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太极拳论 解 >

第1章

太极拳论 解-第1章

小说: 太极拳论 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
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 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 
静处为阴动则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 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
谓道 ,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
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下面,对《太极拳论》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一)、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
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 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
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  ,周敦颐 ( 1017一1073 )所著《太极图说》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
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 阴阳之母  。

(二)、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 动之则
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
歌》有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三). 无过不及,随屈就申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
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 ; 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 ; 进一分,退
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
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 
听劲 。

(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
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方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
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
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
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 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
了,才能做到 彼微动,已先动 ,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七)、 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 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 、 着 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 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
防方法和 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 拳术、 拳法、 拳套。不讲技击 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
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 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 武舞( 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 。 练太极
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 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 势
要正确,拳套要联贯 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看法用得上, 还是用不上 ;用上了,用
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 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 、 懂 劲
 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 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
不研究看法, 这是跳班、越级的方 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因为, 劲附着而 行,劲贯
着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看法而失去 应有的作用。 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
力。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 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 作就不可能结
合呼吸。 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 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 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
的。只练拳不练推手, 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 、 阶 及 神 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涉 爬上去。 神明 意即神妙 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
生巧。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 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  
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 这个总钥匙, 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 妙手无处不混然 的程度。
 

(八)、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 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  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 。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
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

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 气与 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
省练拳的时间。

(九)、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
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

身心兼修,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 内功拳 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 气沉 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
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
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 八卦. 南拳 、 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 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十)、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
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于适应顾此失彼。

(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
空 ; 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

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 和 杳 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
重的感觉 ; 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 ; 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
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