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广东人赚钱绝招 >

第34章

广东人赚钱绝招-第34章

小说: 广东人赚钱绝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欢迎的美味食品之一,也是名贵的医药原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养殖甲鱼趋向专业化和商品化。

  甲鱼喜温怕冷,喜欢在水温摄氏25 度至30 度之间生活。陆河县利用当地丰富的温泉资源,调节冬春水温,使甲鱼一年四季正常生长,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该县从事专业养殖甲鱼有14 家,拥有标准养殖池10 多万平方米,放养甲鱼20 多万只。

  人工繁殖甲鱼种苗场5 个,有甲鱼母种100 多只,年产甲鱼种几十万只。去年总产值达1500多万元。该县上护镇护北管区甲鱼养殖户黄世沾,拥有甲鱼养殖池6000 多平方米,放养甲鱼近万只,其中母种2000 只,年产值60多万元,获利30 多万元。

  港胞彭平先生于1991 年投资100 万元兴建星球甲鱼养殖厂,放养甲鱼5万只,1993 年创产值200多万元,两年收回全部成本。去冬以来,先后有香港同胞叶绍芳、丘永良先生等分别投资600 万元和350 万元兴办甲鱼养殖场。陆河县在实践中总结出利用温泉水养殖甲鱼投资少,每亩成本约7 万元;周期短,从幼苗鱼到商品鱼约需一年左右;产值高,一年一亩产值达14万元左右;纯利大,纯利约占产值的四成。

  
★★★★★养殖“牛娃”获利10 万元★★★★★

  广东省揭西县清河镇西华村原是一个有名的穷村,全村人年均收人才100 多元。近两年来,在村长蔡学森的带动下,全村有70%的农家养殖牛娃。1993 年,户均养殖牛娃的收入超5 万元,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贵村。1990 年,蔡学森带领村中几个青年,参加了县举办的养殖牛蛙技术培训班。1990 年4 月他们利用2 亩“烂泥田”开始养殖牛娃,当年就获纯利35万元。1991 年,他们又将牛娃养殖面积扩大到6 亩,自繁自育娃种40 多万只,共获纯利近10 万元。

  蔡学森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积极引导众乡亲。他亲自出钱办了两期有近百人参加的牛娃养殖技术培训班,还将其中的26户列为重点扶持对象,从而使全村出现了养殖牛娃热。

  在牛娃的养殖过程中,他不仅以优惠价向村民们供应牛娃长脚蝌蚪,而且在养殖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登门辅导,进行传帮带,使户户养殖牛娃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狗王滔”赚钱妙招★★★★★

  在广东南海大沥区雅瑶乡东约村,有座远近扬名的养狗场,场主名叫黄兆滔,已是84 岁的老人。黄兆滔从17 岁起,就靠贩狗、卖狗肉挣钱度日子。由于常年宰狗卖肉,他身上有股特殊的气味。

  狗的嗅觉很灵,一嗅就嗅出来了,所以狗见到他便远远地躲开,就是一些很凶恶的狗,也会全身发怵,他便常乘机出其不意地把狗逮住了。于是,人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狗王滔”。

  但是,“文化大革命”一来,他个体经营狗肉的执照被吊销了,只好改为养猪。三中全会以后,“狗王滔”考虑到大沥离广州、佛山不过10公里,离港澳也不太远。这里群众生活水平高,喜欢吃狗肉,很多港澳同胞回广州都要尝尝“开堡狗肉”的味道,发展养狗业,销路不成问题,大有奔头。于是,“狗王滔”重操旧业,把养猪场改成了养狗场。他把技术传授给儿子、孙子,让儿孙分头负责饲养管理。

  滔叔养狗的秘诀是:注意挑选那些腿长,身长的大种狗苗。每年农历七月以后,他叫儿子到外面去买来中狗、瘦狗,再将它们养成25至30 斤重的大狗、肥狗,两三个月即可上市了。

  在“狗王滔”爷孙三辈的精心经营下,他们的养狗业一年比一年兴旺,养狗场也从原先的几十平方米,发展到近千平方米。他们盖起了洋楼,购置了汽车,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美满富足。

  
★★★★★赚大钱的珍珠村★★★★★

  近年来,湛江雷州市流沙村在家家户户养珠的基础上,引进技术精心加工成珍珠工艺品,年加工珍珠已近3 吨,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他们的珍珠产品走出国门,远销到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年创汇近700万美元,成为闻名遐迩的珍珠村。

  珍珠市场的活跃,促进了珍珠养殖和加工业的发展。如今,有900 多户人家的流沙村,已从过去的单纯养珠卖珠,走向精加工的立体发展珍珠的新路。

  他们算了一笔帐,0。5 公斤珍珠售价5000 多元,而加工成珍珠项链等工艺品,却可卖到15000 元,价格提高2倍。以前要把珍珠拿到广州才能加工成项链,现在全部在本地加工,加工业像雨后春笋般兴起。除工艺厂外,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加工作坊。他们将珍珠加工成项链、手链和耳环等高级装饰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其他国家。养珠专业户尹国荣,提高珍珠质量后,自己加工的珍珠直接打进国际市场。

  1994 年7 月,他们每月付15 万元的高薪雇请了日本一名专家到他家当珍珠漂光技术员。在日本专家的指导下,加工的产品90%达到出口水平。仅两个月时间,尹国荣一家加工珍珠达300 公斤,外销珍珠项链一万多条,为国家创汇80万美元。

  养珠专业户尹大,投资60多万元,办起一间珍珠氨基酸厂,利用珍珠层粉研制成珍珠氨基酸(即珍珠液),每年可产氨基酸5吨,产值100 万元。现在,这里不少人靠养珠或加工珍珠致富,成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富户。

  
★★★★★种植剑兰药财源通到家★★★★★

  广东台山市海宴镇的田野上,到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剑兰,其中有美艳的花蕾欲开,就如绿毡上点缀着花朵,令人陶醉。剑兰花,有特别欣赏价值。人见爱不释手。因此,订购此花的客商频频上门。

  南头管理区陈浓发、陈浓沛、陈浓委兄弟三人,是种剑兰花的专业户,他们介绍道,剑兰是耐寒耐热作物,一年四季可以种植,春种可收花和种子,秋植可收花头,卖给别人种。目前他们种植51亩,品种有十多个:荷兰黄、日本黄、发毛红、西施。。他们自产自销,在广州设立“陈青花场联络点”,服务一条龙,产品远销上海、南京、兰州、昆明等十多个城市,甚至出口香港、澳门。元旦、春节、清明等季节最为畅销。他们说,1993 种植收花的剑兰21亩,收头的30 亩,因遭强寒露风破坏、半造(8—12月)仍获纯利收入21.5万多元。1994年,他们也种植同样的面积,因气候比往年好,剑兰生产旺盛,收入大大超过1993 年。

  五村管理区朱国文,夫妻俩于1993 年种4。6 亩,纯收入2 万多元,1994年扩大面积种植到8 亩,年收入达6万多元。

  “种植剑兰花,财源通到家”,海宴镇的农户见到这是一项“三高”的农业,因此纷纷种植,现已发展到那马、安和、东溪、北头、在阁、估村等十多个管理区。1994 年全镇种植面积已达1500 亩,成为该镇一项可观的收入。

  
★★★★★把美传播到世界把钱挣回广州★★★★★

  在广州,楼有多高,花卉就会栽到多高的地方。一九九○年广州全市观赏花卉种植面积5236亩,工艺花卉不仅为人民美化生活增添了色彩,而且每年有大批销往全国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把美传播到世界,把钱挣回广州来。当前世界花卉要求量很大,一九九○年花卉销售额已达到300 亿美元。国际市场花卉消费也逐步趋向盆花微型化,品种室内化,赏花环境化,装璜奇特化。广州各行各业的花卉爱好者很多。让开在窗台上的花、开在阳台上的花、开在院子里的花,连成五彩的纬线,与地平面绿色的经线交织起来,织成一幅风光绔丽、景色迷人的风景。 







 
 

第十篇 善用人才


  
★★★★★广东人发的是“观念财”★★★★★

  广东人发的是“观念财”。中国不应该只是一个大观众席,而应该是一个人人施展本领的大舞台,11亿人人尽显身手,就能成功演出一场波澜壮阔的建设市场经济的历史剧。一位哲人曾说过:“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作为一个企业领导,面对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应当学会用人之“短”。须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把广大职工团结在自己身边,发挥出群体效应,才能收到今人叹服的经营效果。可惜的是,眼下我们的企业领导人中,会用、善用、敢用人之“短”的还不多。一些领导总是怕这些人会把事情办糟,只好重金向外招才。A 君3 年前从机关到企业当上了一家亏损企业的厂长。3 年后,他不但摘掉了这家企业连续亏损几年的帽子,而且;人均创利3 万元,一跃跻身全市同行业的榜首,是什么原因使该厂一改昔日窘境,迅即扭亏为盈?

  A 君一语道破了天机:“当厂长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学会用人,不光要学会用人之长,而巨还必须学会用人之‘短’”。原来,他在担任这家企业厂长后,一方面注重调动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积极挖掘出有所“短”的人的智能潜力。把吹毛求疵的人派去当质检员;争强好胜的人派去抓生产任务;好出风头的人派去搞市场公关。。结果不但使这些人在企业里都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使他们打心眼里佩服厂长。用一位有“短”的职工的话说:“在他眼里,我厂只有人才,没有庸才,厂长没小看我们,我们也不能对不住厂长。”足见,学会用人之“短”,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是何等重要!

  
★★★★★爱才加命★★★★★

  人才的价值若何?大概许多人都没有计算过。不懂得人才的价值,对人才的得失也就元动于衷。只有真正懂得人才的价值,才能爱才如命。在白云山制药厂有位已离休的老药师问贝兆汉:“我已50多岁,能为工厂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怎么你们还这样欢迎我?”贝兆汉说:“你今年50 多岁,假如活到75 岁,厂里给您的工资、奖金加上退休金,总共还不足3 万元,但只要你能给工厂出一两个主意,帮助工厂研制成一两种新药,一年最少也有为国家赚几十万元。

  因此,你不要低估自己的价值,低估知识的价值。”知识有价值,拥有丰富的知识,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就更可宝贵。只有具备了先进的科学世界观的实业家和企业家才能认识到这一点。1973年,白云山制药厂初建时,该厂有一名技术人员,只能生产一种简单的药物,3 年过后,工厂资金不足,原料短缺,濒临倒闭。

  1976年,刚刚上任的贝兆汉认识到这点之后,就顶着社会上的“极左”歪风到处网罗人才。药厂一旦拥有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产值和利润就逐年直线上升。到了1984 年产值已达15404 万元,利润达到2335 万元,所以,党委书记贝兆汉说:”人才就是资本、智力就是金钱。”白云山制药厂不惜重金聘用社会上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药师如技师、工程师、教授、专家作工厂的“智羹团”。其作用有三:1、为企业管理、工艺改革出谋划策;2、进行生产技术指导;3、参与培训工人。这些顾问在厂里享有许多特殊待遇,诸如:可迟到、早退。每周只上5 天班,有事可不来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