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

第21章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21章

小说: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呷嗣堑木袼刂剩岣呶颐侵谢褡宓哪哿ΑH绻颐鞘チ苏飧龉辏钦龉液兔褡寰突嵊腥砉遣。缤矶蓟岢鑫侍狻
我们的事业要以什么为起点呢?就是从经史宏图而来,在经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迪。清朝有一人李铭汉,觉得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过于冗长,遂从中提取一百一十件大事编为《续通鉴记事本末》,取材主要是国家如何由治到乱,其衰变的基兆是什么?其因果是什么?由乱到治,在乱世中,英雄如何造时势,而这些英雄又经过什么艰难险阻才成大事的。将一个国家的治乱之事集中归结于《续通鉴记事本末》中,让大家看了后就能明白其中所讲之事,并从中领会出道理。历史作为我们的借鉴,作为一面镜子,就可以不断反省自己,从中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可以警审我们的未来,为我们的事业出谋划策。所以我们要有宏图,要善于谋通,就必须以史为借鉴。这样一来,我们有了德行,有了智慧,那就会使我们的事业行得通。
周惇颐写到这里,笔锋一转,“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有的人只会纸上谈兵,能将文章写的花团锦簇,但往往只是好看不中用。现在有些文学家的文章,完全于道德无益。道德和文章是一体的,文中无道,仅以文辞取胜者,就陋矣!明朝时期,诸如唐伯虎之类的才子与黄梨洲,顾炎武,王船山等思想大家在境界上以及在对后世思想的影响就不可同日而语。且说王船山创建的船山书院,一方面是岳麓书院的一个分支,对其后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毛泽东创办的新民学会的前身,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它的功用并一定会在眼前的这一时一刻就表现出来,也许会在其后的某一个时期才为之发动。
《通书?拟议第三十五》: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拟议是一个思维程序,包括分析,归纳,判断。我们的思维是怎样进行分析?怎样进行综合?又依据什么标准去判断?可能大家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的功用都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天天都在用自己的心,但我们的心是怎样运动的呢?没有经过心理学,逻辑学和专门的学修并训练的人大都是不太清楚的,都会比较茫然。如果学习过逻辑学,就知道思维的运动就象先是几个字,在组成词汇,再形成句子,再连成段落,再构成一篇文章,最后就是书等等,依此类推。
但常人的思维运动大都是紊乱的,一般都不会有非常清晰和成熟的脉络。用画画来说,就是散点透视;用佛学的话来说,分为了几个部分,首先是散心位,即东一个念头西一个念头,一个思路还未想通,另一个思路又跳了出来,没有一个固定明确的走向。其后是定心位,即大家注意力比较集中,对某件事物有了较强的关注,有了较为清晰的目标,排除了其他事物的干扰,使思绪能够较为长久的运行一段距离。还有睡眠位,即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又分为有梦睡眠和无梦睡眠。如果是有梦睡眠,那就比散心位还散,白天不敢想的敢想了,不敢做的也敢做了,诸如此类,就比较放任。而若是处在无梦睡眠,就是深度睡眠,实际还是有梦,佛教称之为刹那灭,醒来后对此不会有任何记忆或印象。最后就是禅定位,不管是哪一教派,都会讲究打坐入定,西方叫冥想,东方则称之为入定。现在能入定的是比较少的,定是极深度的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深层次的注意力的关注。于我们日常关系较多的是定心位,对事物的注意力能够相对的集中和贯穿,而要贯穿就需要一个逻辑程序,要合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对为什么是是要有足够的证据,对为什么是非也要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的目标能够有所比较,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将其排斥。这个逻辑思维的走向,对是非的选择,就称之为拟议。
拟议是比较麻烦的,庄子就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庄子这段话道出了思维判断的麻烦,人的思想的确如是。人心这么复杂,社会这么复杂,宇宙万物这么复杂,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就更复杂了,这样就会使我们在决策,决断的时候感到很麻烦。但是无论怎样麻烦,只要是一个人,在做事情的人,就应该有所拟议,有所判断。这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在自己的心性上,思维上所必然的一个活动过程。
然而拟议的根基是什么?在本章中就说到:“至诚则动”,把这一切的根基都归结于至诚。在《通书》开篇中就提到:“诚,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诚无为,几善恶……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至诚则动,那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是寂然不动。然而寂然不动非不动,在《动静第十六》中就很清楚的告诉了动和静之间的关系,“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它在不动不静,或动或静之间,还包含了感而遂通,几动于彼,诚动于此,这就是至诚。动,是感而遂通的动,包含了彼此,是相互的。在《通书》中,一定要前后结合来看,来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动则变”,既然动了,就会离开寂然不动的基础,就非静,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成什么,取决于你因缘而感的是什么,它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眼看见了一枝花,那我们的至诚和精神就是视觉;用耳朵,我们的至诚和精神就变成了声音的感受;用鼻子,那我们的至诚和精神就变成了嗅觉的感受。诚是不动的,几是无穷的,有什么样的几就会有什么样的变。尽管日理万机,但是我实际上是不动的,必须有这个我,才能处理万事万物,而有什么的几,就会产生变。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如果离开了这六根,六尘,就不可能动。在看这些的时候,一定要去看到这些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背景,若离开了这一点,就会胡思乱想,堕入歧途。
“变则化”,我们经常都在说变化。孙悟空神通广大,七十二变化。化,应该是道教的语言,是庄子的语言。它是本质的变迁,从此物变为彼物。某物量上的增减不能称之为化,质上的改变才能是化。在这里,是指教化,这也是《通书》的主题和宗旨,是在至善的基础上,以五常对社会进行教化。回到前面所讲“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我们的至诚要在这方面动。化,要以不变应万变。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对前面所讲的有所理解后,就要通过拟议来运作。在《赵州禅师语录》中有这么一段语句:“正人行邪法,邪法亦归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归邪”。现在有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心里面却是男盗女娼,很多人都在冠冕堂皇的语言背后做见不得人的事情,庄子对此给予了非常深刻的批判。如果一个人有道德,而且善于变,善于化,邪法都可为你所用。就如同中药里的有毒药材,用对了则为良药,用错了就成为杀人之物。
我们在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和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拟之而后言。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有些人口无遮拦,一泻千里,给人的感受未必舒服。而有教养的,有文化的,有理性的人,他的说话就一定会准确,干净,点到为止,逻辑性很强。如果我们的思维是糊涂的,那语言的表达也是糊涂的。思维是清晰的,那语言表达也是清晰的。这是心与言的同一性。心与言不同一,口是心非,肯定不是好事,但真正做到心口如一是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夫。我们在日常之中,一定要善于拟议,要善于反复思考,这个思考的背景还是离不开至诚,离不开仁﹑义﹑礼﹑智﹑信。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是智慧的体现。我们要成大事,成大业,就要善于谋事,善于决断,善于推行等一系列的运作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要在我们能力的半径范围之内,超越了这个能力半径,就不再叫做拟议了。既然是拟议,就只能在条件,手段都能及的范围内运作,才能够成其变化。变化者,成功也。
从最高境界上来说,那些修为成就者会自然的处于“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的状态中,达到最高的身教和“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实效。不过今天很难能看到这样的圣人了。
《通书?刑第三十六》: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冶。情伪微暧,其变千状。茍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讼》卦曰:“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狱”。以动而明也。呜呼!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通书》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谈了仁﹑义﹑礼﹑智﹑信,谈到了乐等等,在这一章又将谈到刑。刑,是对过的惩罚。中国古代圣贤对过有着一番非常理性的阐述和认识的,它的法制依据是法天则地。在文中就说到:“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春生万物,夏长万物,就有了礼乐,止之以秋,就有了刑法。中国古代对那些十恶不赦,罪大恶极,危害了社会稳定和朝廷安危的人犯,才处以凌迟并立即执行,对普通犯下命案的人犯,一般都会是秋后处决,其因就在止之以秋。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将其表现在我们的政治上。
文中又进一步说:“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它把一个生命的循环,一个事物的循环,与中国特定的地理位置结合起来。一个事物生而后成,但不能过。有一句老话“老而不死谓之贼”,就如古代皇帝个个都想长生不老,这是不可能的,比如说秦始皇就能长生不老,那还能有汉武吗?还能有唐宗宋祖吗?还能有各代朝政吗?若某一个皇帝长生不老,长居帝位,其子能心安吗?恐怕历史将满是弑父篡位的事了。
止,是古代对生命的认识,这是不能回避的,不能打妄想去长生不老。任何事物都有发展到极点的时候,《易经》中就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太阳升到最高点的时候就会开始下降,月亮满月的时候就会开始月缺,人到壮年的时候就会步入老年,这是不能停止的。《易经》非常强调这个止,其艮卦就是讲止,在《通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将就此论述。易经?乾卦九三爻中说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大学》中也提到“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