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 >

第14章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第14章

小说: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这种空想的社会改良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因而它的失败
是不可避免的。瞿秋白把它称之为“新式理想的‘桃园’”,指出“他们失败
的原因本来不是‘社会主义’的缺点,正为着‘非社会主义’所[以]会衰


落失败”②。①②《新社会》第9 号,1920 年1 月21 日。

1920 年4 月以后,《新社会》第十七、十八、十九号,连续出版了三期
《劳动专号》,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罢工斗争,研究了中国的劳动问题,
提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资本家的雇佣劳动制度,等等。瞿秋白在这三期上,
发表了《谁的利器》、《付过工钱之后》(法国都德作,译文)、《劳动的福音》、
《伯伯尔之泛劳动主义观》、《世界的新劳动节。。中国的新劳动节》等文
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和消亡的学说;改变
资本为公有才能创立社会的新基础①。他指出要创造新社会,必须实行“激
烈的改革运动——革命——根本的改造”②。他赞扬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倍
倍尔“是实际的改革者”③,表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者的崇敬。

瞿秋白曾经深受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影响,这时,他已经认识到托尔
斯泰思想的谬误。他指出:“托尔斯泰的学说,大概是消极的、破坏的、批
评的性质居多,而积极的、建设的、讨论的性质较少”④。托尔斯泰“想以
模范的宣教改革社会”,这是“托尔斯泰的谬误”⑤。人类的贫困和罪恶,
不再是以“绝对的爱”作为“永久的固定的标准”,而是“因为资产阶级的
掠夺”造成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激烈的革命,进行根本的改造,才能消灭
资产阶级的垄断精神财富。无疑,这是对他自己曾经服膺的所谓文化、教育
救国论唯心思想的否定和批判。

①伯伯尔:《社会之社会化》。《改造》第3 卷第4 期,1920 年2 月。
②③《伯伯尔之泛劳动主义观》。《新社会》第18 号,1920 年4 月21
日。
④⑤《托尔斯泰的妇女观》(1920 年2 月12 日)。《妇女评论》第2 卷
第2 期,1920 年10 月1 日。
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有一个过渡;现在,瞿秋白
刚刚开始了这个过渡。
五四以后,社团繁兴,刊物蜂起,《新社会》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进步
刊物之一,远在四川、广西、广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边陲地区,都有
它的读者。正因为这样,《新社会》是不能见容于旧势力的,1920 年5 月1
日,它出到第十九期时,终于被查禁停刊了。瞿秋白后来记述当时的情形说:
“我们中当时固然没有真正的‘社会党’,然而中国政府,旧派的垂死的死
神,见着‘外国的货色’——‘社会’两个字,就吓得头晕眼花,一概认为
‘过激派’,‘布尔塞维克’,‘洪水猛兽’,——于是我们的《新社会》就被
警察厅封闭了。这也是一种奇异现象,社会思想的变态:一方面走得极前,
一方面落得极后”①。

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2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版。
《新社会》被封闭,于是有《人道》继起创刊②。时间是1920 年8 月
5 日,距《新社会》被封只有三个月零五天。《人道》仍旧以“北京社会实
进会”的名义发行,负责编辑工作的还是《新社会》的编辑班底。这时社会
实进会的职员经过改选,瞿世英当选为职员部的会长。董事部则新增入一批
名流任董事,其中有蔡元培、金邦正、陈长蘅、马名海等人。职员部下属的
编辑部部长是郑振铎,副部长是许地山,《人道》的编辑负责人当然也是郑
振铎。《人道》创刊号上登有启事说:“本刊是由《新社会》旬刊改组的,凡
以前订阅《新社会》没有满期的人,都继续以本刊补足。”可见,《人道》在


事实上是《新社会》的延续。②郑振铎《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说:
“《新社会》旬刊被禁止出版后,讨论要出版一个‘月刊’时,我就主张定
名为《人道》月刊。秋白当时表示不赞成这个名称。他的见解是正确的,鲜
明的。”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也说:“《人道》和《新社会》的倾向已经
不大相同。——要求社会问题唯心的解决。振铎的倾向最明了,我的辩论也
就不足为重;唯物史观的意义反正当时大家都不懂得。”

创刊号上主要的文章是:本社同人的《宣言》、郑振铎的《人道主义》、
陈其田的《零碎社会事业与新文化运动》等篇。这些文章的主要思想倾向是
宣扬超阶级的、实际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人道》的《宣言》说:人道是与畜道对立的。畜道就是“弱肉强食”。
人道就是仁与义,“仁是爱人的,义是克己的;一切的道理都可以包括在这
两个字里头。”“人道就是仁义的实践”。《宣言》的作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现
象,诸如:“政治的权威常常压迫我们”,“富者用金钱的魔力左右社会”,贫
富悬殊,智愚不一,风习落后,等等。说“在现在的世界里头,一切事业底
进行还有因循富道的倾向。所谓‘人道’!

‘人道’!直如空谷底应声,这里呼一声那里应一下,呼完应完之后,仍
然找不到人道的所在。”人道渺渺,畜道盛行,何以把二者颠倒过来,把这
个混浊的世界,变成一个清平的世界呢?《人道》同人的宣言是:“我们愿
敝同人的笔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将世间一切的苦乐描写出来,教人人有
所归向。又愿我们的月刊有不可思议的变化,能够将一册变为十册,百册,
千册,万册,乃至无量数册,教这世间虽是一罅一孔之微,也能受人道的光
所充满。更愿读者诸君对于人道有三张,六张,九张,百千张,万亿张,乃
至算数所不能尽的嘴,各个嘴里都能发出等数的声音来鼓吹他,教一切人类
都受了平等的宠惠和进化的幸福。这就是本刊出版后的愿望。”把知识界的
笔和文字的作用,抬到不可思议的高度,把标榜“人道”的刊物的力量,宣
扬到可以扭转乾坤的地步,实在是太过分了。郑振铎为创刊号写的重点文章
《人道主义》大声疾呼:“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人类的将来,系于此一语
了!”“人类的一线生机系于此了!”“救人类于灭亡者,实在只有‘己所欲者
施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可。此一语即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有这
种精神,而后人类始能捐除意见,协力工作,以自拔于灭亡之途。”不论作
者的主观愿望多么美好,但这些话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能是钤束、麻痹人民群
众的革命意识,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丝毫无助于广大劳苦人民的解放。因为,
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统一的或超阶级的人道,对一个阶级是人道的行为,对
另一个阶级就可能是不人道的或不尽人道的行为。革命维护了一个阶级的人
道,往往就要破坏另一个阶级的人道。革命的每一次重大深入,可以说维护
了更多人的人道,但决非实行了统一彻底的人道。

《人道》创刊号中也有较为激切的言论。如宋介所写的《言论自由与
盲目的言论取缔》一文,但它与《人道》的其他文章显得不十分协调,因此,
它不是《人道》的主流。

瞿秋白在《人道》上只有一篇在《新社会》没有发表完的散文诗,《心
的声音远!》

远!远远的。。

………… 

青隐隐的西山,初醒了


红沉沉的落日,初晴。
疏林后,长街外,
漠漠无垠,晚雾初凝。
更看,依稀如画,
平铺春锦,半天云影。
呻吟。。呻吟。。
——“咄!滚开去!哼!”
警察的指挥刀链条声,
和着呻吟。。——“老爷”
“赏。。我冷。。”。。呻吟。。
——“站开,督办的汽车来了,
哼!”火辣辣五指掌印
印在那汗泥的脸上,也是一幅春锦。
掠地长风,一阵,
汽车来了。——“站开。。。”
白烟滚滚,臭气熏人。
看着!长街尽头,长街尽。。
隐隐沉沉一团黑影。。。
晚霞拥着,微笑的月影。


………… 

远!远远的。。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对强暴者的强烈憎恨,对劳苦人民的深切
同情。如果把这首诗与作者以前的诗作比较,可以看出,它已经不仅是抒发
了个人的悲愤悒郁,而且也触及了社会问题的实质。

这时,北京社会实进会的活动还很活跃,从5 月15 日起,在青年会举
办讲演会,请各大学教授及社会学专家,讲演社会问题。先后到这里讲演的
有胡适(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高厚德(Dr·Galt。优生学与社会进步)、
陶履恭(工业界的新提议)、周作人(新村的理想与实际)。听演讲的人不限
于该会会员,每次到会的人有时百余人,多至二、三百人。该会计划9 月份
以后,再举行几次讲演会。此外,北京社会实进会还计划在年内增办平民学
校、刊行通俗丛书、试办游动图书库、举行露天讲演、试办贫民救济处、调
查社会情况,等等。他们“将来的大政方针,还在:把本会扩充成一个北京
全体市民的社会服务机关”,“以垂模范于全国”①。

①郑振铎:《北京社会实进会纪事》。《人道》创刊号,1920 年8 月5 日。
青年人道主义者们的愿望良好,并且充满了理想的信心。《人道》创刊
号在《本刊特别启事》中郑重宣告:“本刊第二号定为《新村研究号》,很希
望对这个题目有兴趣的先生们,给我们一些帮助!但来稿须于八月二十五号
以前寄下。”然而,压迫随之而来,在畜道横行的中国,人道当然不得张扬
呼号。青年会顶不住反动政府的压迫,于是提出种种借口,主要是说没有经
费,只好停刊。《人道》的创刊号,也就是终刊号。

《人道》虽然终刊,但是探索人生道路的追求,在瞿秋白思想中更加
执着,更加坚定,更加明确了。在国内无法寻觅得到的人道,在国外,在相
邻的俄罗斯大地上,已经在由布尔什维克党这一新兴无产者集团所领导的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了。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能不能在俄国革命运


动的经验中得到解答?这在理论上似乎是可以的,实践上又如何呢?他怀着
求知的渴望,准备离故国,赴异域,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

五走向光明的使者

《晨报》特派记者

1920 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为直接采访和报道世界
各国大势,决定派出一批驻外记者,分赴英、美、法、德、俄诸国。两家报
社发表了“共同启事”,内称:“吾国报纸向无特派专员在外探取各国真情者,
是以关于欧美新闻殊多简略之处,国人对于世界大势,亦每因研究困难愈趋
隔阂淡漠,此诚我报一大缺点也。吾两报有鉴于此,用特合筹经费遴派专员,
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冀稍尽吾侪之天职,以开新闻界之一新纪
元焉。”① 

①北京《晨报》1920 年11 月28 日首次刊载,以后一直到12 月16 日,
每日照登这则启事。
瞿秋白应北京《晨报》的聘请,准备以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动身到
莫斯科去。
当时的中国,是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