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普通心理学合订本 >

第16章

普通心理学合订本-第16章

小说: 普通心理学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致它的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树上生活时,它的前肢主要用于攀援、抓握物品和摸索物品,后肢主要用于支持身体的重量。在地面生活之后,由于食物的来源比以前增多,它的前肢就需要从事更多的活动。于是前肢和后肢进一步分化了,前肢逐渐成为专门抓握和操纵物体的器官,而后肢则成为专门用于行动

 101

    ·69·普通心理学

    的器官,支持身体和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和前肢完全解放为“手”

    ,是劳动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①。

    手是劳动的器官,也是劳动的产物。正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手才获得巨大的发展,逐渐地完善起来的。在操纵物体时,手和物体的接触和手的动作,会产生一系列触的、压的、温度的和动觉的刺激。这些刺激都是关于所操纵的物体的属性的信号,并且和刺激其它感官的信号(如视觉)

    有联系。

    因此,手在用来操纵物体的同时,也就变成了认识物体属性的器官。

    手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有机体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促进了脑的发展。因为大脑皮层分析和综合着来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其中首先是来自手的信号,完成复杂的劳动活动就成为促进大脑皮层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劳动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特征,一个是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另一个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

    有意识的反映的发生,是同劳动的这两个特征紧密联系着的。

    劳动是一种使用工具进行的活动。人类使用工具的活动有它的自然历史,可是人类的劳动活动和动物的本能的、生物学的活动有本质的差别。

    如前所述,在实验中的类人猿,往往能够利用外界的物体当作“工具”

    ,以取得它所不能直接用“手”取得的食物,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37页。

 102

    普通心理学·79·

    在必要时它还能够对“工具”进行必要的“加工”

    ,以符合于当时的需要。但类人猿的这些活动都是属于本能的、生物学的活动范围之内的。它们对待外界物体的关系,取决于这个物体当时对它们本能的、生物学的需要的意义。

    这就是说,猿猴还不能脱离自己的需要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当猿猴饥饿的时候,食物对它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果已经饱食,食物就成为无关的东西。在猿猴必须依靠棍棒才能取得食物的时候,棍棒就被拿来利用;如果眼前没有它所需要的食物,或者它已经利用棍棒取得了食物,棍棒对它就不再具有什么意义了——所以猿猴从来也不会保存“工具”。即使在对“工具”

    加工的时候,如把两根短棒接成长棒用以取食的时候,类人猿的活动也不具有意识的成分,它不认识棒的长度和食物距离的客观关系。这时如果给它的短棒的一旁有孔,它往往会把一根短棒插入另一短棒一旁的孔中,而不是插入它的一端以制成长棒。

    可见,对于动物来说,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包括“工具”在内,并不是具有自己的固定的意义的东西,动物的活动并不反映外界物体的客观存在的、固有的属性。动物本身的肢体对于它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存于它本能的生物的需要,在满足生物需要时,被它象利用“工具”那样来利用。换句话说,在动物的对现实的反映中,动物本身、外界物体和动物对于外界物体的关系,总是混淆在一起的,没有被分离开来的。猿猴对这些事物(包括动物本身)各自的客观意义还没有反映的能力。

    人类的劳动活动与此迥然不同。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中,通过使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且通过在其中进

 103

    ·89·普通心理学

    行的分析和概括,就渐次认识了物体的一些固有的属性、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跟自己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了自己。

    人类祖先通过劳动而不断发现事物的新属性,因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同时发展了观察、思惟、想象的能力和操纵物体的运动技能。

    例如,通过劳动实践,人类祖先渐次认识石锤能击敲、“砍斫器”能砍伐、“刮削器”能刮削、“尖形器”能挖剔和割剥,也认识了击、刮、砍和剥等对劳动对象(如猎物或其它物体)所能产生的结果。用劳动工具杀死野兽,割剥野兽的皮肉,由此也就认识了野兽和它的皮肉的某些客观的属性。

    于是不同的物体的属性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中开始区别开来。这时候,人类祖先用来进行劳动的物体才真正获得了工具的意义;它具有客观存在的、固定的属性,这种属性不随人对它的关系,人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它而转移。可是工具也只有在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使用它的时候,它固有的属性才发挥实际的效用。

    所以在使用工具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祖先也认识了自己劳动的目的和结果,从而把他们本身、他们和劳动中的外界物体的关系,也在认识上分化出来。人类祖先在劳动中逐渐获得的关于外界物体的固定属性和关于利用工具的目的与结果的认识,就构成利用工具的劳动的本质因素。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搜集适用的石块和石片,把它们加工制成石锤、“砍斫器”

    、“刮削器”

    、“尖形器”等等,或者进一步利用它们来加工其它材料,制成木制和骨制的工具;他们也能够把工具保存下来,以备后来利用。这就是说,人类祖先通过长期的劳动,把自然界的物体和自己以及自己

 104

    普通心理学·99·

    对于物体的关系和体验区分开来。这是对有意识的反映的发生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

    劳动是一种社会集体性的活动。人类祖先创造、利用和保存工具的活动,只有跟劳动的社会集体性这一特点联系起来才可能实现,也才可能构成一种心理的因素,促进有意识的反映的发生。类人猿通过个体的活动,不能认识工具的固有属性,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方法来使用它的“工具”。人类祖先则通过集体劳动,能根据集体各个成员的共同经验来认识客观物体。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中许多人对工具的使用和制造过程,进行对工具的观察、分析和概括,从而认识工具的客观属性。

    这些属性在集体的各个成员的头脑中都得到反映,为集体所共同掌握。同样,人类祖先也通过集体的劳动,从许多人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概括出适合于特定工具的特定使用方法——一种从集体中产生、又为集体的各个成员所共同掌握的使用方法。对于人类祖先来说,每一种工具也就有了一定的使用方法作为它的特征。所以,劳动工具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集体劳动的经验的结晶。在劳动工具中凝结经验,积累经验。它不仅具有物质的属性,也具有社会的属性。

    劳动集体的成员在参加劳动的时候,一方面学会使用其他成员所创造的或者前人所创造的工具,一方面也学会制造工具的技能。这就产生了传递经验的新形式,也就是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不是象动物那样只通过本能遗传和个体活动的方式来获得经验。于是劳动工具不仅是集体劳动的产物,也是集体中传递经验的手段。集体的使用工

 105

    ·001·普通心理学

    具的劳动,促进着人的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在集体劳动中,个人的活动是服从于他所属的集体的社会劳动关系的。人类祖先在劳动活动中彼此协同活动,每个成员在其中又有分工,各自从事不同的活动、执行着不同的任务。例如,整个集体的活动是为了猎取食物,而各个成员的活动的对象和直接目的又彼此不同。

    负责惊起野兽的人,其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把野兽惊起。这种把野兽惊起的活动只是跟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活动协同起来,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所以在集体劳动中,不仅使人开始区分集体劳动的共同目的和个体劳动的直接目的,而且他的活动不再只服从于事物之间的自然的联系和关系,而是从一开始就服从于社会的联系和关系。这也使人的劳动从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活动。在动物的活动中,动物对自己的关系也同它对外界事物的关系一样,仅仅属于本能的、生物的范围。类人猿在用各种方法来取得食物的时候,它们各自进行活动,彼此漠不关心。人类祖先在劳动中却是从社会集体的关系来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活动的。社会集体的劳动使人类祖先开始能区分自己、集体的其它成员以及集体和自己的关系。这样,集体劳动就构成主要的心理的因素,促进人类祖先对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意识的反映,其中包括反映自己和环境的关系的自我意识。

    随着劳动的产生和劳动方式的发展,人们围绕着劳动活动彼此间日益结合起来。因此,人类祖先群居生活的自然团体,就逐渐在劳动的基础上被改造了。过去以本能为基础的自然群体逐渐改造成为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这是人的

 106

    普通心理学·101·

    意识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 语言和意识

    人们生活于社会集体中,从事集体的劳动,这就促使他们彼此间有话要说。例如在集体劳动中,人们要组织起来完成共同的劳动任务,要分配各个成员分别负责的工作,要交流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切都造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必要性。

    这种需要就促使言语和语言的发生,发展了言语器官。

    言语和语言的发展,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而语言是社会所创造的、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进行交际的工具。人类祖先在组织集体劳动和交流生产经验时,逐渐形成了为劳动集体的全体成员所共同掌握的、由他们自己发出的声音组合而成的系统。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在一代传给下一代的过程中,这个系统由于日益丰富的社会经验的影响而日益丰富和完善起来,最后形成了社会的稳定的语言。

    人类言语发生以前,已经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准备了解剖生理的基础。人类的动物祖先的声音反应是言语发生的自然前提。

    现代的猿猴就能做出至少九种的声音反应。这些反应中包含颔、唇、舌的一系列复杂的运动。人的言语器官在音节清晰的言语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起来。语音发音的发展促进人类祖先下颔形状和它的活动的灵活性的变化,同时使口腔增大,某些面部肌肉改变。这样,舌的活动有了更大的自由,整个言语器官有了巨大的灵活性。

    音节清晰的音语的发展,也引起了人类祖先听觉的进一步完

 107

    ·201·普通心理学

    善。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类祖先获得了精确地分析语音的能力。

    言语器官的发展和分析语音的听觉能力的发展,是同大脑两半球皮层的全部结构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