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民主的细节 >

第15章

民主的细节-第15章

小说: 民主的细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总统选举的确贵。1996年总统大选花了4。8亿美元,2000年6。5亿,2004年 
则超过10亿美元,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今年大选,到7月底花费就已经超过10亿了,这 
个无底洞还在延伸之中。这样砸钱到底多不多呢?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了。一方面,若是把选 
举款换成“孩子们的书本”,那得换多少本啊。但10亿美元占2004年美国GDP的十万 
分之八,用来决定这个国家发展的方向,似乎又不算太多。 


     一个朋友跟我聊起过:“美国的民主最虚伪了,我们这有个有钱人,选举时给当地官员 
捐了很多钱,官员上台后处处给他好处……”我说:“这种情况可能有,但肯定是非法的, 
从法律上来说,美国的选举中一个人每次选举给一个候选人最多只能捐2000美元,这点钱 
要买通一个官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有钱人“购买”选举,政客当选后为有钱人服务,似乎是劣质民主的一个典型形象。这 
在美国历史上也曾屡见不鲜。1872年格兰特参选总统时,有个大款一口气捐了其竞选开支 
的四分之一。不过,随着1972年美国《联邦竞选法案》出台,有钱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地购买民主的“好日子”就一去不返了。从那时开始,不但捐款人必须公开姓名和数额,而 
且捐款数额有了明确规定:每个人每次选举给某个候选人捐款不能超过1000美元(2002 
年调整为2000,随通胀而浮动,2008年为2300美元)。政治行动委员会的集体捐款也 
有了限额。 


     当然选举的不平等影响不可能彻底消除:一方面,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额,有钱 
人可能顶着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发动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而穷人要么捐不起,要么只 
能捐个几十上百的;另一方面,虽然对捐款数目有了限制,但有钱人或组织往往通过做议题 
广告“曲线”影响选举,这就是所谓的“软钱”。虽然2002年《两党选举改革法案》旨在 
消除软钱的影响,但孙悟空七十二变,软钱正想方设法变成“更软的钱”。 


     那么何不干脆取消私人筹款、直接使用公款竞选呢?公款竞选透明,防止无度花钱,还 
能避免富人和穷人的不对称影响力,听来似乎是最佳选择。事实上,像澳大利亚、西班牙、 
墨西哥和很多苏东国家都主要依赖公款竞选。 


     美国不是没有公款竞选制度,只不过它是一个“自愿选项”,即,候选人可以选择使用 
公款,但前提是接受公款的总额限制(今年大选是8400万);也可以选择自己“化缘”, 
坏处是没有底线保证,好处是不存在总额限制。今年,“本来支持公款竞选”的奥巴马决定 
放弃公款,而麦凯恩决定使用公款。两人选择不同并不奇怪:根据麦凯恩在本党初选中的筹 
款记录,他自己筹款也就筹到8400万左右——既然有免费午餐,何必去千辛万苦地求爷爷 
告奶奶呢?而奥巴马简直就是竞选筹款的“神奇小子”,筹款能力是麦凯恩的两倍——既然 
可以筹那么多钱,何必戴上8400万的紧箍呢? 




     说奥巴马筹款神奇,不仅在于他的筹钱总额,更在于他的筹款大多来自于中小选民。拿 
2008 年6月的筹款记录来说,其总额中有65%来自于小于 200美元的小额捐款,而麦凯 
恩只有33%。可以说,奥巴马的大多支持者们真的是省吃俭用来支持他。真的粉丝,敢于 
直面惨淡的钱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巴马的竞选代表了民主选举的真义:千千万万 
普普通通的人,在给民主竞选提供动力。 


     从一个大款操控候选人竞选资金的四分之一,到无数个200美元汇成候选人筹款的 
65%,这本身就说明了金钱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意义的变迁。不错,钱在选举中发挥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但它代表的不再是“资本家的垄断利益”,而是无数普通国民成为“民主股东” 
的愿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竞选资金没有必要全盘公款化,因为筹款本来就是 
个动员过程,能带动普通民众去参与、去思考、去影响这场选举。当一个大学生将自己省下 
来的20元钱捐给一个候选人时,他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这个候选人的支持,而且是一份实践 
公民责任的意识。花数十亿美元去挑选一个总统也许太贵,但用这些钱买来普通民众对民主 
制度的信心、对自己国家的责任,却又物有所值。 






福利—平等篇 




他人眼中的刺 

-------------------- 

07 年 3月,我国发布了一份“美国人权记录”,列举了美国的种种人权劣迹,其中有一条指 

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公布的数据,2005年美国有3700万贫困人口, 
占总人口的 12。6%,有770 万个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每 8个美国人中就有1 个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毫无疑问,这个信息是言之有据的,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确出台了这些数据。但是我觉得这条 

信息需要一个长长的注释,否则可能造成一定的误解。 

说起贫困户,我们一般想起的都是一幅悲惨景象:一群面容憔悴的人,住在破烂的房屋里,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孩子没学上,生病没钱看……但是在美国,“贫困”的概念却不是这样 
的。下面我引用一段05年出版的调查报告,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穷人的“惨状”: 

“46%的贫困户拥有房产,一个典型贫困户所拥有的房子平均有三个卧室、一个车库,一个 

阳台;美国贫困户的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巴黎、伦敦、维也纳、雅典等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 

97%的贫困户家里有一部彩电,50%有两个或更多彩电;76%有空调;75%有一辆车; 

30%有两辆车;73%有微波炉;62%有有限电视;33%有洗碗机。从营养消耗来看,美 

国贫困家庭儿童的平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消耗量和中产阶级家庭儿童完全一样。大多 

数情况下,他们蛋白消耗量甚至超过健康标准一倍,也就是说,大多数贫困家庭儿童存在过 

度营养问题……” 

看来,美国的穷人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个国家之所以存在3700 

万贫困人口,很大意义是因为它所制定的贫困线标准高出我们发展中国家的标准。 

美国当前适用的贫困线标准制定于60年代。1963年经济学家奥桑斯基计算出,一个普通 
四口之家当年需要花费 1033 美元购买食物,占家庭收入的 1/3。因此,她将收入 3100 

美元(1033美元的三倍)作为当年一个四口之家的贫困线。这个数字根据家庭人数而变动, 
也根据年份而变动。目前,美国四口之家的贫困线是年收入 2 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 

贫困标准与时俱进的过程当中,今天的奢侈品往往会成为明天的必需品,今天美国的贫困线 

生活水准实际上是70年代初的中产阶级生活水准。 

这里要提醒读者注意一个关键问题,美国的贫困线标准计算的仅仅是贫困家庭的现金收入, 

不包括穷人所享受的各种福利,而美国有大量扶助贫困户的福利项目。正是因为这些福利项 

目的存在,许多美国穷人没钱也可以有饭吃、送孩子上学、看病、住房子。近年美国联邦政 

府的福利年均开支为5000亿美元以上,用于支持各种各样的贫困人口资助项目。举几个例 

子: 






食品券项目。专门防御穷人挨饿的项目,建立于1939年,不断更新发展,目前的运转机制 
是,政府给零售店预付货款、穷人刷卡购买食物。04年该项目覆盖了1千万个家庭、2千 

4 百万人口,其中 51%为儿童。 

住房选择券项目。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房租补贴项目,1961年正式建立,延续至今。住房和 
城市发展部从贫困户申请人中选出一部分,代表他们与其房东签约,为他们支付70%左右 

的房租。 

“领先”项目。帮助贫困家庭的儿童的项目,1965 年成立,到 05 年,已经有 2 千 2 百万学 
龄前儿童曾接受其资助。就 05 年来说,预算为 68 亿美元,90 万儿童受益,平均每个儿 

童受益7222美元。该项目本身有21万多员工,但其志愿者队伍则有120多万人。 

以上只是几个典型例子,其他类似的项目不计其数,比如针对贫困家庭的“学校免费早餐午 
餐”项目、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联邦培尔助学金”项目、政府资助的“公共住房”项目、针 

对穷人的“医疗保险”项目、“贫困家庭的暂时资助项目”,等等。正是这些项目的存在,很多 
缺少“现金流”的穷人却不至于面对重大生存危机。可以说,在“市场失败”的地方,政府积极 

介入,托住社会安全的底线。 

当然贫困的出现也不完全是“市场失败”。在发展中国家,贫困出现往往是因为就业机会少或 

者工资太低,但在发达国家,贫困虽然也有这些原因,它与贫困人口自己的行为也往往密切 

相关。比如,美国贫困现象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单亲家庭的涌现,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一些 

人的工作量太少。据统计,2/3的贫困儿童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当中。又有数据表明,一个典 

型的贫困户一年的平均工作时间是800个小时(也就是一周16个小时),如果800个小 
时提升到 2000 个小时(也就是一周 40 个小时),75%的儿童将会脱离贫困。当然,就 

业机会和工资问题也需要面对,最近美国国会通过“最低工资法案”,将美国的最低小时工资 
标准从5。15美元提高到7。25美元,就是针对工资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与发展中国家许多贫困人口的长期甚至永久性贫困现象不同,美国的贫困 

人口往往是由于失业、离婚、生病暂时处于贫困当中。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从1996 
到1999年,低于一半的贫困人口“连续贫困”四个月以上,只有20%的贫困人口“连续贫困” 

超过一年。众所周知,持续贫困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如果一个国家的穷人有希望迅速“脱贫”, 

经济贫困往往不容易酿成政治动乱。 

当然,并不是说美国就不存在发展中国家意义上的贫困问题,在美国3700万贫困户中,贫 

困程度也各异,其中不乏极度贫困的人。美国还有3、4000万人口买不起医疗保险,其中 

很多都不被政府的公共医疗项目覆盖,城市贫民窟、流浪汉屡见不鲜。前面所提及的报告也 

指出,贫困人口中有13%曾经面临暂时的饥饿威胁。横向比较来说,在发达国家里,美国 

的贫困率最高。纵向比较来说,自从布什上台以来,美国的贫困人口连年增加。 

各国的贫困标准线不一,按照美国的标准,美国有12%的贫困人口,按照中国的标准,中 

国才 8%左右的贫困人口。不过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统一的日均购买力标准,05 年中国有 
16。6%的人口日均购买力低于1 美元, 46。7%低于 2 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及其他发达 

国家的日均购买力低于2美元的人口比例少于2%。当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