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 >

第13章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第13章

小说: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几番的挫折,真有人要自杀,也真有人彻底觉悟。”①何以要自杀呢?他
们把社会改造事业看得太容易,一遇挫折,便丧失信心,以至于悲观、失望、
颓唐,走向自杀之路。这是旧社会的罪恶:“大凡一个旧社会用他的无上威
权——宗教,制度,习惯,风俗。。造成了精神上身体上的牢狱,把一切都
锢闭住了。当时的人绝不觉着不自由的痛苦,倒也忘其所以,悠游自在。一
旦这个牢狱破坏了,牢狱的墙上开了一个洞,在里面的人可以看得见外面,
他心里就起一种羡慕的心,顿时觉得自己处的地位没有一处是适意的合理
的,可是他又不能出去,心是在外面,身体是在里面,那真一刻多不能容忍,
简直是手足无措了。没有办法,只有撞杀在牢狱里。”②瞿秋白对自杀者的
“急激的嫉俗思想”,“热烈的感情”表示了同情,他说:“愿意牺牲的人必
定有他的绝对不肯牺牲的东西。。他的积极的怀疑心,他们绝对不能牺牲他
们的人格——才能去牺牲。”③但是,自杀者毁灭自己肉体的行为是不可取
的,而应该把这种牺牲的决心和勇气变为随时解剖自己、扬弃自身弱点和缺
点的行动。这种解剖、扬弃是不易办到的,只有抱定为社会新生而牺牲一切
的人,才会做到。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自杀”。对此,瞿秋白写道:“你不
能不自杀,你应该自杀,你应该天天自杀,时时刻刻自杀”④。在文章中,
瞿秋白批评了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所谓“青年自杀,足以表现中国人心气薄
弱”和罗家伦所谓“有条件自杀”的错误主张。他指出,觉醒了的青年,应
该在奋斗中去锻炼,经受战斗的考验。激愤忧时,急于改革,这种愿望绝不
可无。奋斗是一桩苦事,但奋斗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林德扬的自杀“就是
他没有觉着困难中的乐趣。困难越多,乐趣也越多。我们预备着受痛苦,历
困难。痛苦就是快乐,快乐就在困难中。我们不预备受痛苦,历困难,痛苦
也就越多,困难也就越多。”⑤自信自强,乐观开朗,这是瞿秋白对于精神
境界的一种异于过去的自我新认识,并用来激励别人,应该说这是他的世界
观、人生观的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尽管这个进步还是初步的,有时是不稳定
的。瞿秋白指出,信念坚定而又充满着生气的先进青年,是不会感到“精疲
力尽”的。他说:“我们觉悟之后就去奋斗,先要深信社会的确可以改良,
一步一步的做去。如其没有显然的成效,只是药不对症,没有不治之病。我
们要抱着乐观去奋斗。我们往前一步,就是进步。不要存在着愤激之心、固
执的空想,要细心去观察社会的病源。我们于热烈的感情以外,还要有沉静
的研究,于痛苦困难之中,还要领会他的乐趣。自杀的动机,只是觉悟的第
一步,并非就是觉悟,以后的乐趣还多得很。林德扬又何必自杀呢?”⑥瞿
秋白向青年朋友们呼吁:“青年呵!。。不要叫社会杀你,不要叫你杀了社
会,不要叫社会自杀。。。你要在旧宗教,旧制度,旧思想的旧社会里杀出
一条血路,在这暮气沉沉的旧世界里放出万丈光焰”⑦。

①②《林德扬君为什么要自杀呢?》。《晨报》1919 年12 月3 日。

③《社会运动的牺牲者》。《新社会》第8 号,1920 年1 月11 日。
④《自杀》。《新社会》第5 号,1919 年12 月11 日。
⑤⑥《林德扬君为什么要自杀呢?》。《晨报》1919 年12 月3 日。
⑦《自杀》。《新社会》第5 号,1919 年12 月11 日。
在探索社会改造问题的过程中,瞿秋白十分关心妇女解放的问题。这
一时期,他先后写了《小小一个问题——妇女解放的问题》、《告妇女文》及


《答论驳“告妇女”书之节录》(译文,托尔斯泰作)、《托尔斯泰的妇女观》、
《无产阶级运动中之妇女》译文等,分别发表于《新社会》、《解放与改造》、
苏州《妇女评论》等刊物上。他指出:“许许多多精神上的桎梏——纲常,
礼教,家庭制度,社会组织,男女相对的观念——造成这样一个精神的牢狱
把他们监禁起来”,“这全是旧宗教,旧学说,旧社会造出来的罪恶”①。①
《小小一个问题——妇女解放的问题》。《新社会》第7 号,1920 年1 月1
日。

有一天,瞿秋白去看一位朋友。他在朋友的书案上翻阅吴梅村词,那
位朋友指着一首闺情词《浣溪沙》中的“惯猜闲事为聪明”句,说:“这一
首就只这一句好。”一个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富家女子,终日揣摸猜度闲
事,别人却把这看作是聪明,这是多么可悲!瞿秋白问道:“好可是好,你
看了不害怕么?不难受么?”问得那位朋友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不明白这
是可悲的事。瞿秋白告诉他说:“这首词,这样的诗词、文章、戏剧,就是
女子牢狱里的写照。文学家不为已经从牢狱中逃出来的妇女写照,却只是写
这些狱中女子的情形,为什么?”他愤慨地问道:“文学家既然有这样细腻
的文心,为什么不想一想,天下有许多‘惯猜闲事为聪明’的女子,就有许
多手足胼胝还吃不饱肚子的人。”他沉痛地说:“你瞧!这样一张手铐脚镣钉
着的女犯的相片!怎么不害怕,怎么不难受?可怜不可怜!”瞿秋白指出,
诗、词、小说、戏剧,具有支配社会心理的力量。文学家们赞扬什么,反对
什么,对于社会,对于读者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现在文学家应当大大注
意这一点”,“这是现在文学家的责任呵!”①买卖婚姻对青年男女是严重的
束缚和残酷的压迫。瞿秋白深刻地揭示了这种摧残人性的旧式婚姻,是由旧
制度、旧道德、旧习惯造成的。“家庭制度的根本,就是婚姻。中国旧式的
买卖婚姻,现在还是盛行,所改换的不过一点形式。社会习惯的压力,非常
之大,然而既谓之压力,必定是不自然的,于是一遇着罅隙,就要横决。这
时候就很容易发生许多不正当婚姻。”②应该用新式的婚姻代替旧式的婚姻,
新式婚姻必须以男女双方间的精神上的和谐即相爱相知为基础。瞿秋白十分
赞赏托尔斯泰曾经引述的马志尼的如下的话:“男子和女子——琴上的两个
音符,没有这两个音符,人类的心灵,好象琴上的弦,永不会正确,也不会
和谐。男女真正的、坚定的结合——只在于精神上的关系。[只有]性别上
的关系而没有精神上的关系——那是夫妇双方痛苦的起因。”③。。 

①《小小一个问题——妇女解放的问题》。《新社会》第7 号,1920 年
1 月1 日。
②《中国知识阶级的家庭》。《新社会》第2 号,1919 年11 月11 日。
③《托尔斯泰的妇女观》(1920 年2 月12 日)。苏州《妇女评论》第2
卷第2 期,1920 年10 月1 日。
在阶级社会里,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人欲横流,道德败坏,到处是
卑污、无耻、堕落和罪恶。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是不能无动于衷的。瞿秋
白在探索社会人生的道德问题上,这时找到了似乎使自己满意的答案。这是
他以往对于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探索的继续。但是,他不再是孤立
地追求心灵的了悟,而力求将这些问题作为社会总体的一部分来加以剖析。
他认为,社会之“所谓功德,所谓罪恶,都是以时以地而不同的;时代不同,
所谓功德罪恶也不同,地域不同,所谓功德罪恶也不同。”①但是,功德罪
恶应有其“共同永久的固定标准”,这“就是‘爱’——伟大的绝对的爱”


②。
基于这种“绝对的爱”的道德标准,瞿秋白尖锐地指出了社会现实的
罪恶:“个人的行为,有害于社会,而不爱社会的,象军人,政客,英雄,
圣贤,匪人的行为,能扩大而渐变成一种社会共同习惯的,固然是罪恶。社
会的影响(社会的组织,社会的制度)有害于个人,而不爱个人的,象某种
社会制度,能造成国际间阴谋的政客,专横的武士,强暴的资本家,贪污的
官吏,淫荡的嫖客和妓女,怠惰的游民,虚伪的人,欺诈的人,因而发生国
际间的侵略,民族间的嫉妒,阶级间的恐怖,友谊间的猜忌,以及一切精神
上肉体上的痛苦,种种恶劣的影响,也未始不是罪恶。”③瞿秋白的道德标
准,究竟是什么性质呢?质而言之,它具有唯心和唯物的两重性。瞿秋白所
说的“绝对的爱”的道德标准,具有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永恒的色彩,因
而可以说它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唯心主义的。但是,道德确有客观标准,马
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在历史上人们的行为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
就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这是唯物主义的道德观。在这里,瞿
秋白论证的重点不是抽象的“爱”。当他根据这个标准将“圣贤”和“匪人”
并列为社会的蠹虫时,就揭穿了传统的“圣贤之道”的虚伪,特别是他将旧
世界的种种罪恶——武人的专横、官吏的贪污、资本家的横暴——作为整体
的现象加以考察,并把他们的罪恶行为形成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制度时,就由
批判意识形态范畴的道德观念延伸为对整个旧世界的宣战了。这就使他的道
德观具有了某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因素。当然,瞿秋白的这种二元因素的道德
观是可变的:后退,可以堕入唯心主义的泥淖;前进,则将迈入马克思主义
的行列。

①②③《社会与罪恶》。《新社会》第13 号,1920 年3 月1 日。

《人道》月刊

时势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自觉地顺应时势发展的潮流,追随时
代进步的步伐的政治态度,是瞿秋白思想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的思想潮流,
到了1920 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真正广泛地传播起来,马克思
学说的研究团体开始出现。1920 年3 月,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学说
研究会,瞿秋白加入其中,开始研究科学的社会主义。

8 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
初步洗礼之后的瞿秋白,在对于社会改造的认识上,有了新的进展。这年年
初,李大钊在《星期评论》新年号上发表《美利坚之宗教新村运动》一文,
介绍了空想社会主义在美国的试验与破产。

瞿秋白读后,立即写了《读〈美利坚之宗教新村运动〉》一文,指出美
国许多罢工的发生,说明了“阶级间调和不下的现象”。他把马克思派称之
为“历史派”,说在美国国内被大肆搜捕的布尔什维克党,“都是历史派的运
动”。马克思派的活动是大有前途的,“胜败虽然一时分不出来;这种趋势是
很明了的——世界的进步着着向着社会主义发展,一步失败就有一步成功;
终竟可以希望全世界的大改革,不是一美国小部分的改革。”①新村运动的
兴起,是信奉空想社会主义的某些社会改革者不满社会的黑暗,幻想逃避现
实,企图在不触动反动统治的条件下,去另创一个理想的“共产主义”实验
区。这种空想的社会改良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因而它的失败
是不可避免的。瞿秋白把它称之为“新式理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