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

第20章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20章

小说: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这一讲,可能大家会觉得比较难,对于我而言也不太好讲,因为这几章涵盖的面太广,要想在短短的时间说清楚是不容易的,但是周惇颐先生已经帮我们将其归纳为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要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上达到诚这么一个境界。
《通书?富贵第三十三》: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 
在前面我们就谈论过富贵这个话题,比如说在《颜子第二十三》﹑《师友第二十四》﹑《师友第二十五》中都对富贵进行了一番阐述,在这里又将富贵作为一个专题来论述,再次提出了价值观念的问题。我们人一生一世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周惇颐的《通书》讲的是圣贤之学,心性之学,他所想要树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绝非我们平常所讲的﹑芸芸众生的﹑基于温饱问题的﹑基于生官发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中国,非常看重一个人的道德,道德是压倒一切的。一个人无道德,即使做了皇帝﹑宰相或家财万贯,历史和世人对其的评价都不会高,且诸多贬低,为圣贤所不耻,而历史上赞誉有加并为人所尊崇的往往都是安贫乐道之士。当然安贫乐道,并不是说不要平常意义上的富贵,而是不要刻意的去追求,也不要刻意的去放弃。所以中国古代的隐士思想一直为社会所尊崇,自先秦就有隐士,孔子《论语》中就有不少隐士,孔子也有隐士情怀,如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只是身安还不够,还应该心安;心安也还不行,还必须道充为贵。道,从天道来说,就是天行之道,自然之道;从人来说,就是要知道社会人类之道,就是仁﹑义﹑礼﹑智﹑信,为人之道。如果一个人不懂自然之道,不知道生老病死,不知道自然规律,不知道阴阳五行变化等等,那就是一个缺乏智慧的人。如果对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道的基本原则不把握,那就是对社会无益的人,甚至是对社会有害的人。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念就一定要向道充为贵倾斜,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的人。一代圣人孔子就非常看重这一点,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将此作为一个人的终极目标,如果能达到这个终极目标,就算以生命做代价也在所不惜。
在本书中贯穿了整个儒家体系,以诚为纲,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目,然后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事情,最终仍然还是归结在诚和道德上,以作为儒家教化的典范。我们常说心安为贵,身安为富。但只有道充才能够心安,道充是心安的前提。身安,首先身体健康,我们讲身心性命的修养和锻炼,身是承载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那也就不可能存活在这世界上。其次要身心一体,儒家讲修身,实际上将身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修养,重点是在心上。因此身安为富应该是心安为富。
只有心安才能常泰无不足,只局限于身安的人太多,即身体健康的人很多,但是心安就不容易了。在顺逆之中,对心安往往就把持不住,不自觉地陷入了是非和麻烦之中,结果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只有那些具有相当修为的人,才能达到心安的境界。在禅宗有一则关于心的公案,二祖慧可谒见达摩祖师,求安心法,说:吾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于是二祖反观自身,遍求不得,又说: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达摩对曰:“与汝安心竟”。禅宗也讲求安心,也讲究要有教深的修为才能安心,也是基于极高的层面上来谈的。
我们经常说要心平气和,神闲气定,不易为之,这是非常高的境界了。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常劝其回去打打坐,都是因为观其象皆心神不宁,多半处在是非麻烦之中。一个有担当的人,见小患不避,见小利不贪,小患小利不足以动摇他的心性,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承担大患大利,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与一个人的心理基础有很大的关系,没经历过特殊训练,特别的培养,其心性的耐受程度就极其有限。易经?坤卦讲:“厚德载物”,而厚德的基础还是在心性上,心不安就无以厚德,就无以承载万物。
孟子在谈到浩然之气时说至大至刚,其后在朱熹的《孟子集注》中就说到:“浩然之气,须于心得其正时识取”,而只有将仁﹑义﹑礼﹑智﹑信安住于心性之上,心才能正,才能使浩然之气生发出来。如果你还有妄想,还有偷心,那你怎么还可能有浩然之气呢?林则徐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就深刻的道出了心安的重要性。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就会时常为发现自己不良的杂念而感到羞愧,但也只有这样才能随时警醒自己,才能使自己加强心性上的修养,从而具有一身浩然之气。孟子谈到:“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有浩然之气的人,眼神无邪,与人对视而不惧;若心有隐私,杂念,或曾做过不好的事情,其眼神就会别人望之则避,不敢与之对视。只有心安,才能无愧于生,无愧于天地之间,才能使自己在行走坐卧时能够挥洒自如,逍遥自在,也就能常泰而无不足。我们再看一下我们已经讲述过的《颜子第二十三》中:“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就可以看出本章是前面那章的延伸,再次赞叹了道德的功用,对我们的身心性命,为人处事的作用,能够使自己的心得以通泰,就不会有失落感等不好的感觉。
前段时间我在和几位朋友谈到办书院的事情,表达了书院为人处事的一些个性和原则,其中一位朋友说个性要与事情分开,我对他说不能分开,庄子曾说:“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若无此个性,那在权势面前,富贵面前还能直得起腰吗?另一位朋友说这样是对的,现在有些老先生这几十年已被磨的没有一点棱角了,社会上有风骨的人已经太少了。又聊了一会儿,先前的那位朋友感慨道中国这几十年是富裕了,但是却得了软骨病,该如何解决。我则说就是要用古圣贤的风骨来治理这些软肋。我们若没有“铢视轩冕,尘视金玉”这样的骨气,若书院来了有钱有势之人,对你吆三喝四,你则点头哈腰,那还办这书院作甚?这是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上的精神支撑点,这个风骨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圣人之道,就会有道充为贵,身安为富的态度,就会在语言行为上堂堂正正。
《易经》?系辞就有云:“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吉祥之人言少词寡,正所谓圣人垂衣而天下治;言语快的人其心性必定急躁,这样一来最容易言多必失;心中无数的人,说话左右而言他,支支吾吾;欲背叛你的人,说话就油腔滑调,不入正题;做了坏事或心田失守之人,就会理屈词穷。但是如果具有道充为贵,身安为富的态度,就会感受到常泰无不足的自在感,就会“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
有这么一则关于汉光武帝刘秀与严光的公案。在毛泽东与柳亚子的诗词交往中有这么一段:毛泽东赠诗与柳亚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柳亚子则回道:“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诗中严光即为东汉时期的严光。宋范仲淹所写下的那篇千古传诵的《严先生祠堂记》,写的也是东汉严光。严光;字子陵;自东汉起,就一直为历代的士大夫所尊崇。至今在浙江桐庐县富春江畔还有严子陵钓台和严子陵祠堂。在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中就写到“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严光与汉光武帝刘秀是同窗,交谊甚笃,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尚以道,及圣人之道。后来刘秀一统天下后,得圣人之实,而严光得圣人之心,隐居不出,刘秀知其贤,三番五次相请,才将他请至京城洛阳,并授予高官,而他拒不接受。他与刘秀在宫中谈论治国之道,相对累日,夜晚,二人则同榻而眠。严光将足搁到刘秀肚子上,刘秀怕打扰他的睡眠,动也不动。朝中大臣夜观天象,惊呼:“客星犯主!”刘秀笑曰:“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其后严光还是辞别刘秀回到了富春江去过闲云野鹤的日子。遂为传世美谈,范仲淹就对此评价道:“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处;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
史上这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和事有很多,这些人都是铢视轩冕,尘视金玉。毛泽东的“粪土当年万户侯”,诸葛亮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指的这种隐士精神。隐士并非无才能,而是不愿出仕。唐李泌本隐居于颍阳,因安史之乱被唐肃宗请出来辅佐治理天下,但拒不为官,只肯当皇帝的顾问,那时二人均不居礼节,同进同出,就曾有兵士在他们后面指指点点说:“那个穿黄袍的是皇上,穿白褂子的是山里来的隐士”。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就拜别唐肃宗,重新过他的隐居生活。其后虽然也曾几次在国家政局混乱时出仕为相,但只要政局稳定下来或皇帝有了忌讳之心,就辞相做隐士,毫不恋饯权位,对富贵根本不放在眼里,能上能下,能伸能屈,来去自如。他们之所以能如此,也就是因为他们能保持“道充为贵,身安为富”的境界和心态。
本章所讲述的道理是非常显浅易见的,谁都能说出其中的意思,但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关键是能不能身体力行。

题目: 《通书》第十六讲 
————————
《通书?陋第三十四》: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这一章在语句上也是非常平白简单的,但同样要做到也是很不容易。现在虽然不提倡读四书五经了,但还是有不少人在读,在学习。这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在用耳朵听,用眼睛在看,有没有使自己的身心性命发生变化,对自己的心灵深处有没有触动,能不能蕴之为德行,这就是关键之处了。人不是录音机,可以对所听的全部记录下来。对于精神粮食固然是多多益善,但是若不能吸收和消化,也是无用的。吸收了,消化了,还要将其蕴育起来,积累起来,使之变为自己的德行。同时还要积极的去实践,即行之为事业,不行是不行的。
在书院开业的时候,本人写了一副对联:“诗书逸趣,芝兰德润真君子;经史宏图,事业谋通大丈夫”;中国的诗书的确可以德润我们的身心,而且可以培养自在超脱的感觉,享受芝兰的灵秀之气,芬芳之气,使我们可以陶养成真正的君子。读经读史之人,要看到史上历代国家的盛衰,如谈到汉唐盛世,顿时精神为之一振,但看到北宋末年,南宋末年,以及明末和清朝末年的整个国家的衰退之势,心也不由为之一叹,正可谓“时移虎门天炮响,繁华百载无消息”。但总要有人去行,去实践,我们实践的方向并不是要去多生产点子弹,核弹等杀伤力武器,而是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宣扬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以提高人们的精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