与思
考;还由此展开了对社会体制的反思。
由此可见;“范跑跑”一词诞生时;由于特定
语境的限定;其语义是具体的;经过媒体的热传;
它的语义或向动词“跑”回归;或被抽象提升为象
征符号;或成为提高传播效应的工具;从而与本义
发生疏离。
  (三)“范跑跑”词族语境的拓展
在与“范跑跑”相关联的报道中;围绕汶川地
震以及范美忠个人行为进行评述的文章;多出现
在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接下来随着“范跑跑”影
响力度的加大;它出现的领域便广泛起来;如《砸
“范跑跑”饭碗;涉嫌权力的滥用》一文;涉及法律
的公正性;《指责“范跑跑”但别浪费范美忠》;关
涉到道德审判与人权、人才问题;《“问题官员”能
复出;“范跑跑”就不能吗》直指政治体制和官场;
还有体育界、教育界等等。
“范跑跑”词族中的其余成员;除郭跳跳、赵
光光、朱抢抢与范美忠及汶川地震关系比较直接
外;其他词语则都来自不同语境。如周逃逃是对
娱乐圈名星醉酒驾车撞人后逃跑的调侃;姚抄抄
和魏替替;一个抄袭一个替考;反映出教育界的潜
在危机;山丹丹来自著名主持人的讲座;洪溜溜和
躲猫猫则暴露了官场和司法机关的腐败;楼脆脆、
楼晃晃、楼薄薄;构成房产建设市场的症候群。
通过以上归纳发现;“范跑跑”词族的应用领
域十分广泛;实际对象呈现多元化;但它们所指代
的事件却具有相似性;除山丹丹之外;大多是丑闻
或社会负面信息;这些名称是网民对社会事件所
做的高度概括;讽喻、贬斥、非理性的意味可见一
斑。透过语言现象;从这些小小词语的突然诞生、
迅速流行、悄悄转变甚至瞬间蒸发;可窥见现代社
会变化的迅速和网络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三、“范跑跑”词族的传播效应
所谓效应;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
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响和效果。“范
跑跑”词族的产生与流行;要归功于网络;而其独
特的构词模式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又推波助澜;使
自身的传播效果得以强化。
  (一)娱乐与批判融合的戏谑性
日本学者水越伸在其著作《数字媒介社会》
中谈到;媒介诞生过程中必然掺杂进游戏要素。
这里的“游戏”概念打破了媒介与人类的旧有关
系;是异化了的、经过重新编组后的行为事物。在
当今媒介中;网络曾被称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
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创建与游戏的纠葛;应
另当别论;但它的诞生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
娱乐化倾向。2005年后;在网民数量中;为消遣
娱乐而上网者所占比例已经上升为第一位。网络
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
网络初创时期少数技术精英的“游戏专利”已转
化为大众的消遣。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众
与精英相比;更偏爱娱乐信息。⑦
“范跑跑”的叠字辞格是其娱乐特征的主要
表现。“跑跑”、“跳跳”、“抄抄”、“抢抢”等词语;
如单独使用;常出现在大人与孩童嬉戏交谈的言
语环境中;并且具有口语色彩;其消闲娱乐的属性
显而易见。然而;加上词首的姓氏或名词限定;其
言语背景就有了明确所指;“跳跳”形容的是电视
屏幕上面对大众情绪失控的嘉宾;“抄抄”说的是
文坛剽窃;“猫猫”、“溜溜”针对官场;“脆脆”、“薄
薄”等四个词语是指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住
房”。这些沉重严肃的言语背景;与闲散娱乐的词
语连在一起;不仅令人忍俊不禁;网民的复杂心态
也了然可见;有出自道德良心的讥讽与批判;有无
可奈何的玩世不恭与谐谑;有对传统媒体权力的
突破与挑战;也有网络舆论的浮夸与浅俗。凡此
51阅江学刊: 2010年第3期
种种;丰富的社会情态;都凝化在“N+VV”的词
语形式中;精确简洁;令人叹服!
  (二)心理效应的融合性
社会传播与社会心理关系密切;从心理学视
阈审视社会流行语;有益于挖掘其广泛流行背后
的深层心理机制。热生于网络的“范跑跑”词族;
凸显的是传播主体的接近性特征;也透视出传播
过程中的定势效应;是多重心理效应的融合。
1。接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
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某些方面特征相似时
就容易产生认知共识和情感共鸣。“范跑跑”词
族的产生;与中国网民主体结构有关。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网络发展研究报告显
示;十几年来;中国网民群体迅速壮大;但35岁以
下青年人是绝对主力。他们生命活跃;感知敏锐;
想象丰富;创造力强;加上强烈的表现欲和叛逆性
格;是网络流行语最重要的缔造者和使用者。作
为流行语群的一批族员;“范跑跑”词族新异简
洁、讽喻戏谑、颠覆传统等特质正是当下青年热衷
参与、追求新变、游戏心理和渴望认同的折射。
2。定势效应(set effect)
“定势”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G。 E。缪勒
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原来指对某一特定知觉的
直接准备性;现在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
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即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
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也称“心向”。⑧
“范跑跑”词族的传播定势是由“范跑跑”一词确
立的。范美忠在汶川地震那一刻的表现;奠定了
“范跑跑”一词的原初意义;而事件本身对社会灰
暗面的暴露;以及大众的讽刺态度;则构成这一词
族的传播心向。当“郭跳跳”、“姚抄抄”等其它结
构相似的词语随即出现时;就好像为这些事件贴
上“阴晦”的标签;而人们因听惯正面宣传所引起
的求异心理;或因经验与理论冲突所形成的困惑
心理就会活跃起来;从而对事件格外关注。
  (三)传播结果的溢散性
溢散效果(spill…over effect)即媒介议题由边
缘媒体(如网络媒体)向主流媒体(所谓的意见领
袖媒介)流溢的现象。这一见解是由学者Mathes
和Pfetsh证明的;他们研究了反公娼、抑制国民IC
卡等反对性议题(counter…issue);发现它们在由公
众议题到媒介议题再到政策议题的全过程可分为
五个时段:潜伏期、预备期、上升期、高峰期和衰退
期;当高峰期到来之前;主流媒体便开始参与反对
性议题的报道。⑨
“范跑跑”词族大都揭示了社会的丑闻与阴
暗;属于负面新闻信息的较多。“范跑跑”词族诞
生于网络;并且首先热传于网络;紧接着在主流媒
体的报道中纷至沓来;具有溢散特征。但是;这些
词语由网络媒体向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流溢的
过程却异常短暂;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网络版推
出以后;网络传播与主流传播形成共存互动关系;
很难绝然分开。然而;在它们由主流舆论向政策
舆论发展的过程中;主流媒体舆论对网络舆论的
引导与规避却表现得格外明显。
与网络舆论的调侃、谐谑、嘲讽不同;主流媒
体的理性色彩十分明显;虽然采用“范跑跑”词族
作为由头或标题;但主要是对相应事件进行客观
报道;夹带或隐或现的批判;如楼房事件、“躲猫
猫”事件等;而央视媒体的校正倾向比较明确。以
“范跑跑”事件为例;《中国日报》2008年6月18
日发表了题为《警惕伪精英们的说教》的署名评
论;声称对“范跑跑”的批评并非“道德绑架”。随
后;《解放日报》刊出题为《别小看“范跑跑”之类
“跑调”行为》一文;指责“‘范跑跑’的言行;虽没
违法;却冲击了我们的道德底线”;并引用康德的
观点强调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事件;都得靠道
德自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2008年6月26日
转载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文章《新规定:教师必
须保护学生》;正面报道行政机关从制度层面对破
损的社会道德的修补措施。而《扬子晚报》充分
发挥它晚报的优势;先后刊发的11篇稿子;并没
有揪住范美忠不放;而是透过事件本身直指深层
的社会问题;如《砸“范跑跑”饭碗;涉嫌权力的滥
用》、《指责“范跑跑”但别浪费范美忠》等;站在
52贾学鸿:“范跑跑”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效应
更广泛的大众立场喊出了更高更深的批判声音;
表现出独特的批判与监督意识。
主流媒体的积极回应;不仅对非理性的网络
舆论起到了规范和引导作用;降低了负面效应;同
时也促进了相应事件的迅速解决。就拿“躲猫
猫”事件来说;从2009年2月12日到2月28日;
短短半个月时间就使真相大白于天下。《扬子晚
报》2009年3月18日一篇《一则新闻引发网络
“躲猫猫”之战》的整版深度报道;讲述了“网友调
查团”与传统媒体鼎力合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
详细经过。媒体取得的丰硕成绩;与“范跑跑”等
网络流行词汇的舆论影响是分不开的;它们凭借
自身的语言魅力扩大传播效应;把更多的网友、公
众吸引到敏感的社会问题上来;进而跻身学术讨
论的研究领域;堪称一场由词语引发的“文化地
震”。
注释:
①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169。
②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395。
③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④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14。
⑤ 东方。汶川地震后“姓+VV”式造词模现象分析'J'。大众文
艺(理论); 2009(12)。
⑥ '日'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9。
⑦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31。
⑧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
出版社; 2001: 63。
⑨ 尹明。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形式'J'。青年记者; 2009
(2)。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Dissem inated Impact of
the“FAN Paopao”W ord Fam ily
JIA Xue…hong
(School ofJournalism andMedia;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225002;China)
Abstract:In“the top ten popular words of China popular newspapers”;“Fan Paopao”and“Duo
Maomao”both born in network arewidely dissemina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