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

第3章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3章

小说: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遥鹞搴一?杉荒芤缘赖峦骋惶煜拢值氖奔洳豢赡艹ぞ谩
  桃园三结义种下三国鼎立的因,诸葛亮下山结成三国互争统一天下的果。大意失荆州种下三国归一的因,司马炎篡位,结成三国归一统的果。
第一部 桃园三结义
  曹操年轻的时候,就投入一家规模宏大的集团公司。主持人汉灵帝昏庸无知,又不务正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组成的十常侍,两大派系恶斗不休。加上黄巾起义,声势浩大。为了应对内忧外患,密召西凉刺史董卓入京。灵帝驾崩,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掌握军政大权,又引起各地方势力的不满,组成讨董联军。由于各怀鬼胎,缺乏国际精神,反因内部矛盾而解体。曹操行刺董卓不成,回乡募集黄巾余党,以大义公布天下,誓要扫清华夏,剿灭群凶。
  公司派闹得太不像话,曹操运用市场派的势力,来控制公司的营运,这是曹操集团起家的主要策略。
  孙坚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虎将,少年时代就威震四乡,被任为长沙太守,又封为乌程侯,不幸在战斗中,被荆州刘表的部将黄祖乱箭射死,留下孙策与孙权两个儿子。孙策继承父业,用孙坚所藏匿的玉玺,向南阳太守袁术借兵三千,攻占江东市场。东吴这一家族公司,孙坚是发起人,孙策才是集团的首任领导人。他那小霸王的名声,使得曹操也不敢轻视,只好借汉献帝的名义,封他为讨逆将军。孙策病死,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典型的家族企业集团。
  刘备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个体户,28岁时还穷困不堪,以编草席、做草鞋为业,过苦日子。要不是关羽、张飞看他胸怀大志,又是汉室后裔,愿意和他结义,同心协力,创造一番事业,恐怕一辈子也闯不出什么名堂。个人能力有限,不如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业,这是刘备的经营理念。合伙做生意,资本比较雄厚,也比较容易罗致人才。但是合伙人容易变节,蜜月期间如胶似漆。一旦赚钱就因利而翻脸。刘备未雨绸缪,先见及此。好不容易找到关、张这样如意的合伙人,赶快结义为盟,以求长期合作,而且彼此信任。个体户联合起来,照样可以做大。桃园三结义是良好的开始,对刘备集团的兴起,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后来,果然吸引力较大,马上有人加盟。
  不论是曹操的股份公司、孙权的家族公司,还是刘备的合伙企业,所面临的,只有一个共同市场。他们不可能各走各的路,彼此不相干。却必须你争我夺,做大自己的市场。一旦占有率够大,便可以统一天下,成为同业共主。《三国演义》,实际上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可见其重要性。
  公司的型态、经营者的性格,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各有不同。但是经营的目标,做大做强,则是一致的。
  曹操先推举司隶校尉渤海太守袁绍为反董联军的首领,企求内部改革。后来运用市场派的力量,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式,取得相当的正当性。逐渐演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引起各方的不满,被当做汉贼,为刘备以皇叔身份讨伐曹操提供了正当性。但是刘备毕竟势力单薄,只好到处闯荡。他由于曹操的抗举,使其誉为当世英雄,逐渐引起各方的注意。为了取得市场区隔,刘备不断打出仁德的形象,以彰显曹操的阴险奸诈。倒是孙权固守江东,默默经营,被曹操封为将军,结为外应。看来刘备集团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寻求立足之地,做好自己的定位,然后才能够谋求发展。
  从显秩序来看,这种个阶段的主角,好像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他们各有理想,也都闯出了一些名堂。虽然刘备尚未有立足的基地,却由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把当时的知名人士,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等,都批评得一文不值,只把这位亲自在住处后园浇水种菜的刘备,捧成和他相提并论的英雄,因而名闻天下。这三人的互动,几乎可以决定未来的动向。
  然而从隐秩序来评估,这一阶段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关羽。好像谁能够得到他真心的拥戴,他便是今后的最大赢家。请问: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相助,他能够在战场上有多大胜算?在当时动乱的时期,一切唯力是尚。谁的武艺高强,便能够令人刮目相看。当时的武将很多,孙坚、吕布、张飞、华雄、颜良、文丑、于禁、典韦、张辽、孙策、夏侯惇,何止数十位。然而,论忠诚、讲义气,关羽无论如何,都名列第一。所以隐秩序把焦点放在关羽身上,最为合理。曹操爱才,却把吕布斩杀,原因是怕他还会叛变。关羽在土山约三事,明白告诉曹操,他坚持一听到刘备的消息,便要离曹操而去。这样的做法,和叛变有什么不同?但是曹操居然答应下来。若不是显秩序受到隐秩序的影响,怎么可能如此!
  关羽自己,不可能知道这种讯息。因为隐秩序不明言,也不会透露这种讯息给他。在不知不觉当中考验众人的智慧,是隐秩序的常规。关羽心甘情愿地和刘备结义,还要看刘备是不是同样有仁义分修养,会不会变节?所以未来的变数还是很多,必须步步为营,谨慎小心!
  1。为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而合久必分呢?
  《三国演义》开始第一回,劈头便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一切都事在人为。分久了,人心想着要合,天下就统一了。合久了,产生很多矛盾,彼此不能协调。人心急着要分,天下就分裂了。看起来是自然的趋势,我们称为天意。实际上是人为的,取决于人心。周末七国纷争,弄得民不聊生,盼望早日统一,所以并入于秦。秦朝焚书坑儒,真正的用意大家不容易了解。秦灭引起楚汉分争,又造成西汉的统一。现在天下大乱,三国鼎立,暗示大家最后也会统一。
  为什么人心会变?有时候想分,有时候想合呢?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明白,合才是常,而分则是变。全球化表示人类即将趋于统合,国际化代表世界将会有某种程度的统一。从时势的演化来推论,现在正是合的时期。因为科技发展,毁灭性的武器太过厉害,人类已经没有战争的本钱,大家有见于此,因而人心思合,朝统一的方向而努力!
  最要紧的是:合的时候要避免分的因素,而分的时候,应该制造合的气氛。合久必分,表示合的时候,已经种下很多分的因素,日积月累,终于爆发成分的局面。分久必合,同样表示分的时候,必须产生很多合的缘由,才会在时机成熟,统合在一起。而这种种,都在于人为。所以人心的变化,至关重要。《三国演义》开始于公元184年,当时人心思乱,盗贼蜂起。中原和边境地区,爆发了黄巾起义,摧残了东汉王朝,这才产生很多曲折的情节。
  我们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百姓渴望统一,远大于分。和西方历史,分大于合,呈现不一样的心态,这也影响了东西不同种族,对事物的不同理解。
  在古老中国,农民发展出一套农业灌溉系统。农民必须和睦相处,以便共同用心,并且确保没有人动歪脑筋搞鬼。西方文化则根植于希腊,有较多的农民自力经营农地、种植葡萄和橄榄,有较多的农民,自力经营农地、种植葡萄和橄榄,就像个别的商人那样,可以独自完成任务。因此凡事以个人为主,随时保持竞争的心态。东方人多,社会互动比较复杂,必须更加注意别人的反应。西方人稀,社会互动相对地单纯,所以个体。甚至于日常生活、观念和态度也不一样。譬如吃饭,中国人把所有的菜肴放在桌上,多人合在一起,各取所需。西方人每人一份,就算坐在同一桌,也是各吃各的,互不干扰。分合之间的选择,东西显然有差异。
  但是,分了以后要合,往往诉诸武力。换句话说,打到统一为止。而合了之后要分,好像也是非打不可。打来打去,倒霉的是老百姓,跟着打,却不知道为什么?三国时代,由于王室不振,中央集权弱得控制不了地方势力。如果以西方的观点,干脆各自独立,也就算了。但是中国人观点,别人起来就是叛乱,非加以剿灭不可。自己出面则是为了保护皇室朝廷,正气凛然。在这种情况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特别高涨。中华民族得以凝聚、同化、生存、发展,其实有赖于这种合大部分的精神力量,不可忽视。
  2。黄巾起义,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产生?
  任何行动,都需要正当的理由,才能够号召大众,产生力量。张角兄弟,既没有良好的学历,又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要想起义,真是谈何容易!因此巧立名目,等待时机,往往成立有心人的共同策略,这是守时待命。
  守时方面,恒帝禁锢善类,相信宦官,已经种下太监弄权的祸端。灵帝年幼,由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同辅佐。于是官僚与宦官斗争,宦官居于上风,十大太监朋比为奸,称为十常侍。各种不祥征兆纷纷出现,时机已到。
  待命方面,张角入山采药,遇仙人授以太平要术。能呼风唤雨,为人治病。于是自号太平道人,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号召,用甲子做代号。百姓参与行动的,多达四五十万。人人头裹黄巾,被朝廷称为黄巾贼。
  历来改朝换代,或者合而又分,都是由于朝纲不振。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才人心思变,引起各种动乱。当时的情况,正是如此。难怪黄巾起义,愈来愈势力浩大。
  说起来当皇帝也实在不容易。相信官僚,宰相也会造反;相信宦官,太监就会弄权;相信外戚,皇后的家人就趁机胡作乱为。采取中央集权,大家认为太过霸道,导致秦朝突然灭亡。汉代采取地方分权,又造成各地的军阀势力。黄巾起义,正好给这些地方势力找到正当的借口,表面上是朝廷需要,实际上是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一旦到了相当的程度,那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演义》从桓、灵二帝的乱源,黄巾起义的导火线说起,实在是事出必有因。
  尧禅位给舜,舜把王位礼让给禹,这种大家引以为荣的优良禅让方式,为什么传不下去?一定要由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然后大家群情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呢?
  因为尧把位子传给舜,舜并没有把尧全家杀死,采取斩草除根的方式,要永绝后患。倘若当年舜起了邪恶的念头,把尧的家人处死。大概舜自己也不敢禅让于禹,而禹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妥当?可见传位的人,和继位的人,双方都有很大的责任,要把传承工作做好。
  一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十分关心,接任的人是谁?是自己人,那就比较安心。至少不会被掀旧账,并且加以抹黑,弄得离职之后,还不得安宁。任何职位,都会处心积虑,千方百计,想要安排自己人继位。说不定离开以后,还可以为旧人讲讲话,继续发挥影响力。何况皇室权力年限大,那里肯轻易放过,拱手让给别人?
  就算坐轿的想下来,抬轿的也大多不肯罢休。非抬不可,而且一定要抬这一家人,目的无非是要保存既得的利益。汉桓帝崇信宦官,即使他自己想禅让给天下的贤士,以仿效尧舜所为。宦官也不肯从命,弄权的人,尝过权力的滋味,总是至死才不得不放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