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

第5章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5章

小说: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我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就会进入歧途,进入人事的阴暗面,进而无异于邪恶。这样一来,就会受到社会及周围环境的否定,自取其辱 ,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更甚者,会有损于天理,有损于法律,道德,就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为社会所抛弃,就会给自己种下无穷的祸患,所以“故君子慎动”。君子在思维和活动的时候是很审慎的,《中庸》里就讲到:“故君子慎其独也”。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一番质量管理,对自己的七情六欲,对自己的念头来往,都要进行监控,进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一个想要做大事的人,想要把事情做好的人,就应该注意自己这方面的学习和修炼。这里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前面在《通书》?《诚几德第三》的阐述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定义:“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相互进行参照,就会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
《通书?道第六》:“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道,非老子《道德经》的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而是圣人之道,为人之道。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书院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效果是什么?在《通书》里就给予了非常准确,非常中肯,非常简单的定义:“仁义中正而已矣”。仁,仁爱之心;义,利之和也;仁和义要放在中正的地方。中,居中,不过。平常做人做事的时候,既不要落人前,也不要落人后。中国古代的时候讲究中道: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毛泽东在读古书的时候也最爱引用一句话:“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用平常人的说法就是“枪打出头鸟”。做人做事不要处处都去抢先一步,要去为人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提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但也不要处处为人后,落在后面也并不肯定就安全了,因此要居于中间,要守中。既然守中,就不能过,过仁则成伪君子,要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实力,即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然后决定能够承担的责任大小,不能过于追求仁的状态。正,前面我们曾讲过“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的对立面就是正,就是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这是人的本份,是需要守住的。所以圣人之道,说穿了就是仁义中正而已矣!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圣人之道的根本所在,那就应该去学习,去修炼,并予以致用。在文中就接着说到:“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只要我们坚持住人的道德底线,做好人的本份,即坚持仁,义,礼,智,信的修行,那你就会成为贵人。如果你占在其对立的一面,即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就会成为贱人﹑小人。如果能将仁,义,礼,智,信运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并以这五常来武装自己,变化自己,并且将其居于中正,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去遵循市场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就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和睦相处,就会有诸多人士来帮助你,就会在做事的时候一帆风顺。反之,你要逆天而行,要去违背市场规律,就会诸事不顺,为社会所摈弃。正如《易经?系辞上传》有云:“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做人做事只有顺应天道,这样天才会帮助你。做人要讲信用,才能有贤达之士团结在你的周围,并协助你成大事,成大业。这些做到了,就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不要轻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认为没什么大不了,认为只是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伦理说教,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灵魂修炼的过程,是我们修炼的根基,是我们的道德底线,可使你自然而然的处在不败之地。它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才能派生出大智慧,大谋略。就如同古人学兵法,只有符合为将之道的将才可学,而为将之道就是“智,信,仁,勇,严”,否则不能学兵法,学之轻则人亡,重则国破。
因此当你理解了圣人之道的根本——仁义中正,并予以守之,予以行之,就会成为贵人,就会获得大利,就可以与天地并行。就如孔子,德配于天地,为后世之人所尊崇。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圣人的道理,知道其非常简单,如此易懂,是天地之间最为自然最为基本的法理。实际上就是归结到我们的心,将我们心上来来往往的念头规范到仁义中正,并最终规范到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层面,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心打交道,就如文中所说“岂不易简”。这是做人的根本,自己都不了解,你有何以了解别人呢?又何以去了解万事万物呢?又“岂为难知”﹗如果“不守,不行,不廓”,你在做人做事的道路上就会有很多的障碍,而这些障碍都将难以解决,难以逾越!
实际上圣人之道离我们本身并不遥远,就如同我们在前面中所引用孔子《论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自己心头善念一起,你就有了做圣人的基础,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就会在你的身边,如果在将其安住在自己的心性之中,你就会成为圣人;如果能将此作为目标一心去修习,你就会成为贤达之士,就如周惇颐在“诚几德第三”中所说:“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如果善念都未起,这五常自会远离于你,也就谈不上什么圣人之道了!更甚之,就会陷入歧途,成为邪恶之人,就如前章“慎动第五”中提到:“邪动,辱也。甚焉,害也”。
人,即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正所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就是要以五常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追求圣贤为目标,从而抑恶扬善,使自己向着天使,向着圣贤的道路前进。如果能站在善的一面,人的心态就会平和,精神面貌也会给人一种富有朝气和生机的感觉,而且不管我们是身处逆境的时候,或是大富大贵的时候,也会处之泰然,就会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无愧于人,而整个社会也就会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反之,若我们站到了善的对立面——恶,亏心事做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做多了,作奸犯科的事情做多了,就算你有了再多的金钱,或是有了很高的权势,你的本心也会处在恐惧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古人就曾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通书?师第七》:“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樑。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师,周惇颐将其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单独列为一章进行了阐述。在中学时期我们曾经学习过韩愈的《师说》,其中就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强调了“师”之重要性。
什么是天下至善至美的事呢?周惇颐认为是师,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把“师”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天,地,君,亲,师”,从五个方面说明了人所必须尊崇的事物,体现了古人所遵循的尊重自然,尊重道德,尊重秩序的优良传统。“师”,非教授技能之学的老师,而是教授“心性之学”的老师,是以“成人”为教学的目的,此“成人”并非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成人教育,而是要使人“成其为人,成其为大人,成其为君子,成其为圣贤”。
仁义中正的表现是什么呢?在人的心性上,是有刚有柔,但刚柔也都有其善恶的两面性,要将其放在中正之处。刚,处在善的一面时:为义,大仁大义,责任心,关爱心,为英雄豪杰之士之风范和气概;为直,正直,在为人处事时直明其意,不拐弯抹角,这是人的一种美德;大家肯定也不愿意于那些为人小肚鸡肠且言辞闪烁的人相交往;为断,善于决断,善于明辨是非,善于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三国时期有名的官渡之战:当时袁绍兵多将广,处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而曹操只有数万兵马,且所处的地理位置易攻难守,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等均与曹操为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然曹操审时度势,认为袁绍是好谋无断之人,猜忌心重,刚愎自用,只是貌似强大罢了。曹操遂以两万之兵迎战袁绍十万之众,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袁绍的缺点,大败袁绍于官渡,正式称雄于北方,为一统北方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和机会来临的时候要善于明断,否则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为严毅,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事情也要严格要求。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一方面对自己要严格,另一方面对公司的运作也要严格,这样企业和部门的才能够正常运转,否则就会因内部运作的松散而导致企业和部门出现生存的危机。为干固,骨干,为事物的主干,让其他人和事以你为中心。而拥有以上所述几点,就是阳刚之美。
刚,处在恶的一面时:为猛,勇猛过头为猛,在老子《道德经》中有云:“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勇也要居中适度,要识几,不能盲目勇敢;为隘,狭隘,这种刚无韧性,就如玻璃般轻轻一碰就碎了;为强樑,性格过于刚强,易暴,以至于与强盗无异。
柔,处在善的一面时:为慈,慈爱,仁爱之心,以慈悲为怀之心面对诸多事物;为顺,和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顺应道德伦理,要顺应市场规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它非柔顺,而是要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为巽,顺而巽,服从,如风吹杨柳,柳条随风而飘,若柳条刚直,岂不被风折断。
过于柔,就会陷入恶的一面:为懦弱,过于柔顺;为无断,优柔寡断;为邪佞,就会不顾客观事实和规律,无主见,盲目奉承,徒一小人而矣。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我们只有将刚柔居于中正,就会诸事和顺,和谐,我们不能似李逵这等莽夫一般过刚,也不能如泥捏的菩萨般任人摆弄而过柔。中节也,在《中庸》中就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要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哀则哀,当乐则乐,要适宜,不能过,不能无的放矢。只要我们不带私心,不带杂念,亦即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就可以掌握这个度,就不会进入这些性情上的误区。以中庸之道应付万事万物,这就是天下的大道,圣人的至理。
所以“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圣人立教就是要立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要立中庸之道,让修习的人自觉抑制心性上不善的一面,把我们的刚柔善恶,把我们的心性达到一个中正的状态就可以了。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命脉之所在,有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