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广东人赚钱绝招 >

第33章

广东人赚钱绝招-第33章

小说: 广东人赚钱绝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坝是个拥有9 万亩山地和3560 亩水田的山区镇,历史上有种笋竹习惯。

  由于笋干具有肉质嫩脆、色泽金黄、纤维粗、脂肪低、植物蛋白高等特点,是有益健康的上等食品,曾远销日本、东南亚。

  但在计划经济年代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笋竹生产萎缩了。1986年沙坝总结了农民刘祥锡和刘安种笋竹致富,成为当时为数极少的万元大户的经验。镇党委由此认识到,人平均3 分田、2 分地、10亩山的沙坝镇,只有“靠山吃山,种竹治山”才能加快脱贫致富。

  笋竹发展起来后,镇里集资120 万元办起了鲜笋硬罐头和软装的即食发酵笋面世后,吸引了日本、香港、台湾、澳门客商来考察,并提出订货要求。“剥皮黄金”显著地改善了沙坝人的生活。全镇2055户,有340户农民新建了楼房;六成农民用煤气煮饭,多数农户置了家用电器和中高档家具,1993 年底农民存款余额已成714 万元。

  
★★★★★“孔雀皇后”★★★★★

  方小文原来是位默默无闻的女青年,如今,被誉为孔雀皇后,在广州人人皆知。她成为新闻人物的缘由,就是养孔雀,并成为第一个将孔雀送上人们餐桌的人。1985年,方小文办了个养鸽场,取名“英吉利”。两年后,方小文望着美丽的孔雀,生出了养孔雀的点子。为此,她自费到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考察,倾其所有,买了4 只成年孔雀带回广州。之后,她又北上北京、太原;东去上海、山东;西行西安、咸阳,历尽千辛万苦地努力学习取经,钻研孔雀饲养办法。终于,她饲养的孔雀迅速发展起来了,使得人们一走进方小文的孔雀养殖场,就会被那许许多多羽毛光亮的蓝孔雀、白孔雀,成群结队地在阳光下从容散步,应答啁啾,竟相开展的梦幻般的仙境所吸引。如今,方小文的孔省养殖群有了3000 多只孔雀,在中国、东南亚及至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尽管美国人养殖孔雀较普遍,而最大的孔雀场也只有600 只。方小文饲养的孔雀多了,就又生点子,把孔雀推上人们的餐桌,以便为人们开辟了一种新的食源,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各种原因,美丽的孔雀也许有人食过,但将其推上餐厅,让更多的人共同食过,确是未曾有过。经过努力,方小文终于将孔雀推上了大酒店,当然,风波也随之而起,有人告发说孔雀是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不易食用,可事隔二日,经香港渔农处专家验证后,蓝孔雀不是那种数量稀少,繁殖条件要求高的绿孔雀,未列入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濒临绝种动物,又是人工养殖,食用不违例。这个结论,通过媒介,象是一道有力的冲击波,促使更多的人认识蓝孔雀,食用蓝孔雀。现在的吉利真吉利,香港不少投资公司、酒楼集团纷纷派人前来洽谈生意。

  
★★★★★“土玩艺”卖大价钱★★★★★

  广州大多数酒店茶楼出售的那种一二角钱一个珍珠似的小豆沙包,在日本一些城市却身价百倍。一盒包装精美的“名牌”豆沙包(每盒6 个、8 个、10 个不等),售价高达1万多日元,成为赠送亲友的“大礼”。说它是大礼,倒不是只凭其售价而论,而主要是它能登大雅之堂,不管你的亲朋是平民百姓,还是政府大臣,你尽管送去保证拿得出手,决不会招来“寒酸”之嫌。豆沙包这种被乡下人视为不值钱的“土玩艺”十足的自然食品,比起巧克力之类的现代工业食品来,更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吧。其实,说实,说奇也不奇,这也是一种“心理返祖”现象。

  商人要是明白,人类的返祖现象不仅仅表现在身上长毛、屁股上长尾巴,而且还表现在心怀古幽,念及旧物(也就是说人们心理上也有反祖现象)。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消费者这种“喜旧厌新”的“心理返祖”现象,开发推销传统小商品,以求小利换大利。

  当然,“旧”产品和“土”产品在适时重新推出时,其包装也要更新换“洋”,绝不能落后于新潮。如日本目前风行的这种礼品豆沙包,其包装就十分讲究,盒内有筷子和一小瓶酱油。小酱油瓶造型精美,横放即可当筷子架,不亚于一件实用的工艺品,着实惹人喜爱。它似乎还能把顾客享受后的“余味”装进去,让顾客保存回味,进而它又变成了一种广告。这个小瓷瓶搭配得多么巧妙!

  
★★★★★驶着汽车奔向富裕★★★★★

  广东惠东县新洲镇,有个偏僻的小山村。名叫新村,村里有30 户,180多人。过去,该村是有名的“贫困村”,因为这里土地贫瘠,一年辛苦只收获半年粮,一个劳动日值只有一两毛钱。

  1982年,农村体制改革的春风吹醒了新村人,他们实行“工农并举”,一面改良土壤、科学种田取粮,一面组织人外出务工找钱。

  起初,他们组织一部分劳力到珠海、深圳肩挑、拉车做搬运工。有了积累后,他们发挥山区道路四通八达的优势,选定了一条“驾着汽车奔向富裕”的路子,便买旧汽车运建筑材料,积累了更多的钱,又卖掉旧车买回新汽车搞运输。十几年来,新村人沿着这条路越走越宽广,全村1994 年户均收入超过8 万元。比1979年增加180多倍,人均收入12800元,比1979 年的76元增加168 倍。

  现在,该会拥有“解放牌”、“大东风”货车27 辆,“红桥牌”等牌子客车5 辆,平均每户有一辆汽车、有两人会驾驶汽车,成了远近有名的“汽车村”。

  
★★★★★城乡结合★★★★★

  广东从化街口团星村第七经济队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优势,积极投身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业,1993 年该队总收入 263 万元,人均年纯收入2532 元。团星村七队有135 人,劳动力52 个,耕地不足100 亩。随着经济发展、城区日逐渐扩大,如何洗脚上田发展经济,初时农民不知所措,1982年起,该村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业。村民从县内的农副产品着眼,瞄准街口、广州、黄埔等市场,组织货品贩运经营,一年下来颇有成效。而妇女亦打破框框,担箩挑箕在街口各市场摆卖蔬果农产品。

  团星七队的村民们练就经营本领,他们勤跑市场、捕获信息、内外结合搞活流通。他们从县到市又发展到佛山、东莞、江门等地,在掌握两地的供销行情后,或与对方订立供销合同,或自己直接运送货品到异地市场销售。1994年6 月份,他们不顾雨季山区路滑泥泞,深入到吕田镇三村,组织了30万斤三华李到街口、广州销售,有效地支持三村这个新兴建的三华李专业村。现在,吕田三村三华李种植又从原来的360 亩发展到480 亩。团星村七队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使社员走上富裕道路,该队1993 年从事农产品购销流通服务业收入达197。25 万元,占总收入的75%,1994 年1 至7月份达136。7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6%。现在的团星七队,瓦房泥砖屋已拆建成小洋楼,村道变成水泥路。团星七队成为名符其实的从事农产品流通服务专业村。

  
★★★★★“花神”经营秘诀为准狠快★★★★★

  在广东,种花人何止千万,而黄家乐却能脱颖而出,他所种的花往往能在市场上畅销卖大钱,同行都称他为“花神”。黄家乐把成功之道概括成三个字:准、狠、快。

  首先要行情看准。一棵庭前遮荫的树,多少人熟视无睹,而黄家乐的心弦却为之颤动:它耐荫、耐旱、叶硕大而有金属光泽、体态昂昂然如丈夫。这些正迎合了室内、荫生、观叶的审美趋向。于是,他当即以160 元买下这棵树的全部嫩茎。现在,这种红芽橡胶榕在市场上仍属稀有品种,而他已经繁育出两千多棵树苗,当长到半米多高时,一株值30多元呢。其次发展要狠。看准某一品种后,要集中力量务必大规模上市。1981年,他看准日本的杜鹃时,便不惜成本,大量繁殖,光花盆一项,已花费人民币3000多元。这种花树型潇洒,花朵艳丽,粗生耐旱,花期特长,室内外载培皆宜,很快风靡省内外,黄家乐经营花木的主要收入,就是从这个品种上获得的。

  其三打入市场要快。黄家乐不像大多数花农一样,市场“热”起什么品种才种什么品种。他总是走在市场需求的前面。他时刻注意市场动态,考究人们审美需要的变化,同时,注意从港澳、海外及同行专家中,吸取新品种。他还另辟溪径,试验成功用长着一片叶的短茎繁育一株的新方法,一下子提高效率5 倍。信息和技术革新是黄家乐实现“快”字的法宝。

  
★★★★★水果不烂赚钱上万★★★★★

  历来以山多、草多而被称为草县的惠来县,现在已变成了四季佳果飘香的水果县。

  在广东惠来境内,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现在果园连片,荔枝、龙眼、香蕉、柑桔、芒果、菠萝、青梅等岭南佳果一年四季不断。据统计,目前全县水果种值总面积已达28万亩,今年仅荔枝总产量就超过1 万吨,产值超过1 亿元。近年来每年种植芥菜、大蒜、大葱、萝卜等瓜菜面积均超过10 万亩,仅今年春收瓜菜产值就达1。2 亿元。

  惠来县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开发农业,种果种菜。并引导农民采用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和土地入股等办法,兴办股份制果菜生产基地。荔枝是惠来县传统的水果,由于拓展多元化经营管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连片种植,目前新种荔枝面积超过10万亩。为了开展水果的综合利用,目前惠来县兴办了国营、集体和个体的水果加工企业160家,年加工水果3200 多吨。全县还办起蔬菜腌制加工厂(场)100 多家,产品畅销国内外。

  
★★★★★开山种茶脱贫致富★★★★★

  饶平县樟溪镇乌秋坪村充分利用山地多、资源丰富的有利优势,大大发展岭头单丛茶种植生产,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仅1993年,全村人平均收入达到3000 元。

  乌秋坪地处樟溪西部的偏僻山沟里,现有人口129 人。早在解放前就因为太穷而被国民党地方官吏划为“废乡”,免交公粮、地方税等。解放后,这个地方虽然山移水改,但落后面貌始终没有根本改变。改革开放初期,年人均收入只有300 元左右,生活靠政府救济。1985年起,该村通过调整生产布局,根据当地山高、雾多、气候适宜,又与岭头单丛茶发源地岭头只有一山之隔的有利条件,开山种茶,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现在,全村共有茶园近11 公顷,人均拥有0。03 公顷。仅1993 年,全村茶叶总产量达300 担,总收入达40 万元,终于成为闻名全镇的富裕村。目前,这个村有8 成以上人家购置了电视机、洗衣机。有一半农户盖上新房,32户人家都用上了石油气炉具。

  
★★★★★闯出一条致富路★★★★★

  广东陆河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发展甲鱼生产,促进人工养殖甲鱼上规模,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甲鱼,又叫中华鳖、团鱼、水鱼,是目前最受人们欢迎的美味食品之一,也是名贵的医药原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养殖甲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