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

第10章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10章

小说: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就远不止于此了。但是我在一九七零年从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里读到周惇颐的《通书》时,就记住了“实胜,善也;名胜,耻也”,不敢去好虚名,虚名误事,于心有愧。
“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作为一个君子,他人生的目的是进德修业,进什么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在《通书?诚几德第三》我们就阐述了什么是德,即“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作为我们自身,其人生目标也就是进德修业。在仁﹑义﹑礼﹑智﹑信上进德;通过仁﹑义﹑礼﹑智﹑信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活动,来规范我们的社会生活,这就是修业。它可以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领导如此,被领导也如此;机关里如此,与朋友间亦如此;三百六十行,行行如此,都不能脱离仁﹑义﹑礼﹑智﹑信这一基础,并将其贯穿其中。还要孳孳不息,不能松懈,不能懈怠,要实实在在的在仁﹑义﹑礼﹑智﹑信上下工夫,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教养,改造自己的心性,优化自己的心性,即要务实。务实也不是要走极端,只知满口仁﹑义﹑礼﹑智﹑信,而啥事不做,是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对其贯入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养成和发扬并树立这一作风,就才能形成社会的正气。
“德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如果我们的仁﹑义﹑礼﹑智﹑信做的还不够好,就不要对外去宣传,去鼓噪,惟恐天下不知,为什么呢?要远耻。现在社会对此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我们毕竟距古已远,古人的好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已基本上没有人会去用了。以前有这么一类书如《人物志》,《世说新语》等,它对当时社会的知名人士都会有一番品评,这些人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全社会的监督,不论对错都会记录下来,就象现在网上有人对某一现象发贴子,并予以评判,从道德上,人格魅力上,语言技巧上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不象现在做人做事,做错了就过去了,行为举止不端也无所谓了,说假话说大话也不以为耻了,不会有人对此进行评价,现在中国社会已没有了评判的功能,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监督了。
前段时间在与几位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了网上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韩国学生仰慕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于是来到了中国的北京读书,到清华北大等很多地方逛了一圈,非常失望的发现没有他所要找寻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目前很多地方都不讲述这些传统文化,没什么人谈论仁﹑义﹑礼﹑智﹑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根本就没有他们在中国古代书籍中所看到那种人格魅力,感到不可理解。实际上这些传统的文化反而在新加坡,在日本,在韩国等地方被当作很崇高的目标并保存的很好,并孜孜不倦的去追求,甚至是在西方也得到了极大的研究和宣扬,而我们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尧舜之邦,居然对此都淡漠了。前段时间赵薇的军旗服装事件,大家不过打个哈哈就算了,但是再看看韩国的慰安妇电影事件,虽然也已过去了,但是作为当事人可不是打哈哈就过了,那可是通过各种媒体向全国的人民磕头谢罪,并去其头发,这都还不足以平民愤,甚至要求其自焚以谢国人。其两国对此事的态度就可见一斑。可见中国对传统文化,对仁﹑义﹑礼﹑智﹑信,对人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对廉耻,已经麻木不仁了,这也是目前中国的危机啊。
我们再看看美国的“9﹒11”事件,我们不提倡恐怖主义,但是也可以看到伊斯兰世界的那种民族血性,在回顾我们自“9﹒18”以来对日本侵略的抵抗,确实有点软。再回头看李鸿章签对中国极具耻辱的《马关条约》的时候,被日本浪人打了一枪,而在一九零五年韩国被日本吞并后,第一任日本朝鲜统监伊藤博文则被韩国的安重根义士刺杀了。由此可见,我们国家民族的刚性大大削弱了,古时尚还有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燕赵也曾多慷慨悲歌之士,现在是慷慨不起来了,也悲歌不起来了。
现代大多数文人冒点酸气尚可,但其骨气就有待疑问了,而鲁迅先生所仰慕的魏晋风骨现在很难看得见。这也与教化有关,这么多年都不提传统文化的弘扬,作为普通大众不知如何为人,回看上述事情不尽深感羞愧。我们现在很多人大都丧失了做人的骨气,做人应有的廉耻,这与明清以来皇权对士大夫人格的摧残是分不开的。黄宗曦在《明夷待访录》中就曾提到自先秦到汉唐,再至宋,宰相上朝可持剑,进殿时皇帝要起立,要赐座,下殿时皇帝也要起立并目送出殿。而到了明清以来,对朝臣轻则廷杖,重则杀头灭其九族,以至于士大夫丧失风骨,民众则渐渐愚腐,三纲五常被极端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恶习,痼疾。我们现在的改革非常之艰难,这与我们的民心,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小人则伪而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包装得漂漂亮亮,宣传得沸沸扬扬,实际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是伪而已矣。前段时间有人不顾自身功底如何,不知天高地厚,就欲妄改某一名胜古迹先贤所流传下来的对联,而受到了诸多人士的质疑和声讨。还有些人不知天高地厚,到处题词,题字,着实不敢恭唯。不仅仅有些人实未至而名先到,有些企业也是如此,甚至有些机构的领导也是如此,以至于破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文化如此衰败,堕落,还无知,无耻,是我们民族的可悲之处。所以“小人则伪而已”。周惇颐先生对小人批判得不多,而对君子则大加赞扬。
“君子日休,小人日忧”。君子走在进德修业的道路上,越走心越安。仁﹑义﹑礼﹑智﹑信做好了,德就会长,心就会安:道德增加一分,心就会安宁一分;道德增加十分,心就会安宁十分。小人则反其道而行,没有走在仁﹑义﹑礼﹑智﹑信的道路上,那么就必然生活在恐惧之中。随时随地去算计别人,就又会随时随地提防被别人算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我们应该做君子,毋做小人,且远离小人,要踏踏实实的做人,老老实实的做人,这样一来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名誉就会得到保障。
这一章的文字和所涵盖的意义是非常高的,是完全可以作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以随时警醒自己,督促自己。
《通书?爱敬第十五》:有善不及,曰:“不及则学焉。”问曰:“有不善?”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劝其二。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乌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爱什么?敬什么?这又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这里的爱敬仍然是归结到我们的道德上,我们的心性修养上,整个《通书》的四十章都是在心性修为的范畴里进行阐述和讨论。
有善不及。每个人少时都会立志,但是从因到果,都会有个过程。而有过程就会有不及的地方:我愿意做某件事情,但没有能力;我有某个志向,但现在还达不到等等。面对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就应该“不及则学焉”。要善于学习,在学习之前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不能自以为是,文过饰非,觉得自己了不起。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就肯定是一个真正善于学习的人;而且有学习的技巧。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自己的不足,不善于学习,没有学习的技巧,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就如猴子掰玉米,掰了一个又望着另外一个更大,这里还没学两天,又去学别的。
最近我就曾批评某些学佛法的人,一会儿学净土,一会儿又要去学禅宗,一会儿去学密宗;一会要师从这个和尚,一会儿要师从那个法师,就是不知道自我。既然要学,就要定下心来一门深入,踏踏实实地学,才能有真正的成就。
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养身,这就要定下心来,定下位来才能学得会,学得通。人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现代的人麻烦之处就在于妄想太多,杂念太多,私心太重,总是不能给自己定位,定位都定不好,就更谈不上实施,处于一种飘浮状态。
有善不及,不及则学看似简单,其实要求你把心性,精力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从而达到“学焉”的效果。学,就要有时间,就要有取舍。有些人尽管立了志,但很容易受自己的情趣,自己的思维,外界的环境所干扰,以至于举棋不定,此志也只是空志,如同自己给自己开了张空头支票,永远都兑不了现。有些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没有将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精力真正地放到自己应以为志的地方,往往给自己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因此我们常说人一旦立志,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就要排除一切干扰。就象《大学》中提到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学”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
问曰:“有不善?”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人非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即有不善的地方。作为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等等,如果都是礼义之交,道义之交,就会相互劝导,相互增进。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文革时期我的老师就曾说到“社会是阴暗的,人心是险恶的,世间或有同情者,实无相知者”。人与人的差别太大了,能做道义之交的极少极少,但作为利害之交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交往则太多太多。比如说一个企业内部的员工,都是因为偶然的原因走到了一起,要让他们与企业建立共同的志向,共同的信仰是很少的,而要让他们为之奋斗就更少了。一个人择友是很重要的,尽量少交些酒肉朋友,利益朋友。真正的朋友才能坦诚相待,相互提携,相互帮助,才能够真正的给你指出缺点。现代的人都经常会顾忌太多的东西,往往不能真心指出别人的错误。
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时任齐国宰相,身高八尺,仪容漂亮。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