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

第67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第67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很多。这种情况便是国内市场形成的初步。乾隆年代有这样的记载,“本
朝。。休养生息,百有余年,故海内殷富素丰之家比户相望。京师如米贾祝
氏,自明代起家,富逾王侯。。。宛平查氏、盛氏,富亦相仿。”(“啸亭
续录”卷一下)但在十八世纪,主要的富庶地区依然是在东南沿海一带。这
还是沿袭着明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道路。因此,官书里常记着对于东南市
民的社会指斥的话,例如“江南人心浮薄”,“风气寖薄”,“贵贱无分” 
等等。
当时的手工业劳动者已经在若干地区有了雇佣劳动的性质,但是很多方
面是带着列宁所指的“工役制”的形式,特别是在官营手工业中。当时以“工
匠役夫”并称,就是例子。私营工业,如“经世文编补”二十八还说到“凡
佣工必书身券”。工役制是农奴制的残余,列宁说:“不论在当时纺织工业
中,或在现代地主经济中,旧制度只表示着生产形式上(因而一切社会关系
上)的停滞以及亚洲野蛮制度底统治。”(“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七
三页)这就不但表现为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矛盾,而且表现为古旧制度的
残余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之矛盾。
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当时在发展中的手工业商业是采取压制政策的。
雍正帝在一七二七年五月论:“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
买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
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
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 
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雍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
害于工也。”这好像是为了保障现有手工业者的利益似的。其实,不过用此
来掩盖其抑制手工业发展的用意,这种政策表现在纺织业方面,是清廷于苏
州、南京、杭州等地设置管制织造的机关,控制当地纺织业中的手工业者、
作坊主和商人。在苏州,并曾强征硬派富户充官家机户。如在苏州,据载: 
“清朝织造一事,为吾苏富家之害甚大。我明虽有织造,然上供无几,机户
皆隶籍于局者,未尝概及平民。
近设南北二局,北局以满洲大人主之,南局以工部侍郎督之,恣拿乡绅
及富室充当机户,上户派机八只,以次而降,下户派一只。大抵给发官价仅
及其半,机户赔补其半。刻期定限,雇机匠织成异品金彩龙凤蟒段,解往燕
京以供宫中诸族属服用。凡任机一只,每年约价百二十金,而进局诸费及节
序供馈在外。这种政策表现在矿业上,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消灭私人矿
场或改变它们的性质。
对于商业,清朝设多种多样的商税。监有监课,矿有矿税,茶有茶税, 
酒有酒税,都是借禁榷的名义作重税的抽取。对于一般商品,营业有牙税, 
过关卡的时候有关税,到市场的时候有落地税。这三种商税,在正额以外, 
还要遭受更多的勒索。抽收牙税的牙行,多是“倚势作奸,垄断取利,鱼肉
商民。被害之人又因其衙门情熟,莫敢申诉。”抽收关税的海关往往“不实
验客货之多少,而只凭胥役之报单,。。任意勒索。。。不遂其欲,虽税少
税轻,而停滞关口,至数日不过。”至于落地税之抽取,更无限制。“凡耰
锄、箕帚、薪炭、鱼虾、蔬菜之属,其值无几,必查明上税,方许交易。且
贩于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重征。”种种的税、种种的额外勒索和阻
难,不只使商人无法减低价格,扩大市场,并且使正常的商业行为不可能进

行,大商人必须取得权势的庇护方能存在。这时的大商人,如两淮监商和广
州十三行的行商都是具有亦商亦官的身分的。
清代封建统治阶级除了利用东方封建制度的落后因素以加强封建的束缚
以外,更制订出许多对民族运动和民主运动的镇压政策。在军事方面,凡是
经济、文化的重要地区,八旗军和绿营兵的驻屯兵额都是较大的,政治方面
凡是人民运动有开展的城市,屠杀和文字之狱也特别普遍。在文化方面,到
了康熙乾隆时代,更制订了一套束缚自由的统治政策,连所谓汉学也成了官
方所提倡的东西了。
在康熙和乾隆时代曾有不少次市民暴动,如扬州商民的罢市,苏州市井
贩夫反抗米价高涨的运动等。但市民运动因了民族压迫,比明末显得在规模
上缩小了些。特别是市民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形式,逐渐地由公开趋于秘密, 
而趋向于会党会社的形式。乾隆嘉庆之际,洪亮吉和章学诚几位进步学者, 
都明白指出了这种社会危机。洪亮吉说:人民本不原犯法,由于州县官吏“借
邪教之名,把持之诛求之,不逼至于为贼不止。”(“洪稚存书事”“征邪
教疏”)章学诚说:“由官迫民反观之,则吏治一日不清,逆贼一日得借口
以惑众也。以良民胁从推之,则吏治之坏,恐亦有类于胁从者也。盖事有必
至,理有固然。”(“章氏遗书”,卷二九,外集二,“上执政论时务书”) 
总之,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交错的。从整个
形势来看,这时清朝封建统治势力占有相对稳定的统治地位。从发展上看, 
这时资本主义的幼芽、市民的力量、农民的反抗活动则是在不可阻遏地生长
着。这种历史形势反映在当时的思想界,就是一方面有专门汉学之统治地位
的形成,另一方面则有戴震、汪中、章学诚、焦循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出现。
十七世纪的启蒙运动虽然受了挫折,但它的政治的、社会的形式却被文学的
形式所代替,例如“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便是这个时代的
代表创作。至于学术领域之内,或者流于烦琐,这就是专门汉学的发展;或
者以更隐晦的面目出现,这就是戴、汪、章等人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十八世纪汉学的前驱者
讲清代汉学历史的人,往往把汉学上推到顾炎武黄宗义。其实清初大儒
以经世之务为目的,以考据之学为手段,并无所谓汉学的专门研究。清初学
者虽然也有考证训诂之学,如顾炎武和黄宗义在音韵学、“易”学上有他们
的贡献,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便以为烦琐自此已有其历史阶段。顾黄之学的支
配内容是新世界的启蒙运动,绝非退隐形式的以至为清朝统治阶级所利用的
汉学。在当时的民族压迫之下,清初学者都不接受清廷博学鸿词的笼羁,以
“上太平策”(黄宗义戒万斯同北上语)为戒,而保持着个性发展的研究精
神。当时学者也有到了京师的,但也正如章炳麟所说的“家有智慧,大凑于
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检论”卷四“清儒”)。这时
的学者中也有如毛奇龄以博学于禄的,又有如阎若璩、胡渭被皇帝赐坐称“先
生”,或被赐以“耆年笃学”题字而视为殊宠的,但这些人多为史家所讥, 
他们在民族气节方面和学术精神方面是缺乏人民性的。因此,十八世纪的专
门汉学,好像是继承顾黄等人的考据,事实上是把清初学者的经世致用之学
变了质的。专门汉学的前驱者,决不应当追源于顾黄诸人。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首卷由阎若璩(公元一六三六——一七○四
年)、胡渭(公元一六三三——一七一四年)讲起,而将黄宗义、顾炎武列
之于附录,这是深合于历史真实的编辑。皮锡瑞非之,则多见其曲解误会。
皮氏说:
江藩作“汉学师承记”,以为梨洲亭林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
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 
乃以黄顾二公附于册后,窃谓。。“师承记”首列阎若璩,江氏必
以阎为真知灼见,。。江刻于黄顾,而宽于阎,是并阎氏之书未之
考也!(“经学历史”) 
实在讲来,江藩并没有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阎氏“考证之学, 
未之或先”(经部“书”类二),是为的评。清儒多把顾阎并称。如章学诚
论考据之学,就有“宁人百诗之风”(见“文史通义”内篇二“朱陆篇”) 
的话。章炳麟论清儒先进,也说: 
始崐山。。顾炎武为“唐韵正”、“易诗本音”,古韵始明, 
其后言声音训诂者禀焉;太原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定东 晋
晚书为作伪,学者宗之,。。而德清胡渭审察地望,系之“禹贡”, 
皆为硕儒,然草创未精博。。。其成学箸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
自吴,一自皖南。(“检论”卷四“清儒”) 
梁启超更以顾阎 同列一章,尊阎尊顾,同等视之。这都不是史家的正确
论断。阮元虽辨顾炎武以经学名家,然他不能不婉转说出顾氏所以异于所谓
汉学家的所在。他说: 
明末诸儒多留心经世之务,顾亭林先生所著有“天下郡国利病
书”及“肇域志”,故世之推亭林者以为经济胜于经史。。。习科
条而无学术,守章句而无经世之具者,皆未足与于此也。(“揅经
室三集”卷四“顾亭林先生肇域志跋”) 
阎若璩字百诗,他是顾、黄的后进,是真正进入考据狭路中的人。他的
名著“古文尚书疏证”(后来戴震亦采“疏证”二字名其孟子研究),把宋
以来致疑于“古文尚书”为伪作之说,有条有据地证实,并证明“孔传”亦

伪。他说“孔傅出于魏晋之间,后于王肃传注,相同者,乃孔窃王,非王窃
孔也”(“古文尚书疏证”卷二)。戴震说: 
阎百诗善读书。百诗读一句书,能识其正面背面。(段玉裁: 
“戴东原先生年谱”) 
这种善读书的方法,正是乾嘉汉学家“读书”(仅于读书)的传统,章
炳麟所谓“综形名,任裁断”(“检论”卷四“清儒”)者是。阎若璩又有
“四书释地”一书,谓“孟子谓读书当论其世,余则谓并当论其地”(“河, 
河内”条),棱正了前儒关于古地名傅会的错误,这也是乾嘉学者舍世而论
地的传统(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都是论世之著作)。他对于宋儒的
冥求义理,虽没有批评,但敢于证朱熹读书之误: 
又尝举朱子“论语”、“孟子集注”之误,如季文子始专鲁政
不待武子,子纠兄而非弟,曾西子而非孙,武丁至纣凡九世而非七
世,昭阳败魏取八邑而非七邑,不衣冠而处见“说苑”非“家语”, 
农家者流见“汉书”非史迁,去鲁司寇则适卫而非适齐,。。颛臾
近也非远人之谓,鲁有少施氏则孟施当亦有氏,不当以施为语声。
闻者叹其精确。(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十八“阎先生若璩
传”) 
这种方法正为后来戴震由字以通辞、由辞以明道的命题所本(如他说, 
不研究小学、地理、算学等学问,不敢治六经),更后演进而至阮元的历史
考证。
与阎若璩同时友善而也是一个“善读书者”,是胡渭,字朏明。阎若璩
的考证在“古文尚书”,胡渭的考证在“禹贡”、“易经”与“洪节”,他
著有“禹贡锥指”一书,大旨如钱大昕所说: 
先生素习“禹贡”,谓汉、唐二孔氏,宋蔡氏于地理多疏舛。。。 
浮于淮泗达于河,河当从“说文”作菏;荧波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