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民主的细节 >

第12章

民主的细节-第12章

小说: 民主的细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的牛仔裤将要被一个乌克兰大学生穿上的全球化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道义联系也应当与 

经济联系的强化相适应。 






每次在中国听见熟人朋友说“中国什么都便宜”,“雇一个保姆才XX钱”,“按摩一个小时才 
XX 钱”,“买一斤蔬菜才 XX钱”,我都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来说, 

当然很高兴。但是从“消费者责任”的角度来说,我又深感不安。有时候,我会感到奇怪,当 
爱国愤青们对“购买日货就是支持日本军国主义”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而热血沸腾时,为什么 

这个国家里没有更多的消费者,对更显然的“消费贼br/》?任”,比如抵制本国的血汗工厂, 

抵制某些企业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呼吁改善那些给我们盖房子修马路的民工的生存条件,表 

现出同样的激情? 






控制石油的什么 

---------- 

     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些身影:他们个子矮小粗壮,长着一张印第安 
人的脸孔,表情谦恭平和,眼神恭顺而茫然,出现在各类餐馆拥挤的餐桌前负责端茶倒水, 
或者在超市冰柜附近负责搬运冷冻食品——这是一个典型墨西哥非法移民的形象。他们忙忙 
碌碌,然而沉默寡言,勤劳俭朴,然而停留在社会最底层。他们无处不在,却又似乎根本不 
存在,像影子一样飘忽在人们的视线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些“影子”,从今年年初开始, 
突然走出阴影,在美国的政界、主流媒体发出他们的声音。 


     今年五一,成千上万的非法移民,涌现在美国70多个城市的街头,摇旗呐喊,争取合 
法劳动的权利。对于美国这个不庆祝劳动节的国家,这一天万人涌动的“盛况”,无疑具有 

一种讽刺性。 


     “大熔炉”里的“铁疙瘩” 


     据统计,美国当前有1200万左右的非法移民,大部分来自拉丁美洲,其中大多数是 
从美墨边境偷渡过来的墨西哥人。这些人从事餐饮服务、冷冻肉类的包装、采摘加工农产品 
等工作。虽然没有“户口”及任何档案记录,但多年以来,政府对这个“公开的秘密”睁一 
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有些法律的执行成本太高,而且美国社会也需要廉价劳动力。所以, 
很多非法移民在美国已生活了几十年,却与美国社会相安无事。 


     然而,近几年来,美国政府闭着的那只眼睛突然打开。那些本来与美国主流社会井水不 
犯河水的拉美移民,被推进了公众视线,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9。11之后的国家安全考虑。美墨边境,监控向来比较薄弱、混 
乱,可能会被恐怖分子乘虚而入,所以政府、社会各界都要求加强管理。但是,更根本的, 
还是非法移民对美国社会本身带来的冲击。 


     按理说,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应该对移民潮大惊小怪,但是,这些年美 
非法移民涌入美国的速度,的确有些触目惊心。就拿墨西哥来说,70年代末的时候,墨西 
哥人潜入美国的速度还是一年5万人左右,到80年代的时候,已变成了一年20万左右, 
90 年代的时候,则平均一年涌入 50 万。照这个速度下去,整个墨西哥都要搬到美国来了。 


     拉美非法移民对美国社会构成的冲击是多方面的。经济上而言,一个普遍的担忧是这些 
廉价劳动力会抢走美国本地人——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缺乏高级技能的美国人——的 
就业机会,或至少通过竞争,压低了美国人的工资。哈佛大学的教授Borjas的研究表明, 
从1980年到2000年,移民压低了美国人工资3%,对于那些高中没毕业的底层,这一压 
低幅度,则高达8%。同时,这些非法移民虽然不交税,他们的出生在美国的孩子却可以在 
美国上公立学校,他们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医疗服务,也就是说,他们大量占用了美国纳税人 
上缴的税收。德州的一个参议员声称,德州这一个州一年花在非法移民家庭上的教育和医疗 
开支,就达到了10亿美元。 






     从社会文化上而言,美国人也担心美人的大量涌入,会给美国造成一个文化分裂的 
社会。事实上,根据美国2002年的人口调查,现在拉美裔的美国人已达3800万,已超 
越黑人,成为美国第二大“民族”。其中墨西哥裔,又占拉美裔的三分之二。这些人在进入 
美国之后,往往自成一体,封闭在自己的社区里,既不学英语,也不溶入美国社会,形成了 
美国这个“大熔炉”里熔不掉的一块铁疙瘩。 


     抗议示威可能效果不大 


     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美国在非法移民面前越来越不安。面对鱼贯而入的非法移民,地处 
美墨边境的新墨西哥州和亚里桑那州,2005年8月干脆宣布进入“紧急状态”,11月, 
总统布什倡议强化边境管理,最终导致了12月,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个强 
硬的反非法移民法案,这个法案的内容包括:在美墨边境修建一条698英里的“隔离墙”、 
驱逐所有非法移民、严惩那些雇佣非法移民的雇主等等。 


     这个法案引起了非法移民社区的轩然大波。在很多人看来,这样一个法案,是对非法移 
民与美国社会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个“既成事实”的无视和轻蔑。虽然这一 
千多万移民是“非法”的,但是他们很多人已在美国生活多年,遵纪守法,勤俭节约, 
通过诚实的劳动给社会作出很大贡献,把这些人从美国社会中“连根拔起”,既不现实,也 
不道德。 


     出于对“既成事实”的尊重,2006年3月,参议院中的温和派院提出了一个更现实、 
理性的法案:一方面强化对美墨边境的管理,限制移民潮的进一步涌入,但是另一方面,也 
给目前已在美国境内的非法移民办暂时的工作许可证,并有条件地、渐进地给他们提供一个 
成为美国公民的渠道。应该说,这一提案和总统布什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合乎广大非法移民 
的要求。 


     然而,由于部分强硬的共和党员的反对,这个提案在参议院没有通过。这就导致了从3 
月底开始非法移民风起云涌的抗议示威。五一的全国性游行示威,是这个社会运动的一个高 
潮篇章。 


     这样的抗议示威,是否能推动美国境内非法移民的“合法化”进程?有专家预测,效果 
可能不大。最重要的,就是美国最广大的本土选民,对非法移民持有漠然甚至敌视的态度。 
无数的民意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欢迎外国人来抢他们的饭碗。对于国会议员来说, 
政治压力是来自那些反对非法移民的本地选民,而不是“手无寸票”的非法移民。更何况今 
年是国会选举年,这一压力分外显著。 


     “南北柏林墙”仍在生长 


     其实,美国民众对非法移民的排斥,固然有“经济理性”在起作用,但同时不能不说也 

有种族歧视的成分。非法移民固然抢走一部分饭碗,但是,一个国家的工作总量并不是固定 
的,非法移民通过提供便宜的劳动力提高了雇主的利润率,从而也提高了雇主的追加投资率, 
相应地,也增加了就业空间。 






     哈佛教授的研究成果,经过对资本利润率影响的调整,最后结论是,非法移民对高中以 
上学历的美国人的工资收入没有影响,就是对高中以下学历者的工资水平的压低程度,也小 
于5%。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干脆就表明非法移民对美国任何阶层的收入都没有负面影响。 
就算Borjas的研究成果是对的,普通美国民众真的对一小撮高中以下学历的人不到5%的 
收入水平那么在意吗?还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其实是不希望那些矮小的、长着印第安人脸 
孔的、不说英语的人频频出现在他们的社区里?联想到美国1882年的“排华法案”,1965 
年以前对亚洲移民的明文限制,应当说,美国移民政策里面的种族主义幽灵,还没有完全消 
失。 


     从更深的角度来说,这次非法移民的大行动,不过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劳资不平衡的一个 
反映。今天我们已习惯“地球村”这样的说法了,但是,资本的自由、商品的自由,并 
不等于劳动力的自由。华尔街大亨的资本,可以任意到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市场上进行投机, 
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并不能任意地跑到发达国家打工。冷战之后东西柏林墙倒塌了, 
但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南北柏林墙却在生长。一个墨西哥人悄悄潜入美国,的确是违法美国法 
律的,但是,当美国一个小时的工资相当于墨西哥两天的工资,他的选择,也是人之常情。 
何况他不偷不抢,纯粹是在美国最底层,那些几乎没有美国人愿意干的职业当中,挣一份血 
汗钱而已。如果说他有什么错的话,唯一的错,不过是当年不幸生在了墨西哥而已。 


     无法将主张强加于人 


     不幸的是,非法移民的这次大游行,虽然鼓舞了非法移民的士气,但也激起了保守势力 
的反弹。著名的反非法移民组织“TheMiniutemenProject”的一个领导人,干脆说:那 
些没有合法身份的外国人,竟敢跑到我们的大街上、挥舞外国的国旗游行示威,藐视我们的 
法律,这是彻头彻尾的暴民统治。 


     他的表达方式虽然极端,但是代表了很多右翼美国人的心声。别说右翼美国人,就是合 
法移民,比如很多中国留学生,对非法移民的上街游行,也颇有微辞。在一个留美学生的论 
坛上,一个中国学生愤愤地写道:“我们这些年辛辛苦苦地考托福GRE,读书、找工作、 
交税,老老实实排队等绿卡,凭什么他们偷渡来的,还要抢在我们前面拿绿卡?” 


     另一方面,右翼毕竟只是美国社会当中的一支力量。移民问题,正如美国社会的其他问 
题,还是要在美国充满权力制衡的政治框架中寻求解决方案。就非法移民这个事情,我们可 
以看到美国政治当中诸多力量的博弈:参议院的温和派和众议院的强硬派之间、民主党与共 
和党之间、共和党内部之间、联邦与州之间、不同种族之间、立法机构与白宫之间、选民与 
政治家之间,都有不同的立场,但都无法将自身的主张强加到对方身上,只有通过不断的周 
旋、牵制、谈判,政策才有可能出台。也正是因此,非法移民政策暂时卡在了国会的喉咙, 
只能等“秋后算帐”了。 






控制石油的什么 

---------- 

在美国的反伊战游行示威中,最流行的一个标语牌恐怕是“No blood for oil”了(不能为了 
石油而流血)。虽然布什和克莱尔早就声明“这场战争和石油毫无关系”,基本上人们把这话 

当笑话来听:不为石油为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找不到,难道美国还真就是为了给伊拉 

克人民输入自由民主?美国还真成了雷锋不成? 

这种提问的逻辑其实不完全合理。假设――仅仅是假设――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