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材料 >

第1319章

材料-第1319章

小说: 材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雷法。白玉蟾为金丹派南宗祖师,主内丹。但又兼传雷法。盖‘雷法‘乃道法之一种,颇似符箓斋醮之类,谓能役使风霆,辅正除邪,体天行化,佐国救民。强调行法须与内炼相结合,并以内炼为主。若仅‘行罡作诀,念咒书符‘,势将身衰气竭,神气散乱,五雷不生,道法不灵。故强调必须返求诸己,将雷法寓于丹法之中,主张清静无为,颐神养气,神气混和,然后于静定之中,发动自身元阳真气,使与天地合体,与自然合变,继则阴阳相制,水火相攻,从而发生风云雷雨电。是知‘雷霆‘亦喻人身精、气、神之修炼。
  故云:‘雷神亦元神之应化‘。呼风召雷,驱役鬼神亦即自身元神使然。还强调行法中‘心‘的作用:‘万法从心生,心心即是法‘,‘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批判当时‘学法之士,不本乎道,不祖乎心。……
  或以师巫之诀而杂正法,或以鬼仙降笔而谓秘传。……实一盲引众,迷以传迷。‘
  四,佛禅之研究。白玉蟾剖析三教:‘孔氏则四端五常,释氏则三乘四谛,老氏则三洞四辅‘。认为‘孔氏之教惟一字之‘诚‘,释氏之教惟一字之‘定‘而已,老氏则‘清静‘而已‘。虽主张三教融合,却更重老氏‘洞晓阴阳,深达造化‘的内丹之学。并以薛道光弃佛归道事阐明‘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虽如此,亦深钻研佛禅之学,且造诣较深。在《武夷升堂》《常州清醮升堂》《庐士升堂》等众多答问中,对佛学禅语运用自如,简明得体。他根据自身参禅体验,在《东楼小参》中阐发内丹修炼中,心、神、形、气的相互关系,强调‘心‘的作用:‘心无杂念,意不外走,心常归一,意自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适。‘又称:‘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在《冬至小参》中说:‘功圆行满,身登紫云,以神会道,道合玄元,凝虚炼静,高超四禅,跳出混沌,法身无边。‘《西林入室》一开始即以一首诗说明佛道不二:‘有一明珠光砾砾,照破三千大千国,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亦名九转大还丹,谓之长生不死药。‘
  此外,书中又多记白玉蟾平日的思想言行,如自称‘物外人。或凡或圣,不以荣辱为心,毁誉为念‘,‘每日唯以大饮酣歌饯时而已,他无所求,亦无所思‘。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张三丰先生全集
更新时间2009…12…24 12:27:01  字数:1316

 《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题明张君宝(即张三丰)撰,清李西月重编。载《道藏辑要》毕集。前序称:‘其书曾刊于前明永乐时。‘清雍正元年(1723)汪锡龄将所藏张三丰‘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及所记‘祖师显迹三十余则‘,辑成《三丰祖师全集》家藏之,本欲合此旧本,加搜遗文付梓,未果。李西月得此书‘于梦九(即汪锡龄)六世孙名昙者之家,十存七八‘,又搜名山碑版、道院抄存者,以补其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辑成此书。
  此书虽题名张君宝撰,但除收称名为张三丰之著作及其传记(皆有待考证)以外,又多收其弟子传记、道派承传、后世著作及灵异事迹等资料,故它并非张三丰著述之全集,实乃后世张三丰派(隐山派)事迹、著述之汇集。
  书前‘总目‘分八卷,而书内却未分标卷次;且总目与书中篇目、版心标目,又多歧异,如总目为‘仙派‘,书中篇目为‘道派‘,版心标目则为‘派考记‘。如此之例甚多。全书内容可归并为四点。
  一,张三丰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神话传说及道派承传:
  《列传》篇(又称《传考记》),辑张三丰传记六种。《道派》篇(又称《派考记》),分老子之道为文始派与少阳派,张三丰为文始派(又称隐仙派)的五传祖师。其《前历祖传》列太上老君、尹文始(名喜)等五人传记,《后列仙传》载张三丰所传弟子沈万三及其后代传人共十一人之传记。《显迹》篇记录张三丰从至元十九年(1359)至康熙(1662~1722)年间之神异事迹三十六则,有‘度沈万三‘、‘寓金台观‘、‘隐太和山‘、‘七戏方士‘、‘诗挫番僧‘等。《古文》篇收录陈雷谷等人传记,及‘芦汀夜话‘、‘八遁序‘等。《隐鉴篇》则据山人野客所言,收录元至清代百零四名处士、逸士、达士、居士的事迹,即所谓《隐士传》。
  二,张三丰的道论和内丹著述:有《大道论》《宣机直讲》《道言浅近说》《正教篇》《玄要篇》等。《大道论》上篇有曰:‘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又认为:
  ‘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而《正教篇》又说:‘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
  《大道论》下篇和《玄要篇》多谈内丹修炼理论与功法,认为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
  三,张三丰派所著的道教经典:有《斗姆元尊九皇真经》《三教灵妙真经》《三教灵应真经》《三教灵通真经》《洞玄度人真经》《菩提真经》等,从中可以概见武当隐仙派的教义、奉神、斋醮科仪等内容。
  四,张三丰及其传人们的诗文著作:有《云水前集》《云水后集》等。据称,《云水前集》是‘明永乐时胡广等收入《大典》(按指《永乐大典》——引者)之内,世间少得其本。‘
  明嘉靖中诏求方书,‘仍从《大典》中翻出‘,才得以流传民间。因此是明清时期较有影响的道教文学作品。从这些诗、词、散文及民间唱词、歌谣中,可以窥见隐仙派道士的修炼思想、训世情怀、个人情趣。
  由上可见,此书虽非张三丰所撰,其称名张三丰之作亦有待于考核,但它所收集的大量篇卷,却是研究明清武当隐仙派的重要资料,其历史价值甚明。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概述
更新时间2009…12…24 12:31:19  字数:7293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因此道教历来十分重视神仙的造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构的神灵愈来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留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研究剖析这个神仙谱系,是认识道教的重要方面。
  一、道教神仙谱系的渊源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归纳起来,不外四端:
  第一,对中国古代‘天神、地祇、人鬼‘信仰的继承和改造。早在战国时,《周礼-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系统。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地祇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主要为祖先。道教成立时,供奉神灵的数量不多,并且多与古代宗教的神灵相异,如:太上老君、三官等。东晋以后,崇奉的神灵虽愈来愈多,但仍不出《周礼》所概括的‘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约出于南朝宋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记载了当时的醮神科仪,略称:凡是学道者,皆须修学醮神仪节,而醮‘有九品(据下文,应为十品——引者注):一者五帝醮,二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师醮。此四醮皆请天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又有五者五岳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河图醮,九者居宅醮,十者三五醮。此六醮并请地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①现在留存的南北朝部分斋科书,如北周《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辑之‘三皇斋‘、‘涂炭斋‘、‘盟真斋‘、‘三元斋‘、‘金箓斋‘、‘黄祇斋‘等,其所醮之神,即承古之‘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而来。如卷五十四‘黄祇斋品‘有:‘谢十方‘(指东、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十方之天尊、天帝、真人),‘谢日月星‘(指日、月及诸天星宿大神),‘谢五岳‘(指东、南、西、北、中五岳神君、灵官),‘谢水官‘(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可见自南北朝初年以来,道教即按古之‘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来创造和礼拜自己的神灵,其中也继承了许多神名,如四御、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灵二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东岳、城隍、土地等,无不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从中蜕变的痕迹。
  第二,对神话传说人物的继承和改造。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在流传中,有些神话人物最后变成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道教继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袭,加工甚少;有的在承袭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灵。如民俗神中之大部分属于前者;黄帝、东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属后者。
  第三,取材于战国秦汉间流传的神仙人物。如《庄子》所记的广成子、彭祖,《淮南子》所记的赤诵子,以及《史记》《列仙传》《神仙传》等所载的神仙和方士等。
  第四,对谶纬的承袭。两汉纬书在重点神化儒家圣人及儒家经典的同时,又制造了许多仙话。除有仙山、仙人食白玉膏等描述外,又对一些古代神话人物进行仙化,主要的有黄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等。还给日月五星、北斗、五岳、河渎众神取名、描状貌、配服饰。这后一点为纬书的开创之举,成为后世道教广泛承袭的对象。
  应该指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神灵,虽然大部分承袭了中国古代神灵的模式,但也有一部分为道教所新创,除道书所载名目繁多的诸仙真外,本书所述的三清、三官、酆都大帝等是其最著者;玉皇大帝可算为半承袭半新创的神灵。尽管如此,道教在新创这些神灵时,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要汲取中国已有的文化养料。三清尊神之一的元始天尊的塑造就是具体的例证。元始天尊最早的雏形是元始天王,③首见于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众仙记》。该书云:
  ‘昔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经四劫,天形如巨盖,……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元始天王与之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东王公与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农等五帝是其后裔云云。④很显然元始天王是天地万物人类的始祖神,脱胎于盘古神话。盘古神话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整之《三五历纪》,此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