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爱迪生传 >

第7章

爱迪生传-第7章

小说: 爱迪生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古语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天晚上,终于发生
了问题。汤姆·爱迪生的信号发出没多久,模斯(Hiram Morse )因有急事,
发出呼叫。可是毫无反应,竟似石沉大海,叫了几次也没有用。爱迪生没有
惊醒。模斯觉得奇怪,心想:也许有什么事情发生。莫不是斯特拉福特分局
碰上强人打劫,夜班报务员英勇抵抗,横遭不测。。于是,模斯跑出事务所,
到了斯特拉福特枢纽站,发现汤姆·爱迪生正在睡觉。就这样,他从斯特拉
福特枢纽站给赶了出来。模斯虽然革了汤姆·爱迪生的职,但很欣赏他的才
能,又替他在萨尼亚站找了个电信的工作。

汤姆·爱迪生到萨尼亚站就职没多久,便碰到一件大事。一天晚上,
从本局拍来快报,命令行驶中的货物列车,马上停驶。汤姆回电之后,马上
跑出去找信号手,可是还没有找到信号手,货车就已急驶而过。他马上回到
电信室拍电给本局:“货车已经通过。”“那会造成相撞事故的。”爱迪生为此
十分害怕。他拼命去追货车。爱迪生心里很急,加上外面很暗,一不小心,
掉到深沟里昏迷不醒。还算运气,这两列列车互相发现对方的前灯而紧急煞
车,避免了撞车的大祸。事件发生之后,爱迪生被叫到加拿大多伦多市的铁
路局去面质。爱迪生详细地向总经理说明了那天的情形,在谈话中,恰巧来
了两个英国人。当总经理和两个英国人谈话时,爱迪生便悄悄地逃离总经理
办公室,跑到铁路上,上了开往萨尼亚的货车。

然后,他乘一艘小船离开加拿大边境的萨尼亚,逃回他的家休伦港。
当时,电报事业刚刚问世,会操作机器的人并不多,所以报务员的待遇很高,
也很受电信公司的欢迎。由于美国的电信事业是民营的,竞争激烈,那时报
务员的流动性也很大,常常随意被调换工作,而很多公司都争相以高薪聘请,
所以报务员们大都往待遇高的地方去。

当时,人们都把那些电信人员称为“电信骑士”。所谓“骑士”,除了
有骑马的意思外,另有称谓武士的用意。这本跟报务员没有一点关系。但是,
由于报务员的待遇高,有些人就自以为了不起,目空一切,和武士没有什么
区别,所以“电信骑士”成了一种讽刺语。

爱迪生并没有因为薪水高而目空一切,所以这种称谓是不适合他的。
不过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有志者,不管有多大的艰难困苦,他也往待遇高的
地方跑。因此他决定就以斯特拉福特为起点,往中西部去求发展。

爱迪生从1864 年到1868 年的这4 年,也就是他17 岁到20 岁的这段
期间,在美国境内过着动荡的电报员的生活,从这里换到那里,生活没有保
障。这4 年中,汤姆·爱迪生换了10 个工作地点。其中5 个地点被免职,5
个地点是自己辞职不干。

为什么这样?原因是无论在哪个地方,他都热衷化学和电的实验,这
已经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他一天不实验新发明的科学方法,就
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只要有钱,就买书,只要有空,就看书。所以雇主们都
不高兴。

1864 年初,汤姆·爱迪生在距底特律西南60 英里的艾德里安找到了工
作。他被肖尔湖——密歇根南方铁路雇用。他每月可以挣得75 美元的薪水。
后来他被派到离镇1 英里处的伦纳威岔道去。他到达那里后,就向一个报务
员租得一间屋子,布置了一个小工厂。不久他又被派在夜间值班,工作时一
有机会他就读书。由于他不服从命令而再次失业。一次,他被铁路总监告知
断开线路,发送电文。可是他不理睬,仍照章行事。于是,他就被解职了。


此后,他在印第安纳的韦恩堡当白班电信技师。但是3个月后,他又
失业了,据说因为经理要把他的职位让给自己的友人。

汤姆不能够像那种职业需要的那样井井有条地工作。他也拒绝别人要
他做的事情。当他认为他收发的电报比其他的电报重要时,他就占线收发他
自己的电报。爱迪生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新知识,做各种实验,当他对一本书
或发明感兴趣时,他可以让待发送的电报等若干小时。他喜欢捉弄别人来取
乐,不时地捅些漏子,结果当然很不美妙。

南北之战使许多最出色的报务员脱离了他们的工作,战争把大批报务
员吸引到了军队里。大约有1500 个电信技师被征入伍,所以找工作容易。
他不喜欢上白班,因为白天工作不利于他的实验。10 月初,他迁到印第安
纳波利斯。

他一到印城后,便进入了西方联合公司。他后来的步步升迁,就是与
这家公司密不可分的。有一个叫斯坦登(WilliamStanton )的报务员曾亲眼
见他走进公司办公室里。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汤姆的头发是反卷着的,颈
间围了一个纸领,领带也没有,看来像个“乡下人”。公司里的人问他道:“你
能收发得很快吗?”他回答很是含糊。可是当他开始发报时,他的“发报速
度之快如同闪电。甚至连那些收电专家们都感到招架不住,他们常常不得不
打断爱迪生的电文,叫他重复一遍。”于是他就获得了一个位置。西方联合
公司的职员名册上记载托马斯·A·爱迪生做夜班报务员,工作时期自1864
年12 月至1865 年1 月止,月薪75 美元。

后来他被调到另一处工作。那边工作更加忙碌,他常接受下大批电文。
由于他在电报方面的造诣,不但操作熟练,业务水平很高,而且通晓科学原
理,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时收发新闻稿的工作报酬最高,汤姆和其他发
报员一样都希望自己能担任这工作。那时电报局中大都改用纸条记录机,在
连续的纸条上刻记点划。他觉得如果想办法在此机后面再加接一台记录机,
便可控制住记录速度。

他和同事对于这种新机虽然都毫无经验,可是他们能从第二机上抄得
清晰正确的新闻电报。他们有时将一二份抄本高高的悬出,向人展览。当公
司经理看到这整齐美观的电文时,只是摇摇头走了开去。他不了解这两个生
手怎么能抄出这样优美的报文来。

在平时,对方新闻电的发报者总应允他们早些开始接收,而他自己却
上戏院去了。可是,一天夜里,关于林肯总统选举的票数报道源源不断地发
来,汤姆和他的同事竟落后了一小时半。人们开始抱怨。公司命令第二天早
晨进行检查,发现了那二重记录机,爱迪生只得遵令拆下,把它抛在一边。
他每到一个新镇,就花极少的钱找到一间住处,并拿出房间的一部分充作实
验室。他得到工资的时候,往往把全部的工资用在购买实验材料和装置上。
然后他不得不找朋友借钱吃饭。

汤姆对衣着仍然漫不经心。他的外套太大不合身;衣服不干净、不合
季节。他的头发仍然长得竖起来,看上去是一副乡下人的样子。

由于耳聋,他有时显得似乎不太友好。工作的地方不干净,睡觉的房
间是黑暗的,往往在他的床上能找到小虫。这时建造的电报装置不好。因此,
电报线上产生很大噪音,使发报难以准确。汤姆常常不得不编造他通过电报
所收到的新闻的某些部分。

由于他努力地工作,使得他成为一名快速发报员。他的工作态度非常


主动,“据传说,在接受林肯总统被刺的头条消息时,他由于全神贯注得像
机器一样抄收着电文,以至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抄收的乃是一条多么重大
的新闻。”

19 岁时,他再次调换岗位,到辛辛那提一个很小的、气味也不好闻的
实验室工作。他最初逗留在这里时,在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工作,月薪60 美
元;在离去前已成为一个头等报务员,月薪增加到120 美元。

他开始工作后不久,公司当局答应他利用公司的地下室。他余暇时便
在那里研究如何在同时发送两个电报的方法。他的行为很古怪,可是他坚决
的实践精神却赢得了一辈老人的敬爱。其中有一个名叫季利兰(Ezra tGilliland )的曾说他是“我生平所遇见的青年中最奇特的一个”。

汤姆在辛辛那提初识了第一个收发电报的好朋友米尔顿·F·亚当斯。
辛辛那提是汤姆曾经工作过的最大的城市。亚当斯是一个无忧无虑、可善可
亲的年青人。他见汤姆的性格孤独,时常替他担忧。他们高兴时,便一同上
戏院看戏,或是偶然的在罗文花园消磨一个晚上,倾听那德国乐队的演奏。
他们还对书籍、绘画发生兴趣。据他的一位同事回忆,他在这里仍然是把大
部分精力用于摆弄电池和电路,经常设计一些可使报务工作变得轻松点的器
械。

不久,爱迪生又流浪到辛辛那提以南的纳什维尔,那时亚当斯却往北
了,后来汤姆就在田纳西城工作。他仍继续试验着同时发送两个电报的方法。

“他衣袋里总带有一本旧的记事册,记录一些杂记图样。有一次他正在
接收孟斐斯的来电,突然发电叫对方暂停,抽出记事本记了一些东西,而后
通知对方再行继续。有时他要在簿子上乱涂一下,让电文堆积在一边。巡夜
的管理终于把他撤职了。”

后来他又到了孟斐斯。月薪升到了1.25 美元。“他将所有的收入尽行
购买书籍仪器,从不置备衣着,冬天也不穿大衣,因此时常受寒。”

在孟斐斯,他帮助总报务长修复了断线,接通了纽约与新奥尔良之间
的联系。还有一段时间,他摆弄出一种临时发明的自动转发机的装置。这一
装置,可以把一个电报接收机收下的电文输入到一条不同线路的发射机。《孟
斐斯广告商报》发现了这一试验以后,为他作了新闻报道。

他买了不少书籍,其中有一本塔克(George Tucker )著的《杰斐逊传》,
在这书的扉页上写着:“田州孟城电报员托马斯·A·爱迪生于1866 年3 月11
日购置。”另外还有一本西班牙文字典。那时他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也要她
定购大批书籍:“。。我回家时,或许已经能讲西班牙语了,读写方面也可
以和西班牙人较量一下。我也能读法文,可是还不能口说。我现在要想买几
本廉价书籍,希望你写一封信叫报童到书店去买几本寄来。你最好能和沃克
接洽好,以后可以每月按时取书。。。”

他的工作是负责接收新闻夜电,白天便忙于在屋中试验。桌上安置着
电报机,墙上攀满了电线网。

上司科尔曼(Coleman )断定,一线上发两个电报是绝对不可能的。他
说:“任何笨货都得明了一线上是不能同时收发两个电报的。”为此,他又被
老板辞退了。

他在孟斐斯的突然失业,使他又身无分文。他的钱一部分借给了同事,
余下全用来购买了书籍仪器。他离开孟斐斯,到了路易斯维尔。

爱迪生到达路易斯维尔时,正下着暴风雪,而他穿的是一件单薄的白


色外套,戴着一顶白色的夏天戴的帽子。他后来回忆说,他永远也不会忘记
人们是如何奇怪地瞧着他这个衣着单薄的人。

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作新闻电报务员的技术,他与报馆编辑接洽,要求
酬劳用报纸交换。

他每次总挟了一大束报纸回家,每天把这些报纸详细地阅读,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