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做自己想做的人 >

第15章

做自己想做的人-第15章

小说: 做自己想做的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目标产生信念。清晰的目标产生坚定的信念。    
    信念就是“自信必胜”。目标越清晰,信念越坚定。否则,“苦海无边”也只好“回头是岸”。    
    34岁的美国妇女弗罗纶丝·查德威克是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位女性。完成这项壮举之后,她决定向另一距离更远的海峡卡塔林纳海峡挑战,即从加利福尼亚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游向加州海岸。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西海岸及附近的太平洋洋面,笼罩在浓雾中。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船都几乎看不到。她一个人坚定地游着。千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已经15个小时了,她仍然在游。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    
    终于,她感到又累又冷,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请求拉她上船。随船的教练及她的母亲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浓雾弥漫,什么也看不到!    
    最后,在她的再三请求下(从她出发算起15小时55分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后来她总结道,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    
    “说实在的,”她对记者说,“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就能坚持下来。”    
    迷茫的目标,动摇了她的信念。    
    两个月后,她成功地游过同一个海峡,仍然是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第一位女性,且比男子的纪录快了大约两小时。    
    这次,她有了非常清晰的目标。    
    商界巨子J·C·宾尼说:    
    “一个心中有目标的普通职员,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人;而一个心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一个普通职员。”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Ⅲ目标心态,生命期待

    五、目标心态,生命期待    
    目标,是积极心态的主要标志。心态积极,必定是因为有目标,而目标,又使心态更加积极。    
    “二战”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下来的人不到5%。据身临其境的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观察研究,幸存者几乎毫无例外,都是深知生命的积极意义的人。他们顽强地活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心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活着与爱着的人重逢”。    
    弗兰克的一个牢友在那个与死神相伴的环境里,曾绝望地对他说:    
    “我对人生没有什么期待了。”    
    “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么,”弗兰克说,“而是生命期待着你!什么是生命?它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追求,是对自己生命的贡献。”    
    他通过不断地鼓励和分析生命的意义、目的,终使那位牢友扭转了悲观的人生态度,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渴望。    
    没有脱离远大人生目标的积极心态,也没有消极心态产生的远大人生目标。    
    目标反映了心态,心态决定了目标。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目标受利益趋动。    
    此处所说的利益是广义的,并非仅仅指“功、名、利、禄”,还有健康、尊严等等。利益诱发欲望,欲望引起需要,需要确定目的。    
    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求、需要、事业、计划、志向、梦想、愿望、选择、打算、目的、企图、追求、任务、工作、责任、满足等等想法。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叫做“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都应该有目标。只不过目标的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时间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罢了。    
    短的、小的目标,我们常叫做打算、想法;中的目标,我们常叫任务、计划;远的、大的目标,就是事业了。    
    大到“为真理作证”,救黎民于水火;小到仅为了顿饭,为了再来一杯。都是目标。除非死了,活着本身就是一个目标。正像人们常说的“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梦想”,有梦想的地方当然就有目标。    
    抽象一点说,目标就是事物在时空中的某种方向性或趋势性。    
    通俗一点说,目标就是你欲望的具体化,你的欲求。    
    说白了,目标就是你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有一个误解,认为目标就是崇高的理想,只有大人物、科学家才配有“目标”。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有目标,每一件事都可以设定目标,也应该有目标。    
    美国有个叫约翰·歌德的人,20岁以前几乎一无是处,25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美国成功学院的一个关于精神、信念和目标的讲座。听完讲座后,他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从那时起,便按照学到的方法,为自己设定了123个目标。这些目标中,最大的是成为亿万富翁和登上月球,最小的包括交友、收入、住所甚至一些生活中的琐事。30年过去了,他的123个目标实现了105个,其中包括成为亿万富翁。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Ⅲ人伟大,是因为目标伟大(1)

    第二章Chapter2目标特性    
    一、人伟大,是因为目标伟大    
    同为有目标的人,有人成功了,有人未成功,有人大成功,有人小成功。这与目标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目标大,就是空间大时间长,也就是胸怀大志,有战略眼光;而小目标,一般只解决眼前问题。正所谓伟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有愿望。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    
    “高尚的目标能切实地保持,就是高尚的事业。”    
    大目标使人的生活就是干事业,小目标使人的生活仅是过日子。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很尖刻地区分了两种人,即“吃饭为了活着”和“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伟大的目标。    
    所谓伟大的目标,无非就是要做大事,考虑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更大的范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在更大的空间时间里产生更大的影响。    
    伟大的目标要求你解决大问题,为很多人服务,也就要求你要有大本领,要有异乎寻常的知识、技能、胸襟和魄力。“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在达成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还要顾全大局,超越个人得失,作出常人难以接受的重大牺牲。    
    当你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实现伟大目标,为众多人服务取得成效后,自然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崇敬——你便逐渐伟大起来。    
    我国传统文化,常用“志当存高远”,“风物长宜放眼量”,“鲲鹏之志”等词句,形容和鼓励人要有大志。历史的经验已经说明,目标远大定天下。三国就是一个好例子。    
    三国时天下纷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初有实力竞“标”的主要是这几个: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刘表。    
    曹操的“标的”是:    
    一统天下,坐领江山。他自称“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的“标的”是: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在三顾茅庐时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志向比曹操略差些,但也算得上盖世英雄。    
    孙权属“继承父兄遗产”而得国,但也不是泛泛之辈。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士民富庶,足与魏、蜀鼎立,偏安江东。    
    反观河北袁绍就差多了。袁本身出自四世三公,起点高,名声大,拥数十万之众,谋臣无数,战将如云,也曾有兴汉灭贼之志,但徒有虚名,属“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之辈,被称为“羊质虎皮”、“凤毛鸡胆”,为后世唾笑。    
    还有刘表,领荆襄之地,地沃利广,豪杰众多,但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甘为井底之蛙,本有进取中原的绝好机遇,但他却以“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而自足。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其中,以曹操的目标最远大,当然是曹操“中标”。    
    正如史官赞诗所言:    
    “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然而,这些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毛泽东眼里,都算不上最成功的,“昔秦皇汉武,略输文彩;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便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我们青年人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路真长。……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毛泽东看来,最成功者,应当是君师合一,德业俱全的人。中国的历史证明,帝王者,无论有多大本领,也只能建功立业于当代,死后难免江山易主;圣贤者,虽可以依靠精神主宰千秋万代,死后成为“万世师表”,但又极少成就功业。为此,既要建功立业于当代,又要传精神于万代千秋。    
    “建功立业要与万世师表结合起来!”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Ⅲ人伟大,是因为目标伟大(2)

    毛泽东有着超越无数历史风流人物的伟大理想。    
    当然,以上所举,都是“极端的”、“个别的”例子,但是,对常人而言,目标远大一些,对成功有益无害。    
    首先,目标远大,才能充分发掘你的潜能。    
    人不可能取得自己所不企求的成就。一个想当元帅的士兵,虽然不一定就能当元帅;但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则永远不可能当元帅。    
    高尔基说:    
    “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确定只走10公里路程,走到七八公里处便会因松懈而感到很累,因为目标快到了;但如果要求走20公里,那么,在七八公里处,正是斗志昂扬之时。    
    比如射箭,有经验的射手都知道,要想射中靶心决不能瞄准靶心,而要瞄准靶心以上的位置。这就是“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    
    伟大的歌德说:    
    “就最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的较低的目标,要更有价值。”    
    目标必须给心智留有较大的空间,我们才不会因自我设限而窒息,才可以追求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其次,远大的目标,产生远见。    
    有一位哲学家到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筑的工人说:    
    “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    
    “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抬了抬头说:    
    “我在砌一堵墙。”    
    第三个工人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