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81-赵绍琴临证验桉精选上 >

第33章

681-赵绍琴临证验桉精选上-第33章

小说: 681-赵绍琴临证验桉精选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泄血分郁热之捷径。今用药内服,亦不离凉血清热之意。四诊方中又用荆芥炭、防风、白芷等风药,意在升发清阳,并引药上达,为用药精妙之处。
脱发(脂溢性皮炎)陶某某,女,27岁初诊近半年来,头发明显变细,每日脱发甚多,搔之即落,前头部头发明显稀疏。头皮屑多,搔痒,以白纸拭之,油透纸亮。诊脉弦细数,舌红苔白。心烦梦多。血分郁热,先用清法。
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生地榆10克,丹参10
克,炒槐花10克,茜草10克,赤芍10克,茅芦根各10克,七付
二诊
夜梦减少,余症如前矬用前法,食忌辛辣厦油腻。
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
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七付
三诊
头皮搔痒减轻,皮屑减少。头发脱落较前为少。建议每晚10点以前入睡,避免熬夜,晨起运动锻炼,为治本之法,前法进退。
荆芥6克,防风6克,蝉衣6克,生地榆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大黄1克,七付
患者依上方续服1个月,脱发逐渐减少,新发生长明显,余证皆除而愈。
'按':脂溢性脱发较为难治。大法从血热论治,用凉血化瘀方法。患者须有耐心,并在生活上密切配合,主要是清淡饮食少食油腻肥甘之品,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分的睡眠,不熬夜。并注意增加运动锻炼。保持愉快的心情。如能认真实施,再配合适当的中药内服,是可以收到治疗效果的。

牙疳(牙周炎
王桂芬,女,49岁
初诊
牙麻微痛,齿龈糜烂七年余,时轻时重,重时不能吃饭,多方求医无效。曾屡用生石膏、公英、地丁、银花、连翘、大青叶、板兰根、元参、黄柏、苦参等苦寒解毒之品。西药用过多种维生素和抗生素。外用嗽口药为银花,生甘草各30克。均无效验,诊视见面色萎黄,齿龈肿痛轻微,糜烂色淡,牙齿麻微痛,甚则松动破溃,仅留残根,大便干燥,舌淡苔白糙老,脉濡软且数。
证属久病及肾,胃津肾液均亏,牙齿失养,虚火上炎,龈络受伤,治拟填补下元,少佐引火归源之法。处方:熟地黄20克,玉竹15克,山萸肉6克,补骨脂10克,芡实米10克,生牡蛎30克,瓦楞子30克,肉桂粉1克,牛膝3克,楮实子10克。
漱口方:毕拨10克,干姜10克,炒川椒10克,细辛6克,加醋20克,水煎漱口,不拘时候。
二次
服药六付,牙龈肿痛糜烂均减,齿微痛,舌白质淡,脉象沉软按之虚数,再拟填补下元之法。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山药10克,补骨脂10克,芡宴米10克,生地黄10克,丹皮10克,竹茹6克。
三诊
继进六付,龈糜齿痛均除,口唇发干,小溲色黄,仍以填补下元,甘寒育阴法。
处方:生地黄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早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芡实米10克,茯苓10克,元参6克,六付
'按'经曰:“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叶天氏说,“齿为肾之余,龌为胃之络”。可见,齿赖肾液的填充、龈赖胃津的滋养。
齿、龈的强健与否取决于肾、胃的功能盛衰。肾精充足,胃津旺盛,则齿得其养而牢固色泽;龈得其润而红和色鲜。肾液不足,齿失所养则松动破溃,色枯不泽;胃肠热盛,胃津被伤,龈失所润则红肿疼痛,干燥不鲜。另外,胃热炽盛或水不济火,龙火上燔,均可灼伤龈络,发为溃疡,一实一虚,治当分辨。
赵老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每能由局部求整体,从现象探实质,综观脉症,细察病机。据其患者年已七七,肾气自衰;又因病已七载余,胃津耗伤,必累及于肾液;加之治不得法,又伤正气;从其见症为牙麻痛轻,齿松破溃,龈糜色淡,便干且难,脉濡软而数可知,全是肾阴不足,水不制火,龙火上燔引起。故用药一反前辙,重咀滋补肾掖,使龙火归源,再拟成寒甘寒并用,使肾液充足,胃津旺盛,齿得其养,龈得其滋,诸症自除。
再议外用药,前医投大剂银花漱口,意在消炎而不效;赵师用辛温走窜之药外用漱口而得效,其理何在?盖“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寒则凝,温则通,通则气血流畅,正胜则邪退,虚火自弥,所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也。

白疕(银屑病)
刘某某,女,32岁
初诊
患银屑病8年余,皮损散发,四肢、躯干及头皮均可见黄豆粒大小皮损。时轻时重,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入秋以来,皮损有加重趋势,搔之有白屑脱落,基底潮红,并有新皮损发生。诊脉弦细滑数,舌红尖赤苔黄薄干。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小溲色黄,大便偏干,晨起口苦,唇干舌燥。血分伏热日久,治宜凉血化瘀方法。一切辛辣发物皆忌。
荆芥6克,防风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紫草10克,地丁草10克,草河车10克,茅芦根各10克,大黄1克,七付
二诊
药后未出现新的皮损,心烦梦多渐减,二便已调,血热未清,舌红脉数,仍用前法。
荆芥6克,防风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赤芍10克,白头翁10克,紫草10克,白鲜皮10克,地肤子10克,草河车10克,大黄1克,七付
三诊
上方续服一月,皮损显著减轻,躯干四肢皮损已渐平复,头皮仍有散在皮损如小豆大。诊脉弦细滑数,舌红苔白,血分郁热非朝夕可以泄越,凉血化瘀仍以为法,更须谨慎口味,以防死灰复燃。
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
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茅芦根各10克,紫草10克,赤芍10克,焦三仙各10克,大黄1克,七付
上方加减续服2月,皮损完全消失。嘱其谨口味,慎起居,以防复发。
'按':白疕,俗称牛皮癣,即现代医学之银屑病,为皮肤科之顽症。反复发作,不易根除。其属血分伏热,发为肌肤皮损。故当治以凉血化瘀之剂。又必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海产品及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以防其热增故也。若果能严格忌口,并坚持正确的中医辨证治疗,根治此病还是有可能的。

头疮(头部多发性毛囊炎)
邢某某,男,49岁
初诊
头部多处痔肿,核起作痛,此起彼伏。前医用仙方败毒饮,五味消毒饮等清热解毒之剂无效。诊脉沉细无力,面色晦暗,神疲乏力,腰酸腿软,舌淡胖苔白润,边有齿痕。夫脑为髓海,肾气通于脑。头疮频发,虽多阳症,然此症清之不效,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水之主,肾也,当用填补下元方法,以引火归元。
大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怀山药15克,杜仲10克,补骨脂10克,川续断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6克,生地榆10克,茜草10克,七付
二诊
药后疼痛渐减,头疮肿势已轻,脉仍沉细,舌白苔掴)药中病机,继用前法。
熟地黄15克,山萸肉10克,生山药15克,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补骨脂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6克,生地榆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茅芦根各10克,七付
三诊
头疮已归于平复,自觉精神体力均有增强,填补下元已奏其效。再以前法进退,并宜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熟地黄15克,山萸肉10克,怀山药15克,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补骨脂10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七付
药后头疮痊愈,诸症皆平。遂停药观察。半年后因劳作,头疮复作,仍以前法治之而愈。
'按':头部疮瘴,掀肿作痛,似属阳证。然清热解毒常法治之不效。及察其体质素弱,脉象沉细无力,舌胖苔润,则知其病本为虚,此亦“至虚有盛候”之一种,下元亏虚,龙火上爝,灼肉为腐,发为疮瘴,故数数劳作即发,是其特征也。治用大剂填补下元方法,下元足则火自归附,是渭引火归元。以此法治疮瘴而获佳效,宜深究之,大有开悟之功。

赘疣(面部扁平疣)
梁某某,女,29岁
初诊
面部遍起赘疣如粟如大小数十个,前额及两颊为多,始发于两月前,渐次增多。面色萎黄晦暗,神疲乏力,抑郁寡欢,两脉弦细,按之无力,舌淡苔白且润,前医用疏风清热化湿方法,服之无效。此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则邪气乘虚结聚,治当益气养血,扶正达邪。
黄芪15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
克,生姜10克,大枣5枚。七付
二诊
脉仍弦细,舌白苔润,心情抑郁不舒,阳和之气不得上达,浊邪因而上聚为疣,继用升和方法。
黄芪15克,桂枝6克,赤白芍各10克,防风6克,荆芥6
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生苡米30克,生姜10克,大枣5
枚,七付
三诊
面色渐润,赘疣略见稀疏。气血有冲和之象。脉象仍属弦细,郁滞尚未全开。继用前法加减。
生黄芪15克,桂枝6克,赤自芍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防风6克,白芷6克,荆芥6克,丹参10克,生苡仁3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七付
四诊
面部赘疣显著减少,红润之色渐显于面,言语之间可见欢愉。然脉仍弦细,足见郁结日久,气血失和,此非徒赖药物所可治,必自我解脱,达观乐业,并辅以运动锻炼,乃为治本之法。
前法进退。
生黄芪15克,桂枝6克,赤白芍各10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白芷6克,防风6克,香附10克,生苡仁3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焦三仙各10克,七付
上药续服两周,面部赘疣完全脱落,面色有荣润之象。嘱其宽怀自解,多事运动,以为善后之望。
'按':面部扁平疣突然发生,多系病毒感染。然必与机体功能状态有关。本案患者体质柔弱,忧郁寡欢,木郁土中,阳气不能上升,故面色晦暗萎黄。经云“清阳出上窍”。若中阳不足,不能上达于面,则浊阴必乘虚凑之。此赘疣之所以生于颜面也。初诊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辛甘温之剂鼓舞中阳,以滋元气之本。次诊加入风药升阳上达,并重用生苡仁化湿浊。前后教诊,皆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难经》所谓“损其肝者缓其中。”本案患者起于抑郁伤肝,土受术乘,中气伤损日久,故变疏肝为扶中之法,而后逐渐加入活血调气疏郁之药,解其郁而升其阳,则湿浊自化而疣去。然要在患者能宽怀自解,达观乐业,否则此病虽愈,他病复起,恐其不免矣。

腹部漏疮
马某,男,82岁
初诊
患者半年前因肝内占位性病变在某医院作肝脏肿物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至今不能愈合。查见右胁下斜行切口略开约6cm,深及腹腔内,每日由切口内滋流水液甚多。疮面色暗塌陷。诊脉大而濡软,舌胖质淡且润。年老气血不足,生长乏力。拟用甘温益气养血,气足新肌易生也。
黄芪6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白芷6克,防风6克,荆芥6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七付
二诊
伤口流水减少。自觉气力有增。脉仍濡软且大,舌白苔润。
仍用养气养血方法。
黄芪80克,当归15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10克,熟地黄15克,白芷6克,防风6克,荆芥6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七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