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

第103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第103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玄学暴露出来。他说: 
元窃谓诠解仁字,不必烦称远引,但举“曾子”“制言篇”“人
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水

非水不流”及“中庸”篇“仁者人也”,郑康成注“读如相人偶之
人”数语,足以明之矣。春秋时孔门所谓仁也者,以此一人与彼一
人相人偶,而尽其敬礼忠恕等事之谓也。相人偶者,谓人之偶之也。
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若一人闭户
齐居,瞑目静坐,虽有德理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矣。盖
士庶人之仁,见于宗族乡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仁,见于国家臣民, 
同一相仁偶之道,是必人与人相偶,而仁乃见也。郑君“相人偶” 
之注,即。。“论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旨,能近取譬,即马
走水流之意。(“揅经室一集”卷八“论语论仁论”) 
他在此篇后文列举孔子论仁之章句研究,在第一二条下,他引“礼经” 
与“诗经”笺注相人耦之义,接着说: 
人耦犹言尔我亲爱之辞,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
二。。。元案“论语”:问管仲,曰人也。。。此乃直以人也为仁
也,意更显矣。(同上)其余各条中,有可参考的,例如:曰竝为
(“堂堂乎张也,难与竝为仁矣”),竝即相人偶之说也。(同上) 
颜子克己,己字即自己之己,与下为仁由己相同,言能克己复
礼,即可竝人为仁。。。仁虽由人而成,其实当自己始,若但知有
己,不知有人,即不仁矣。。。若以克己字解为私欲,则下文为仁
由己之己,断不能再解为私。。。心与仁究不能使之浑而为一曰即
仁即心也,此儒与释之分也。。。宋后字书,皆注己作私,引“论
语”“克己复礼”为证,则诬甚矣!。。凌次仲教授曰:“即以‘论
语’克己章而论,下文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人己对称,正是
郑氏相人偶之说,若如‘集注’所云,岂可曰为仁由私乎?”(同
上) 
他在此篇最后说: 
元此论乃由汉郑氏相人偶之说序入,学者或致新僻之疑,不知
仁字之训为人也;乃周秦以来相传未失之故训,东汉之末,犹人人
皆知,并无异说。康成氏所举相人偶之言,亦是秦汉以来民间恒言, 
人人在口,是以举以为训,初不料晋以后此语失传也。(同上) 
按“人”字在西周可靠文献中,如常人、如老成人,皆指族人,不是一
般地指国民阶级。周金中的人字,是和民字有分别的,如“邦人、正人、师
氏人”的人指族人,如“州人、■人、■人”的人也指三族人。故人与仁在
西周还是不可以混同的。阮元说: 
再溯而上,则“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此匪人人字,实是仁字,即人偶之意,与“论语”“人也,夺伯氏
邑”相同。盖周初但写人字,“周官礼”后始造仁字也。(同上) 
这便弄错了。先祖匪人之人字,指的是先祖,不是尊贵的族人么?毫没
有“再溯而上”的必要了。所以在春秋末,仁与人或可以混同,而在西周文
献中所保存的“人”字,却另有古义。——这是我们读了上文所应知道的第
一点。
复次,“仁字之训为人也”,在文献上仅于春秋见之,尚不得泛称周代
都如此。“论语”中的仁字,有两大分类,一类是人类的道德情操。如“为
仁由己”、“刚毅木讷近仁”之类,这是从国民阶级的一般人类情操上,泛
言“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性之相近,这反映了氏族制破产而自由民抬头的进

步思想。故仅就这方面而言,“仁”是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去看待的,如“若
圣与仁,则吾岂敢”,如孔子许人以忠字清字,而难以得到仁的评价,如评
论弟子的能力,说“未知其仁也”。一类是贵族君子的行为。凡从政、使民、
匡天下的至德要道,最后都归纳到仁,这里说明现实上的仁心与仁政是君子
之道,故“君子而不仁者有以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后来孟子便把这道
理更发挥为“君子存之,小人去之”了。基于以上两种思想,儒家便主张亲
亲与尊贤的二元论,以求两种人的统一,所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
子”“离娄”上,引孔子语)。孔墨俱道仁义,为春秋末战国初的新思想。
孔子与墨子不同。墨子是尚贤的一元论,否定了亲亲,主张兼爱,反对别君、
别土。兼别二字指平等和不平等。
如何统一呢?孔子说“君子篇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由近及远,由贵及贱,使两种阶级都调和于一致之
点。这是因了新阶级的出现,既不能抹杀现实,那就要对于“礼不下庶人” 
的西周思想做一番修正了。阮元关于这点,有他的解释,他说: 
可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序,孝弟为人之本,即孟子所
谓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所以“尧典”必由亲九族而推至民雍也。
博爱平等之说,不必辩而知其误矣。(“揅经室一集”卷八“论语
论仁论”) 
儒家有“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的话,但此话出处当在孔子以后,颇无
疑问。这是孟子强调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的张本。
但儒家讲“仁”的道理,总是由周亲以至仁人。如果这样的论断不差, 
则汉人“相人偶”的训诂,对人与人间的阶级关系尽管说得不明显,但有阶
级调和的意思,即是说贵族亲戚与庶人可以和平相处。
譬如耦耕者同执一犁以从事于农耕,或如“人之相与,如舟车然,相济
达也,人非人不济。。”。道二之偶,虽然在阶级关系上是不齐的,但异竟
是在一架农具或舟车之下,共同维系工作。至于谁拉着社会的舟车,谁指挥
着拉舟车的人,至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的阶级实质何在,则为另一问题。墨
子的说法是,谁有能力谁做指挥,谁没有能力谁拉车,这便是他的“兼”论, 
反而接近于阮元所谓“博爱平等之说”、荀子所评的“僈差等”。儒家所谓
的“偶”须有条件,如孟子求国中之贤的条件,要不使“卑窬尊,疏窬戚” 
(即周亲)。所谓“偶”,乃上与下之人相“偶”,不是平等的相“偶”, 
如孔子说五种道德行之于天下才为仁的话,“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实质上乃是反动
的阶级调和论。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二点。
阮元也说“相人偶”之言是秦汉人的话。这样说来,训诂孔子的仁字, 
便不一定可靠。的确,在西周的文献中,仁字是没有出现的,春秋的仁字才
有人的含义,如“问管仲,曰人也”,人与仁通借。
一方面所谓仁可释为“配做尊贵的贵族”或执政者,但在另一方面,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已经明说士人也可以担当于仁,而
土人如孔子弟子子张等便是鄙野之流出身的。由人在国民资格上的延长,故
仁的道德理论,如“其心三月不违仁”,也就在人类性上渐作为普遍的情操
去规定了。孔子一方面维持周亲的贵族阶级,另一方面复相对地提出了新道
德观。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三点。
阮元的研究没有历史的观点,但有的说明近于历史的实际,故宋儒以来

的仁道观念论与孔子的仁者功业论(如对管仲“如其仁,如其仁”之评价), 
在此篇文字中多有比较的论断。例如他说: 
仁与人心究不能浑而为一,若直号仁为本心之德,则是浑成之
物,无庸用力为之矣。(“揅经室一集”卷八“论语论仁论”)这
是明显地批判宋儒的“仁者浑然与物为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
德之全也”(“四书”朱注)。
他又说: 
视听言动,专就己身而言,若克己而能非礼勿视、勿听、勿言、
勿动,断无不爱人,断无与人不相偶者,人必与己并为仁矣。。。 
一部“论语”,孔子绝未尝于不视不听不言不动处言仁也。颜子三
月不违仁,而孔子向内指之曰:其心不违,可见心与仁究不能使之
浑而为一,曰即仁即心也,此儒与释之分也。。。但能无损于人, 
不能有益于人,未能立人达人,所以孔子不许为仁。。。仁道以爱
人为主,若能保全千万生民,其仁大矣,故孔子极许管仲之仁。(“揅
经室一集”卷八“论语论仁论”) 
这里所讲的含有阮元的主观见解,并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但从这里也可
以区别开孔子与宋儒的思想,客观上拆散了“心传”的说法。这是我们所应
知道的第四点。
如果说阮元的“论语论仁论”一篇的主张的倾向在于反宋学,则“孟子
论仁论”一篇的主张的倾向在于反明学。例如他把“良知良能”的良字训为
实字,以“良知即心端也,良能实事也,舍事实而专言心,非孟子本旨”, 
批评王守仁明镜无所留染,良知之体如明镜之说,他指出:“不解王文成何
所取而以为圣贤传心之秘!” 
总之,我们知道,清代乾嘉学者的方法,在枝节上有着一定的成绩。然
而他们没有历史的理论,没有系统的分析。阮元对于古代思想的分析,也并
未至科学的境地,其分析的方法仍然袭用了汉学家的传统。因为他由考据方
法得出的结论,虽然有力地反对了宋儒,然而却不能成为思想史的科学研究。
他是封建社会的大臣,不可能有像颜元、汪中的锋芒,更不可能有戴震、章
学诚的激昂。他的论断也就在很多地方显出他的客观主义的态度。同时,他
在汉学已经衰微的时候,开设了学舍、学堂,提倡为汉学而研究汉学,还想
做汉学家的回光反照运动,这又是封建贵族阶级的保守性的表现。

第三编 十八世纪末叶和十九世纪初叶的启蒙思想
第十六章 十八世纪末叶和十九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和思潮
第一节 十八世纪末叶和十九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变化
我们在上面的几章中已经看出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并不是所谓太平盛
世。章学诚和洪亮吉对清统治者的抗议,焦循对世界商业的憧憬及其“更法” 
思想,都说明了社会的危机。
尽管十六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具有若干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但农
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依然是支配的倾向。在十八世纪的世界市
场形成的时候,中国社会缓慢的变化还是远远落在世界风暴之后面。马克思
对于中国在十八世纪中叶以至十九世纪初的情况,有这样描写:“这个幅员
广大的帝国,包含着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人类,它不管时势怎样变迁,还是
处于停滞的状态,它受人藐视而被排斥于世界联系系统之外,因此它就自高
自大地以老大天朝至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旧世界底代表以道德思想来鼓
动自己,而最新社会底代表(按指英国)却争取那种以最贱的价格购买和以
最贵的价格出卖的权利。”(“鸦片贸易”。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九五页)这里所说的“停滞”的社会状态,是指“中国社会底基本核心是小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它“被排斥于世界联系系统之外”的命运,在另一方
面就是世界资本主义所找寻的最后最理想的市场。
英国在十八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迅速的,殖民制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