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民主的细节 >

第13章

民主的细节-第13章

小说: 民主的细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人民输入自由民主?美国还真成了雷锋不成? 

这种提问的逻辑其实不完全合理。假设――仅仅是假设――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输入自由民 

主,这其实与美国的利益也不矛盾,甚至大大促进美国的利益:一方面,许多国际关系的研 

究表明,“成熟的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战争”,把伊拉克给民主化了,对于美国的国际安全是一 

件大好事;另一方面,如果把伊拉克给“自由化”了,改造成自由市场经济,会大大降低跨国 
公司与伊拉克之间商贸往来的“交易成本”,尤其对美国那些大的石油公司有利。所以给伊拉 

克输入民主自由,和强化美国在中东的商业、政治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一件事,为什么一说到 

“输入自由民主”,就立刻要认为是“理想主义”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强化美国在中东的政 

治经济利益,难道就一定意味着伊拉克人利益受损?也不见得,假设――仅仅是假设――美 

国真的成功地给伊拉克输入了自由民主,一方面美国强化了其利益,一方面当地人享受了自 

由民主制度,这不是一种双赢的情形?二战以后的日本不正是如此? 

当然,到目前为止,由于伊拉克内部错综复杂的宗教族群冲突,实际情况恰恰是“双输”:伊 
拉克人没能享受到“自由民主”,美国的“利益”也很难说得到了强化――政治上,因为这场战 

争,美国在国际上被空前孤立,11月中期选举中,共和党的全面溃退也标志了布什政府打 

伊战的政治代价;商业上,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到目前为止,英美那些大的石油公司还是 

无法真正进入伊拉克。 

现在,让我们来假设――同样仅仅是假设,虽然很多人都将它认定为事实――美国打伊拉克 
完全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产量? 

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价格?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出口国方向?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开发权?甚至, 

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所有权?以前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上看到一句话,我很欣赏,他说:我不在 

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和我的一致,甚至不在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愚蠢,我在乎别人的观点是 

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我想所谓的“独立思考”就是指,当你拥有一个观点的时候,是通过 

你自己掌握的信息独立做出的判断,而不是因为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这样说了所以人云 

亦云地这样说。那么,我想请问那些认为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的朋友, 

你们是否独立思考过这句话的确切含义,以及,有什么论据支持这个观点? 

别着急,不是说美国打伊拉克一定不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我只是说,必须搞清楚这 

句话的确切含义。 

显然,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所有权“这一条不可能。虽然美军一占领伊拉克就直接去“保卫” 

石油部的举动成了全世界的笑料,但距离萨达姆下台已经有些年头了,好像也没见美军把伊 

拉克油田抢到自己的名下。就算将来伊拉克局势稳定下来,Exxon、Shell这样的大石油公 

司要开始“争夺“伊拉克石油的“开发权”,也必须通过竞价购买的市场交易方式。 




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开发权”,这话有一定道理。许多伊战的批评者都认为英美政府打伊拉克, 
其实是在为Exxonmobile,Shell,BP这样的美英石油公司开路。军国主义开道,资本家 

挣钱,这似乎也非常合乎我们所习惯的“阶级分析”逻辑。但是,这个说法的可疑之处在于, 
就算布什政府把 Exxon 当大爷当舅舅伺候,都 21 世纪了,又不是 19 世纪,给资本家开 

道还非要通过打仗?通过打仗来打开市场,成本太高了,美国这么几百亿几百亿美元地往伊 

战砸钱,真要是为了取悦几个石油大佬,不如把这钱直接通过减税、补贴的形式分给他们得 

了,可能投入产出更划算。而且,以美国的霸权主义地位,通过联合国搞一个协议,说取消 

制裁的条件就是打开市场不就行了?美国政府又不是没跟萨达姆合作过,“第二次握手”有什 

么不可以?为什么非要打仗?正给石油制裁给折腾得焦头烂额的萨达姆没准求之不得呢,用 

我们中国,或者印度,或者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眼光来看,不就是个“引进外资”吗,越多越 

好啊。 

那么,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出口量和出口方向呢?比如,“强迫”伊拉克多往美国出口石油,少 

往美国的经济、政治对手出口,从而一方面保证自己的经济发动机能量,一方面牵制对手。 

这个说法同样可疑。和平年代石油卖给谁不卖给谁几乎都是靠各个国家的购买力决定,很难 

想象伊拉克出台一个政策说“我只卖油给那谁谁谁,就不卖给那谁谁谁”,行动上也没有这个 

迹象。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伊拉克石油的依赖性并不强,就拿2005年11月来说,美国的 
进口石油里面,只有 16。3%来自于中东,而伊拉克在其中又只占 26%。现在国际石油出 

产国很多元化,就算伊拉克完全停止对美国石油的出口,这个缺口也可以通过其他国家补回 

来。难道美国非要为这百分之四左右的石油进口量打一仗?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举 

着“No blood for oil”的人当中,很多一方面严厉斥责政府为了“拥有石油”而打仗,另一方 
面却享受着“石油文明”带来的各种好处不肯放弃,该买SUV买SUV,该24小时开空调24 

小时开空调,其状态犹如左右手互博。 

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产量,从而达到左右石油价格的目的,这还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美国 

如果要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以操控价格,你说是要让它涨价还是跌价呢?有的人可能会说: 

涨价!这样美国政府所服务的石油大佬渔利啊。有的人可能会说:跌价!这样有利于执政党 

争取选民。反正无论涨价跌价,都可以用倒推法说成是美国政府的叵测居心。再说了,美国 

怎么“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产量呢?打电话给Exxon或者Shell让它们减产?人家可不是对 

政府言听计从的国企。拿枪比着石油部下达指示?人家伊拉克也好歹有一个民选政府和议会。 

当然了,危机时刻美国拿枪比着伊拉克让它增产或者减产,也不是没有可能。更重要的是, 

伊拉克一国的石油产量对国际油价的长期影响力有限,它少生产点其他国家可以多生产点, 

市场的总体供求关系未必会因为伊拉克而改变。 

照你这么说,你可能会说,美国打伊拉克跟石油没有关系了。当然不是这样。美国打伊拉克 

显然跟维护它在国际政治中的“老大”地位有关:敌对的政治势力与巨大的石油收入相结合, 

容易形成对美国的挑战。现在委内瑞拉、伊朗、甚至俄罗斯为什么敢于动不动跟美国叫板? 

滚滚而来的石油收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些“威胁者”中,拿伊拉克开刀显然最顺手。 

其次,在中东安插一个亲美政权,也有利于维持石油体系长远的稳定与开放――可以牵制 
OPEC 不随便发“小姐脾气”,增进国际石油安全。你可能会说,你看,还是回到了石油不是? 




美 

国不还是为了石油去打的仗?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石油安全不仅仅是美国人的石油安全,也 

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石油安全。虽然美国自身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如果石油价格失控, 

刚刚起飞的中国也就被斩断了翅膀。 






敌人的权利 

--------------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个老师说: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其实不是看多数人,而是看 

少数人,比如残疾人,同性恋,外来移民,他们的权利有没有得到保护。要我说,还有一个 

更过硬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的“敌人”落到它的手里之后,权利有没有得到保护。 

对目前的美国来说,它的敌人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关塔那摩监狱了。那里先后关押着911 
以来美军抓获的700来个“恐怖分子嫌疑人”。 罕默德卡塔米,可能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 
                                                    莫 

卡塔米,据说是 911事件中的“第 20 个劫机犯”。2001年8月 4日,卡塔米从阿联酋飞 

往美国,在佛罗里达的奥兰多机场降落。当时,911 事件的一个主要劫机犯阿塔就在机场 

门口接机等他。但是,由于卡塔米不会英文,只有单程机票,而且对自己到美国来干嘛支支 

吾吾,海关人员把他当作非法移民遣送回了阿联酋。在一个被截取的恐怖分子电话中,911 
袭击的组织者之一也称卡塔米是“最后那个人”。据说,911 行动中,其它三个飞机都有 5 

个劫机犯,只有飞往白宫的那架飞机是4个劫机犯,其中缺席的那个人,就是卡塔米。 

后来,2001年12月,美国在攻打阿富汗时俘获了卡塔米,并把他押送到了美军的关塔那 

摩监狱审讯。之后的几年,他被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里,接受讯问。 

2006 年 3 月 3 日,《时代》周刊公布了从 2002 年底到 2003 年初的卡塔米审讯记录, 

其中曝光了审讯过程中的种种“虐行”,其中包括:让他扮狗羞辱他、长时间审讯不让睡觉、 

用一个非常不舒服的姿态长时间拷住、强迫喂食、降低房间温度并不断向他泼冷水、在他耳 

边长时间放特别吵的音乐……据称,卡塔米的待遇在关塔那摩是一个普遍现象。无独有偶, 
2003年底2004年初, 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待战俘的照片、 件曝光于各大媒体, 
                            伊                               文 

举世轰动,可以说让美国的国际声誉沾上了难以洗刷的污点。 

无论是阿布监狱的照片,还是关塔那摩的记录,都表明“敌人”落入美国手里之后,人权受到 
了严重侵害,但是,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结论,说美国的“人权”概念根本经不起推敲,不过是 

一个用来敲打它国的大棒呢?如果得出这个结论,只能说观察者只关注了“美军虐俘”这个现 

象,却没有关注在虐俘现象曝光之后,美国社会及政界对这个现象的反应。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辆长期在路上的车来说,遇上或大或小的交通险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交通险况是否最终会酿成人命关天的悲剧,还要取决于车里的很多危机应对设置,比 

如,刹车是否灵敏,车内乘客是否系安全带,车内的充气口袋会否及时弹开,等等等等。阿 

布监狱和关塔那摩的虐俘行为,可以说是美国这辆“自由号街车”遇到的“险情”,这个“险情” 

的出现,说明美国的人权状况还存在严重的缺陷。但是,从美国社会各界对反应和行动来看, 

这辆汽车的刹车、安全带、充气口袋系统又是非常可靠,在汽车从“自由线路”滑向“野蛮线 
路”之前来了个紧急刹车,及时避免了更大的危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