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汉字文化中的养生之术:从字到人( >

第22章

汉字文化中的养生之术:从字到人(-第22章

小说: 汉字文化中的养生之术:从字到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十岁,人的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mào)。耄年的人和七岁的儿童一样,即使有过错,也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

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

◆生命的社会周期

生命的社会周期是我自己总结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依据六十甲子而论人生,即人的社会周期由5个12年组成。

第一个12年(0~12)为人的游戏周期,而游戏是无须承担责任的。

第二个12年(13~24岁)为人的模拟周期,开始模拟未来成人的生活,是被教育和逆反并形成明晰自我的时期,这一时期,美丽而痛苦。

第三个12年(25~36岁)为人的实验周期,人开始走向社会并开始实验先前学到和感悟的一切,开始锻造自己,并学习向规则社会妥协。

第四个12年(37~48岁)为人的应用周期,人开始进入不惑之年,也就是理智之年,所谓“应用周期”就是这一时期,“应用”大于“学习”,人开始为自我做主。

最后一个12年(49~60岁)为人的智慧增长周期,智慧与知识有所不同,知识可以复制,而智慧不可复制,智慧代表着一种境界和一种不可企及的高度和速度,就如同诸葛亮的“空城计”那么出人意表……

古人强调“守时守位”,强调人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人在小时候要好好学习,中年就要好好去做事、建功立业,老了后就要把一生的经验传承给后人——这样才是充实饱满、造福社会、惠泽子孙的精彩人生。
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是把它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着严格的区别。

表明出生血缘的“姓”

“姓”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姓”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了同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它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许多古姓都有“女”字旁,如姜、姚、姬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例如黄帝姓姬,又号轩辕氏。他的母亲靠姬水(姬水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汇入洛河)而住,怀孕时看见一道彩虹从北斗七星穿过又绕回自己腹中。北斗七星又叫轩辕车,所以她给孩子起名为轩辕氏,又随居住地姬水而姓姬。

尝百草的神农氏姓姜,因为他的母亲住在姜水(今宝鸡市渭水之南的清姜河)。这也是以居住地为姓。

我们再来了解下大圣人孔子的姓,它也和女性祖先有关。

孔子的“孔”,左边是个“子”,右边为“乙”。“乙”字其实就是小“燕”子的样子,意思是迅速飞翔中的燕子。谈到燕子,就要谈到孔子的女性祖先简狄的故事。



































传说中,简狄和她的妹妹被父亲囚禁在九层高台之上。一天,飞来一只燕子,姐妹俩淘气地用筐把小燕子盖住,当把筐打开时,燕子一下子飞走了,里面只有一颗红蛋。简狄手快将蛋吞入腹中,不久就怀了孕。蛋为燕卵,所以孩子生出来就姓“子”,简狄将孩子取名为契。这个叫子契的孩子就是殷商的祖先,后来历代殷王都以“子”为姓。

孔子的母系是殷人后裔,能追溯到的高祖是商纣王的哥哥微仲。微仲封于宋国,子孙也在宋国繁衍生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才以孔为姓,“孔”字左边为“子”,右边为“乙”,合在一起就是燕子的子孙的意思。孔父嘉的妻子非常美貌,太宰(古代官名)华督为谋夺其妻,将孔父嘉杀死,孔父嘉的后代只好逃到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成了鲁国人。

表示个体特异性的“氏”

《说文解字》对“氏”字的解释是:“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

这是“氏”字的本义,是一个巴蜀方言词,意思是将要崩落的大山的一部分。这个字借用来作为从大宗分裂出去的小宗——宗族的名称,再形象不过了。

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

有的部落以带女字旁的字为“氏”,如:娰、姬、姜、妫、嬴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有的部落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的名称为“氏”,如马、牛、羊、柳、梅、李、麦、桑、麻、粟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氏”也是古代贵族的标志,表示功勋和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渐衰,大量贵族失去封国和官职,“氏”开始演变成他们家族的标志,所以战国前只有贵族才有“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氏”的。
“氏”的来源很多。有的来自于受封的邑名,如晋武公封他的叔叔姬万于韩,姬万的曾孙厥就以封邑名为氏,韩厥就是姬姓韩氏;有的来自于所居的地名,如齐桓公有子孙居住在都城临淄外的东门一带,称东郭大夫,后代以东郭为氏;还有的来自于官名和祖先的谥号等。

战国前的老百姓以什么为“氏”呢?——职业。如弈秋(棋手)、庖丁(厨师)、匠石(石匠)、医和(医生)、优孟(喜剧演员),这些职业名后来都演变为姓。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常常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同氏不同姓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姓氏合一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的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

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已确立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

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为避祸而改姓;②为避帝王的名讳而改姓,如东汉时庄氏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改称严氏;③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如拓跋本为鲜卑族的部落名称,后演变为姓氏;④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大约到宋代时期,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

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在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在3000个以上,远非我们常说的百家姓。

姓氏是优生学的关键

宋代史学家郑谯在《通志·氏族略》中说道:“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女称姓。”

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左传》记载:“礼不娶同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因而对女子称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宗族,起到避免近亲结婚的重要作用。

先秦女子的称呼中,姓常常是在最后的,这跟我们今天把姓放在最前边的习惯正好相反。她们一般没有名字,称呼她们得在姓前加上排行。伯代表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四。伯也叫孟,孟也是老大的意思。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其实就是姜姓家族的大女儿,因为“孟”是指排行老大,“姜”才是姓。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妲是名字,己是姓。民间通俗文学将妲己称为“苏妲己”,是因为妲己出于有苏氏。

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氏”彰显着这个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因为战国前只有贵者才有资格称“氏”。《通志·氏族略》中提到:“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古人出于对优生学的考虑,提出“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这个说法是非常科学的。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从医学调查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

中国同姓之人相遇,常常喜欢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寻根问祖意识,在宗族观念素来极强的中国,同一个姓氏可能包涵家族与血缘关系。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情感,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是后来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继承者对未来的探索。
何为“名”?

姓氏是公共的称呼,而名则是每个人的代号。

“名”字的小篆

“名”字的小篆为“名”,上面是夕阳的“夕”,下面是一个“口”。

《说文解字》里对“名”字的解释为:“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句话的意思为:黄昏后,天暗了,对面不能相识,各以代号称呼。比如说,天黑了,见对面有个人,就会问:“谁啊?”对方回答:“是我。”发问者不明白“我”是谁,只能再问:“你是谁啊?”对方说:“我是张三。”这才清楚到底是谁。

“名”的产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后,于是开始逐渐通行,使得人人皆有“名”,并对命“名”开始讲究起来。

出生百日后取名

《礼记》中记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男角女羁,妻以子见父,父执子之右手,咳(咳通孩)而名之。”意思是,孩子生下来百天后,要给他选个日子剪发。“男角”,就是在剪发时,将头两侧的头发留下,束成两个犄角;“女羁”,是将剪后所余之发,与头顶的十字形发缝相重合,在头顶扎一个犄角。此时母亲抱着孩子来见父亲,父亲握着孩子的手,给孩子起名。

为什么一定选择在百日之时而不是在一出生时就取名呢?这是因为古代生存条件恶劣,养育孩子艰难,小孩子生下百天才代表他真正存活下来了。































孩子的名取定后,母亲会把孩子抱回内室,将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所以古代取名的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

百日取名的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天”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至今仍很流行。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起名与婚配

《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古代的官媒人掌管全国男女的婚姻登记。百姓出生百天后有了名字,官媒人就负责登记他们的出生年月日和名字,为的是在其到了婚龄后能安排婚配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