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追寻现代中国(三卷合集) >

第35章

追寻现代中国(三卷合集)-第35章

小说: 追寻现代中国(三卷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進討,請以三年為度。……至它日進兵,視彼中尤驍黠者,誅翦之,餘不能盡誅,俟其畏服。」(裕Ф模
  從左宗棠後來的部署可以看出,他把馬化龍視為必先打擊的首酋,進而嚴密監控其一舉一動。當時馬化龍已在金積堡建立固若金湯的據點,其周圍有縱橫交錯的壕溝,以及逾五百座堡壘的拱衛。馬化龍被奉為「新教」宗教領袖的代表人物,許多信眾相信他是「拢‘」的化身,有先知穆罕默德般的力量。縱使左宗棠兵力充足,但還是耗費了十六個月才攻下金積堡,並折損了一員大將。最後金積堡內回族守軍僅能以草根、獸皮,甚至袍澤的屍體果腹,馬化龍才於一八七一年三月投降。馬化龍與其家人被凌辱處死;逾八十名「官員」遭斬殺;成上千萬的回族商賈、婦孺被遷往其他城市或流放滿洲北境。回民不得再定居金積堡。
  此後,戰爭的勝負已判。左宗棠並說服朝廷將他省稅銀移作其軍餉,向外國商人舉債或開徵關稅,藉以充實財源。此外,左宗棠主張採屯田政策,使兵馬所需的糧秣可自給自足。左宗棠的力量循著旅行商隊之貿易路徑向西伸展至蘭州,並在此建造一座軍械庫,栽種農作物以供應軍需。左宗棠不顧朝廷所下即刻用兵的諭令,依然細密籌劃秣馬厲兵,準備給予甘肅西北的肅州最後一擊。一八七三年十一月,左出兵攻打肅州,屠戮守軍,放火焚城。雖有部分回民向西逃往哈密,需要耗費數年予以追剿,不過各省亂事至此大致底定。自一八五○年以降,除條約口岸的地位曖昧不明外,中國全境再次統一在滿清政權之下。
  
  裕п
  裕б唬喉n書瑞,《中國的千禧年之亂:一八一三年的八卦教起義》(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頁七二至七七。
  裕Ф呵敖視摪巳
  裕呵敖視摼湃
  裕模呵敖視m撘话似咧烈话税恕
  裕澹何红车拢冻情T口的陌生人》(Strangers at the G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頁八九。
  裕Я汉営治模–hien Yu…wen),《太平天國革命邉印罚═he Taiping Revolutionary Move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3),頁九三至九四。
  裕撸好饭扰c張仲禮(Chang Chung…li),《太平天國之亂:歷史與文獻,三卷》(The Taiping Movement: History and Documents; 3 vol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6…1971 ),卷二,頁三一四。
  裕О耍河嘘P太平天國治下南京城的事件與社會態度的分析,轉引自威熱思(John Withers),〈天都:太平天國統治下的南京,一八五三至一八六四年〉(The Heavenly Capital: Nanjing under the Taiping; 1853…1864。;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83 )。
  裕Ь牛好饭扰c張仲禮,前揭書,頁七六七。
  裕好饭扰c張仲禮,前揭書,卷一,頁一六八、一七四。
  裕唬厚R士,《中華帝國的對外關係,卷一》,頁六七一至六七二。
  裕呵敖視撐迤呔拧
  裕和袪枺―ona Torr)編,《馬克思論中國,一八五三年至一八六○年:〈紐約每日論壇報》文集(Marx on Ching; 1853…1806: Aricles from the 〃New York Daily Tribune〃。。 London; 1951 ),頁一至四。
  裕模呵敖視撈摺
  裕澹呵敖視撌摺⑵吡
  裕厚R克思(Karl Marx);〈《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Preface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1859)轉引自Shlomo Avineri著,《馬克思論殖民主義與現代化》(Karl Marx on Colonialism and Modernization。; New York; 1969),頁三七。
  裕撸呵昂謺撍乃乃摹
  裕耍厚R克思與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unist Manifesto),見《選集,二卷》(Selected Works; 2 vols。。 Moscow。 1958),頁四四。
  裕牛恨D引自托爾,頁xvii 。
  裕Ф穑号嵋死恚‥lizabeth Perry),《華北的叛亂與革命,一八四五至一九四五年》(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 1845…194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頁一三○。
  裕Ф唬呵昂謺撘欢
  裕Ф亨囁糜恚═eng Ssu…yu ),《捻亂與其游擊戰爭,一八五一至一八六八年》(The Nien Army and Their Guerrilla Warfare; 1851…1868) (Paris; 1961),頁一六九。
  裕Ф褐煳拈L(Chu Wen…d'ang),《中國西北的回民叛亂,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八年:管理少數民族政策的研究》(The Moslem Rebellion In Northwest China; 1862…1878: A Study of Government Minorlyt Policy。; The Hague; 1966),頁五七,六九。
  裕Ф模呵昂謺摼乓恢辆哦酝醢匦牡脑挕


9 改革的中興之治


  儒士的改革

  當馬克思在一八五○年代末寫道,清朝不久即將傾覆,歷史演進的邏輯似乎站在他這邊。但令人詫異的是,清王朝不僅未立即土崩瓦解,甚至還苟延殘喘了整個十九世紀,而延續到一九一二年。
  清代政治家慣以「中興」一詞來形容此一延續,歷代亦經常為轉危為安、維護帝國道德與社會秩序的時期冠上「中興」一詞。此故,「中興」這一概念既指涉對過去的緬懷,同時也吐露出悲喜交集的情愫:因為歷代的中興即使再富意義,畢竟均已一一消逝,國祚也無法綿延。清王朝的中興之治不似過去,它欠缺強而有力的領導中心。同治年間即為清代的中興之治,但同治於一八六一年登基時年僅五歲,他還來不及施展權力,即於一八七五年崩殂。同治政權雖由儼然攝政王地位的母后慈禧、皇叔恭親王(一八六○年朝廷偅偬与x京城時,獨留恭親王與洋人斡旋),以及一、二位有影響力的大學士統攝,然滿清的國祚畢竟還須仰仗鎮壓太平天國之亂、捻亂、回亂有功的各省督撫鼎力襄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是其中最為顯赫的,還有若干督撫的才幹也相當卓越。這些地方大員時而彼此齊心協力,時而各自為政,提振經濟,構築新的體制,讓大清國有了目標。在國政形同崩解的背景下,這確實是一項傲人成就。
  杖缢姡瑵M清官員動員一切軍事資源,包括八旗與綠營軍、地方士紳組織的團練鄉勇,以及諸如湘軍、淮軍這類半私人性伲膮^域武裝力量,以摧毀反叛政權;他們實行屯田政策,建築壕溝、堡壘等防禦工事,有條件用洋人軍官、傭兵,這些措施只不過是中央一貫政策的序曲:同治中興時期的政治人物亟欲重建儒家政治的基本價值。
  這種中興態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湘籍儒將曾國藩。一八一一年,曾國藩出生於小康的士紳家庭,潛心修習儒家典籍,而於一八三八年中進士第,入翰林院,很快就精通典章禮儀。曾國藩的薪餉微薄,生活拮据,往往必須向京城內的同鄉富室舉債,才足以支付家用與諸弟的教育經費,一直到他奉派前往四川任鄉試正考官之後,經濟情況才告好轉:一些望子成龍的家庭經常孝敬曾國藩,他才有能力還清債務。
  曾國藩克承的是嚴謹而中庸的儒學思想,試圖眨瓦_致儒家真理的三條路徑。其一,堅持道德至上以及經由教育成就個人的倫理價值觀;其二,採行主導清代考證學派的考據方法;其三,服膺像賀長齡這類思想家的經世致世之學,尋求穩固的基礎,得以重建健全、諏嵉男姓Y構。
  歷經鴉片戰敗那幾年的研究和反思,曾國藩終於統攝了這幾方面。曾國藩在這些年陷入長考,在他那鉅細靡遺的日記裡,記載了他的閱讀心得與對自己行為舉止的反省。從這段文字可看出,曾國藩的儒學自省功夫是何等坦蕩:
  
  起晏。心浮不能讀書,翻《陳臥子年譜》,涉獵悠忽。飯後,讀《易》「蹇卦」。因心浮,故靜坐,即已昏睡,何不自振刷也!未初,客來,示以時藝,贊嘆語不由中。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謂巧令,孟子之所謂餂,其我之謂乎?以為人情好譽,非是不足以悅其心,試思此求悅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且我漳苎员刂倚牛黄廴耍煌Z,積久人自知之。不贊,人亦不怪。苟有試而譽人,人且引以為重。若日日譽人,人必不重我言矣?欺人自欺,滅忠信,喪廉恥,皆在于此。切戒,切戒!接次客來,申正方散。寫聯二付。燈后,仍讀《易》,心較靜。作〈憶弟〉詩一首。(裕б唬
  
  太平天國蹂躪了道德思想與學術知識模式,而這正是曾國藩安身立命的所在,於是他被迫重新思考他的價值觀。曾國藩堅信,清代中葉危機的背後耄Х裎拿鞯膲櫬洌值闹信d之道就是籌辦學校,重新開設儒學課程。他敦勉優秀學生應依循傳統正途參加科舉取仕,而非向朝廷捐迹I官,當時朝廷確實是通過賣官Ь舻氖侄蝸砘I集軍餉。他彙編刊印在剿匪征戰中壯烈成仁的義士名錄,使其典範得以流芳百世。曾國藩一如當時其他督撫,也意圖重整農耕秩序。他一面計畫將被驅逐的地主發還原籍,重新課徵土地稅,一面也避免佃農遭到剝削。此外,曾國藩重新安頓成千上萬受到兵焚之災波及而流離失所的老百姓。原本人文薈萃、富庶繁榮,一向吸引西部、北方各省移民前往的華枺⑷A中地區在連年征戰中飽受摧殘。
  儘管這類政策受到朝廷的大致支持,但由於財源匱乏以及其他問睿臓恐贫鵁o暇兼顧,曾國藩及其地方同僚反而得以放手一搏。地方的革新計畫仍有其一貫性,因為這些地方要員有許多是曾國藩所提拔。曾國藩最初即聘僱若干幕僚襄助治軍,籌措財源,重建司法體系,賑濟铮瘛T鴩杂幸惶讎乐斨苋恼邕x良才的面試、考課方法:他在聘僱之前會一一考評他們的諏崱⑿逝c學識等;鴉片煙癮者或巧言令色、工於心機、言辭舉止粗鄙者,概不錄用。到一八七○年代,曾國藩已有多位幕僚受朝廷不次拔擢。由於曾國藩忠君不貳,所以他並無意利用這些人茫柟套约旱臋嗔A,或以自己的名義掌握權柄。
  儘管曾國藩擁護傳統學術與道德價值,但他絕非一位故步自封的守舊之士。例如,他不僅主張善用以洋人為軍官的常勝軍,也一眼看出有選擇地應用西方技術的價值。首先令曾國藩有此深刻體認的是學者馮桂芬。馮桂芬與曾國藩同為翰林進士(一八四○年科),二人之間的情誼匪湣qT桂芬的軍事歷練始於一八五○年代中期,率領一支自願軍捍衛家鄉蘇州以抵抗太平軍的侵擾;一八六○年馮移居上海,此問洋人船堅砲利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馮桂芬在寫於一八六○年的系列文章(並在次年將這些文章給曾國藩看過)中,指出:中國必須在教育之中容迹庹Z、數學、科學等科目,學習「自強」之道;而擅長這類科目的學子應該授予舉人品第。中國面積百倍於法國,兩百倍於英國,馮桂芬寫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