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材料 >

第1159章

材料-第1159章

小说: 材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若作是念,心有生灭,即是有诤心。须菩提实无所行,是无生灭,所以佛许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诤心,有斗争的心。实无所行,行者是生灭法,无所行就无生灭。乐是动词,很喜欢,所以他有能力安住于清净。乐阿兰那行者就是能够安住于清净心、寂静之处的人。我常说,真不知道众生在烦恼什么,烦恼本来就是无的东西。
  【百丈禅师云】「只如今一切诸法,若于藏府中,有纤毫停留,是不出网。」
  藏府,指五脏六腑,藏腑中就是指我们的心中。网,是指三界。只要有一点执著,就不能出网,没有办法脱离三界的烦恼。
  「但有所求所得,生心动念,尽是野干。」
  野干,外形象狐狸,但比狐狸小,又像狗;毛色是青黄色,总是一大群行动,夜里叫起来像狼一样,但不是真牌的狼。
  「若藏府中,都无所求,都无所得。此人诸恶不生,人我不起。」
  若我们的心中都无所求、无所得。想想看,我们是因为有所求才会造业,求财啦、求名啦、求利啦、求一切男女欲望,这都是求。此人诸恶不生,为什么?因为都无所求。所以说有求有苦,《金刚经》就是在讲这一句,只要有求就有苦,若是无求就快乐。
  「是纳须弥于芥子中。」
  须弥山言大,芥子指一念。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大如须弥山,在一念之中马上能够化为清净。
  「不起一切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语言入耳中。于一切境,不惑不乱,不嗔不喜,刮削并当,得清净。是无事人。」
  刮削并当,就是处理一切事情都很中道。刮从正面,削从侧面,意思是说处理事情都很中道、很中肯。处理事相不留纤毫之烦恼,不留一物,因为他用无相来处理。没有什么事,天下本无事。所以研究《金刚经》的人,就会觉得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事情可计较,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烦恼的。要慢慢地观照。不过可要记得,回去后不要叫你先生磨练你,可不要这么自信,真的磨练起来,你就无处可逃了!(笑)
  「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是名有天眼,是名有法界性,是作车载因果,是佛出世度众生。」
  是作车载因果,作车就是可以运载,从因达到果的意思。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金刚经 六部分
更新时间2008…9…2 16:51:16  字数:10751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现在要来说佛的过去。如来就是释迦佛,过去在然灯佛所,对一切法有可得吗?不也,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实在是无法可得。
  【李文会曰】「『于法有所得不』者,如来欲破二乘之人执著之心,故有此问。」
  【白乐天问宽禅师云】「无修无证,何异凡夫。」
  乐天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号乐天。诗人们常会跟禅师来往。无修无证,这样跟凡夫有什么不同呢?
  「师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
  真正修行的人是中道。不得勤,这里的勤,可以当作是精进,但是精进得变成一种压力,是不正常的精进,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起床的时候不起床,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人家往东,他就往西。他看起来是很精进,但是都跟别人不一样,精进得很怪异,不是正常的勤奋。不得怠,怠就是懈怠。
  「勤则近执著。」
  虽然看起来他是很用功在修行,不过他用的观念是一种执著,不符合团体的规则。他很精进,却执著于他的看法,这叫做见取见,认为自己是对的。
  「怠则落无明。」
  懈怠就落入无明,就是愚痴。
  「乃为心要耳。」
  简单说,在僧团里,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中道,别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不落入人家的口舌。人家是一我就是一,人家是二我就是二,让师父好做人,僧众也比较容易管理,当然在家人就跟师父没有什么关联啦!所以我们要精进,但不要让精进变成一种执著的方式。
  「此是初学入道之法门也。」
  要想修行,每天要保持固定的功课,然后好好地修持,心要保持无所著,不要让自己很累,也不要让自己懈怠,这个叫做中道。就像火车要缓缓地加速,不然一下子开得太快就会翻车了。
  「『于法实无所得』者,须菩提谓如来自性本来清净,而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李文会曰】「『庄严佛土』者,谓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此是著相庄严。」
  而现在《金刚经》所说的都是破相。
  「若人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与道相应,是名庄严佛土。」
  任运随缘,就是随一切缘。这样才是真正庄严佛土。简单说,哪种人才是真正在修行呢?就是证果,与道相应的人。在这个世间,你看电视上有很多人在讲经,但那个不能叫讲道,因为无道可谈,那只能说是在劝善,譬如劝人吃素啦、戒杀啦等等。那不是讲道,真正的道,是内在得到大自在解脱,行住坐卧,一尘不染。所以某一些人认为他在讲经、讲道,说实在的,无道可谈,他所讲的不能令人究竟解脱,只能说他在劝善,劝人做善事。吃素哪里是道呢?道是解脱,吃素闻只是助缘啊,持戒也是助缘,般若实相才叫做道。
  释迦牟尼佛讲过:若说法者,不会归实相者,亦是外道。所有的讲经说法,如果没有会归到实相,可以说都是外道法。对菩萨来说,声闻、缘觉是外道;阶位低的菩萨对阶位高的菩萨来说是外道;菩萨对佛来说是外道。为什么?因为还不究竟了解心地上的东西。所以我们常说「讲道」,其实道是非常不容易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不是?因此,我告诉诸位,真正想庄严佛土,真正要报佛恩,就是要悟道,只有悟道的人才能真正报佛恩。因为彻彻底底地悟道了,才能够了解佛恩是什么。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李文会曰】「菩萨之心,心常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即是清净心也。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善恶、凡圣等见,是名浊乱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者,心若清净,即不被诸境惑乱也。」
  住色法,住就是执著,执著外境,所产生的都是烦恼。心若清净,其实唯心无境嘛。
  学佛的人,可以将一件很严重的事想得很单纯;没有学佛的人,可以将一件很单纯的事情想得很复杂、很痛苦,会被困扰,气得整夜睡不着,神经衰弱。学佛的好处不是可以用金钱、用世间的学问所能了解的。学佛的人,实在是世间大大有福报、大大快乐的人。所以说境界是有,但在学佛人看来是无。认为境界是有的凡夫,他过得非常痛苦;认为境界是无的人,了解唯心所造,把一件事情想得很单纯,那就什么事情都没有。如果别人伤害我们,我们就想:我前世害人家,所以今生要被他陷害,这很正常!
  所以,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娑婆世界生活的定义,就是磨擦、斗诤;极乐世界生活的定义就是解脱、自在。简单说,在这个世界生活就是绝对的磨擦!我们的生命里时时刻刻都在跟别人磨擦,这就是娑婆世界!来到娑婆世界的生命,一定会经历磨擦,随时都在跟别人擦撞,就是这样子。你要是比较厉害,别人定要扯你后腿;做个生意,生意上也会有磨擦,对不对?而极乐世界的生活就是解脱。因此你若是将一切事情当作是理所当然会发生的,那么你就能很快乐地接受逆境,就得到解脱。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八个字就是明心见性的关键,整本《金刚经》所说的要如何修行,就是这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简单解释,就是说应该用无所著,而生出我们本性的清净之心。生其心的「其心」,是清净心,明心见性的妙用之心。再强调一次,要想知道整本《金刚经》教我们如何修行,「应该无所执著,而生出我们本性的清净之心」,这句话就是解释。
  【李文会曰】「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是实。」
  不知一切境界当下就是空,认为实实在在有这种法的存在。
  「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
  便在境界当中执著。猿猴捉月,月在水中映现出来,可是猴子不了解,想要捉月亮却捉不到。病眼见花,像是有毛病的眼睛,看到空中有花。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
  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你可以认为一件事情很严重,但是要说没事也可以把它变成没事。只是我们人都忍不下这口气,要报仇,而报仇一定是走入痛苦的路线。若是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事,真的太可恶了,可以诉诸法律,国家自然有一个公道。愚痴的人才会报复,譬如说有人对不起我,我若拿刀杀死他,我也是得死啊!他对不起我,我可以请法律制裁他,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讨回公道,报仇则是愚痴的行为。
  「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大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
  这句话很重要。你说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你的心不清净,要怎么才能去呢?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频率才会感应啦。想去诸佛的清净之土,首要的工作是心就要先清净,随其心净,业才能感应,电波才能接近。
  【黄檗禅师曰】「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
  不照而照,就像我们并没有要求太阳它才照耀,不像灯光,要晚上打开开关后才能照明。不照而照就是没有经过,不假造作,自然而照。本性也是这样,不假任何造作,自然清净自在,智慧无量,所以自然不照而照。
  「岂不是省力底事。」
  这样是不是很省力呢。
  「到此之时,无栖泊处。」
  无栖泊处,就是没有稍许的停留,没有一个地方会让你想停留。简单说,无栖泊处就是无停留之处,无所住的意思,就是一尘不染,无一法可得住。
  「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如果有一个人的色身就像须弥山那么高大,你的意思怎么样呢?这样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李文会曰】「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广大,等虚空界,无形无相,无可比量,方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