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

第11章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第11章

小说: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素朴”是什么意思?“少欲不要求更多”又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在放下之中,必须有一种深刻的内心朴素,这种内心的朴素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此心已经不再争取、谋求,不再想要求取更多。在这种素朴的放下之中便产生了富有创意的美。

     但是如果你没有爱,你就无法简单,无法朴素。你可能高谈阔论简单及朴素,但是没有了爱,那便只是一种冲动,根本谈不到放下。只有那些有爱的人,他把自己完全忘了,才能获得富有创意的美。

     美显然包括了美的形式,但如果缺少内心的美,只剩下感官对美的形式的欣赏,心将导致堕落及崩解。当你对人类和世上万物都有真爱时,才有内心的美。在这份爱中,才会产生极大的关怀、机警和耐心。

     作为歌唱家或诗人,你也许拥有完美的技巧,你也许知道如何去画画或哦把文句串联在一起,但是你的内心如果没有创意的美,你的才能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很不幸,我们大部分人都愈来愈像技工:我们通过考试,谋得不同的技术去求取生计。但是如果在求取技术或发展能力时,不去注意内心的状况,我们必将为世界带来丑陋及混乱。

     如果我们唤醒了内心里这种富有创意的美,它会形之于外,带来秩序。但是这比获得技术要困难多了,因为这意味着完全放下自我,没有恐惧、限制、抗拒和防卫;我们必须具有内心的素朴,一种极为简单的心境,才能放下自我。

    外表上我们可能很简单,我们可能只有几件衣服,一日一餐就满足了,然而这并不代表素朴。如果你的心能容纳无限的经验 ,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这才是素朴。只有在你的心不想在岁月中得到或变成什么时,你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说的话对你来说可能难于理解,不过这真的十分重要。你知道,技工并不是创造者,而世上却有愈来愈多的技工——那些知道做什么及如何去做的人——可是他们不是创造者。

      在美国有种计算机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把一个必须每日演练10小时、做上10年才能解答的数学问题完成。这些伟大的机器被发明了出来,但是机器永远不能成为创造者,而人类却愈来愈像机器。即使他们反叛,他们的反叛仍然局限在机器的范围里,所以这根本就不算是反叛。

    因此,发现什么是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事。只有在你能放下时,才可能有创造力。这意味着你不再有被强迫的感觉,不再有不能成为什么的恐惧、不能获得什么的恐惧以及不能达到目的的恐惧。

    然后就会产生卓然的素朴与单纯的精神,它们能带来爱,这整体就是美,就是富有创造力的境界。

    问:死亡后,灵魂是否依然存在?

     克: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要如何才能弄清楚这件事?阅读佛陀、基督所说的话?听从你自己的心灵导师或圣人的话?他们可能完全是错的。你是否准备接受我说的这番话?如果你是,这表示你已经具备了探索的心。

     首先你必须弄清楚,到底有没有灵魂存在。什么是灵魂?你知道它是什么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听别人告诉你有灵魂存在?你的父母、传教士、一本特定的书、你的文化环境等,他们告诉你这样,然后你就接受了。

      灵魂这个字眼暗示着超越形态存在的东西!不是吗?你有一副身体,还有个性、性格、德行,你说还有一个灵魂超越这一切之外。如果这个境界是存在的,它一定是精神性的,有永恒的特质。你问这个精神的东西是否死后还存在,这是你问题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的问题是:什么是死亡?你知道什么是死亡吗?你想知道死亡之后,还没有没有生命存在,但是你知道吗?这个问题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在活的时候认识死亡。

      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受教育并不只是精通数学、历史或地理,我们也应该了解死亡这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是在你身体死了以后才了解,而是在你仍然活着,在你欢笑、在爬树、划船或游泳的时候,你就能了解。  
    
    死亡代表不可知的事,重要的是,你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那些不可知的事物。

     问:我们生病时,父母为什么不停地担忧?

     克:大部分的父母,至少有一些是真心关怀他们的孩子,但是如果他们不停地、不断地担忧,就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关心超过了对孩子的关心。他们不希望你死,他们说:“如果我的儿子或女儿死了,我们怎么办?”

      如果父母真的爱他们的孩子,你知道会怎么样?如果你的父母真的爱你,他们会希望你活在没有恐惧的世界里,希望你是健健康康快乐的人,他们会在乎这个世界有没有战争与贫穷,社会不会把你或你周遭的人毁了,不论是乡下人、城里人或是动物,他们都能平等地关怀。

     因为父母并不真正爱他们的孩子,因此世界上才有战争,才会贫富不均。他们把自己投资在孩子身上,希望透过孩子得到自我的延续。如果你病得很严重,他们就开始担忧,他们其实关心的是自己的忧伤。不过他们是不会承认的。

     你知道财产、土地、名声、金钱及家庭都是一个人自我延续的工具,这竟然也被称为不朽。如果有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父母都十分惧怕。他们被巨大的忧伤驱策,因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自己。

     如果父母真的关心他们的孩子,社会在隔夜之间就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会有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

     问:庙宇是否应该对外开放让人去膜拜?

     克:什么是庙宇?它是一个内有神像受人膜拜的地方,这些象征是由人的心念构想出来的,然后用手以石头雕刻出来的。那块石头、那个形象并不是神,不是吗?它只是一个象征,象征就如同你走在太阳下的影子。影子不是你,这些形象及庙里的象征不是神,也不是真理。所以是谁走入庙宇或不走入庙宇,又有什么关系?何必要大惊小怪?

     真理可能潜藏在一片枯叶下,可能在路边的石头中,在反映着黄昏美景的河面,在云彩中,在一个肩负重物的女人的微笑里。全世界都存在 着真理,真理不一定在庙宇中,大部分时候它都不在庙宇中,因为庙宇是根据人类的恐惧而建造的,它奠基在求取安全的欲望上或是宗派及阶级的分别上。

     这个世界是我们大家的,我们是生活在一起的人类,如果一个人寻求的是真正的神,他会避开庙宇,因为庙宇使人类分裂。一个真正寻找神的人不会和这些事情产生瓜葛。所以你问是否可以到庙里膜拜,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它没有真实的意义。

     问:戒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克:很不幸,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是吗?你生活中一大部分都在戒律中,譬如做这件事,别做那件事。你总是听别人告诉你什么时候起床、吃什么、不吃什么,什么是你必须知道及不能知道的事。别人告诉你必须读书,所以你的生活是被戒律所捆绑的,对不对?你是一个“做”与“不做”的囚犯,因此戒律就是牢笼的铁栏杆。

   一个被戒律捆绑的心是什么模样的呢?显然,如果你害怕一些事情,抗拒一些事,才需要戒律来控制和统一自己,你这么做不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或是受制于社会(社会显然就是你的父母、老师、传统、圣书),横竖你都是被戒律捆绑的。

     但是如果你开始探索、寻找,如果你无恐惧地学习及了解,那么还需要戒律吗?那份不平凡的了解会带来真正的秩序,而不是出自于外力或强迫。

     请务必思考这件事:因为如果你的戒律是源自于恐惧的,是被社会的强势所压迫的,是被父母及老师的话语所主宰的,你的心中就没有自由、没有音乐,你所有创新的才能就会丧失。文明愈古老,传统压制你的力量就愈重,它老是告诉你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你自己的力量就被压了下去,在心理上就像被压路机碾平了一般。这就是发生在印度的现象,传统的力量是这么大,所有创造的才能都被破坏了,你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你只是社会机器的一部分,而你却心满意足了,你明白吗?

     你不反抗、不抗争、不抽离。你的父母不要你反抗,你的老师不要你抽离,因此你的教育目标就是使你顺服于既有的制度。于是你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恐惧啮噬着你的心,只要有恐惧,就没有喜乐,没有创造力。

     问:刚才你谈到庙宇,你提到神的象征只是一个影子。如果没有真人投影在地上,我们不可能见到他的影子。

     克:你对影子是否满意?如果你饿了,你是否看见食物就能满足?那么你为什么对庙宇中的影子感到满意?如果你深切地希望能了解真相,你就会把影子放掉。

     但是你知道吗?你已经被影子催眠、被象征催眠、被石雕的形象催眠了。你看这个世界,人们因为在不同的寺庙、教堂中膜拜不同的影子,因而各持己见,彼此对立。影子可以无数,实相却只有一个,它是不能被分割的。实相是要直接契入的,连方法都要放下,不管是基督教还是印度教,只要落入宗教形式,就不能契入实相。

     问:考试对那些前途有保障的富家子弟也许不是必要的,但是对必须具备谋生能力的穷苦学生而言,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他们的需求是次要的吗?我们能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面对社会?

     克:你们为什么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社会的一切?你们这些不属于穷人阶级,生活小康的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革新?为什么不革新整个社会制度?你有能力做这件事,为何不运用你的智慧去发现什么是真理,然后创造一个新社会?

     穷人不会去革新,因为他们没有精力或时间去思考,他们已经完全被生活占据了,他们需要食物及工作。但是你们这些有闲暇时间的人,为什么不利用空闲时间、运用智慧去革新,你们为什么不革新?你们为什么不弄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社会、真正的社会,并且建立一个新的文明?穷人显然不会去做这件事,所以必须由你先开始。

     问:富人是否可能为了穷人而放弃他们拥有的许多东西?

     克:我们并不是在讨论富人应该为穷人放弃什么,不论他们放弃什么,都不可能满足穷人的,这根本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是你们这些生活小康、有机会去发现智慧的人,你们是否能革新并创造一个新社会?新社会必须靠你来形成,不靠任何其他的人。你知道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份革新的精神,这股去突破、探索的冲动。这份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第十一章  服从和反叛

     你可曾闭目静坐,观察过你自己的思绪?你可曾观照过你的心智的运作,或者你的心智是否观察过它自己的活动?观察自己的意念、感觉,观察自己如何看树木、花朵、鸟儿、人们,观察自己如何回答一个建议,如何对一个新的想法反应。你可曾做过这件事?如果你没有,你真是错失了好多东西。

     了解心智如何运作,就是教育的基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