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 >

第2章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第2章

小说: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为有这样的奉献精神,陈志云老师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吸收多元文化,尤其能把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化为自己的德才学识,化为自己的睿智慧见。我最为惊叹的是,他的著述中,充满智慧;他的演讲中,时时流露出禅意、禅机。他很善于说故事,摆事实。那些现实的材料、历史的材料、具体的材料、理论的材料、本地的材料、远方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普遍性的材料,到了他的笔下,画龙点睛,点到即止,要言不繁,化境顿开。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以事看事,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事明理,以事见智。他点燃的是智慧的火花,他引发的是智慧的妙悟。

  “读书的老总,是中国的希望!”在陈志云老师提出他的这一办学理念的时候,我看到陈志云老师是一位爱国的学者,也看到他重视文化、追求文化素养的可贵品质。文化在哪里?文化,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之中。一言一行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恰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陈老师说:“企业做大做强,更关键的是做长。”说得好,做大做强是福,做长是慧。你会挣钱,你能挣钱,这是福;你会存钱,你能留住钱,这才是慧。在佛家,就叫福慧双修。

  请让我说个故事吧。佛家常言“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这是佛教一则古老的故事:从前印度有一位罗汉,按当时的规矩,他每天都要托钵,沿街乞讨。这一天,他走了许多路,没有讨到食物,无人供养,钵中空空。他饿得四肢无力,勉强走到王宫前,看到一只大象,肚子圆鼓鼓的,他不禁感慨地说:“我虽然有智慧,修成了罗汉,却没有福报,今天没有人供养,钵里空空。这只大象,它没有智慧,但它有福报,吃得饱饱,而且全身挂满了璎珞珍宝。由此看来。福慧二者,皆不可缺啊!”在本书中,陈志云老师一再提到的“对人负责,其实是对己负责”,“少一点商品味,多一点人情味”,“麻烦留给自己,方便给予他人”,都是德的范畴,都是修福的要旨。可见,福慧双修,福慧双增,福德智慧,正是本书的主题。

  我还不能忘记的是,这20年来,陈志云老师在教育与培训的园地中默默耕耘,他的教学效果得到受众的一致肯定。他在各地讲学广受欢迎,邀请他讲学的高等学校和企业团体遍布南北,春风化雨,桃李满园。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做人与做学问诚挚踏实的儒者之风,待人谦逊礼让、宽厚包容。在本书中,有丰富的经济学思想,有深刻的管理学系统知识,他竟不以此为名,却淡淡一笔——总裁班讲课心得,平淡、平静、平和,这就是他谦虚的明证。谦虚是美德,在佛家就是培福、惜福、存福、种福了。




序二(2)




  智慧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福德智慧的圆满,才是人生的圆满。

  如果您得到这本书,又阅读了这本书,那么,我要祝福您,您也一定是与福慧有缘的人了。这就是您的一个新起点。请从这个起点出发吧!

  向着您的目的地,带着智慧,出发!

  谢谢!

  2008年1月24日于香港




序三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梁信军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总裁)

  2007年,有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风靡全国:许三多。

  这是一个会让你会心一笑的名字。其实公道讲,《士兵突击》这个片子,从技术角度讲,并无任何新意与突破,但却能让七尺男儿感动至潸然泪下,凭的只是三个字:钝感力。

  这同样是2007年的一个文化现象。《钝感力》这本书在日本2007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第三,渡边淳一的“钝感力”在一个恰好的时间里遭遇“士兵突击”,一片眩晕中撞击出了绚丽的火花。

  绝非简单巧合。

  渡边淳一强调人不要过于敏感,反应迟钝或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而许三多那副“不抛弃”、“不放弃”的面孔,无处不体现出一种钝感的魅力。这在因CPI上涨、房价浮动、股市起落而略显浮躁的中国社会,这种钝感的力量感召着人们与现实相悖的内心,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自我反省的绝佳契机。

  许三多和渡边淳一的走红绝非偶然事件,在这个到处洋溢着浮躁气息,到处讲究“汽车洋房多金”的快速成功学泛滥的社会中,许三多寂寞中坚守的形象,如一股沙漠清泉,注入那因觊觎“成功”而眼神发绿的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田中。

  并未扯远。

  通读陈志云老师这本写给总裁的书时,我的脚下是奔腾不已的黄浦江,我的对面是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但我的眼前却经常会浮现出许三多那副钝感的面孔。这就是陈老师这本书的魅力——让你身体深陷这个飞腾而浮躁的社会顶端,心灵却能在那高高的云端舒畅地散步。这正是陈老师在这本书里所提倡的“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陈老师在这本书里深入浅出地讲了许多朴素却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本书让你明白:总裁并不难做,人,才难做。他提出“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忙忙碌碌追求一辈子,到头来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要站在人生的终端看来路”,“一个人再高,高不过他自身”,“读人,比读书更重要”……

  看完这本书,我思忖良久。其实,这些道理不只是说给总裁们听的,适用于任何人群。但总裁们因为身处寂寞无边的高处,所以才会时常感到“高处不胜寒”。因为这个社会受“快速成功学”毒害已深,所以让心灵去散步,让自己变得钝感一点,已成为一个不失睿智的人生态度了。

  有媒体把成功学列为现代社会的三粒毒药之一,我深以为然。

  “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在不停吸吮这粒毒药的过程中慢慢成瘾。而陈老师这本娓娓道来的书,正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给在“快速成功”大门口徘徊的人们,特别是总裁们对症下药开出的一剂良药。

  这个社会中,“成功者”仅仅占1%。即使你贵为总裁,也未必一定是“快速成功者”中的一员,即使已经算是个“成功者”,仍然会难免被这扑面而来的“成功”泡沫所淹没。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的定义却未必只有一个。你不是成功者,但你也未必一定是失败者。

  这就是我读陈志云老师这本写给总裁的书后的一些杂感。感谢陈老师让我写这个序,其实在写这个序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也受到一次洗礼。

  写完上述文字的时候,上海这个大都市已是万家灯火,漫天雪花飞舞,黄浦江水仍在滔滔不绝涌向大海。

  许三多那张钝感的面孔却正在这座城市的暗夜里闪烁,凝视着这个城市角落里整日奔波、瞄准“成功”的芸芸众生,然后偷偷一笑。

  散散心,真的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感谢陈老师!

  2008年1月28日于黄埔江畔




修炼之二: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1)




  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退而求之,便觉圆满

  知道了,就去做到

  一个人再高,高不过他自身

  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取决于他交往的圈子总 裁 修 炼 篇

  印伽挑夫挑着担子上山,来到半山腰,脸无倦意,精力充沛,但仍坐在半山腰休息。路人经过说:“天色已黑,你怎么还不快赶路?” 印伽挑夫回答说:“谢谢你的好意,我走得太急,正在等待我的灵魂。”

  这是一则很有“禅”意的故事。我们每天从早上鸡叫忙到晚上鬼叫,忙得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没有时间来思想。我们好像是一个被抽动的陀螺,一旦停下来,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我们一个个好像穿上了红舞鞋,旋转得再也停不下来,不能自已;不是不觉悟,是不能解放,不能解脱与放下。英国领导学专家约翰·阿代尔在他的《战略领导》一书中提出:“当善良的人背负太多他人的命运时,他们需要极大的勇气让自己放下手中的工作放松一下,因为只有休息可以使他们忙乱的思绪得以清醒。”

  记得有一部美国动画片叫《汽车总动员》,里面有一句台词发人深省。这句台词是由一辆拟人化的汽车说出来的:“我们每天在高速公路上来去匆匆,却从来没有留意过路边美好的景物。”难道人生就是为了这样,匆匆忙忙,赶来赶去,辛苦劳累,来不及感觉,顾不上体验,没有回味,没有小憩?

  生活,生活,生出活来;生意,生意,生出意思来;味道,味道,知其味,而又知其道;我们不能只知其味,不知其道。春耕秋收,忙碌之余,不妨放下脚步,放缓节奏,平添几分闲情逸致。青山绿水不需要拥有,只要有一种好心情,便可以享有。

  有一次,因学员邀请,我来到天台山,晚饭后我出去散步,天籁人静,只有潺潺泉水声和风吹树叶的婆娑声。我觉得: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几年前去台湾公务员培训中心,当时,最受欢迎的课程有“耕心”、“灵修”,实在是因为“先做人,后做事”、“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

  时间管理上的艾森豪威尔原则将时间上的“紧要”和“不紧要”作为一个坐标,将事情上的“重要”和“不重要”作为另一个坐标。第一,对于既不紧要又不重要的事,我们没有做到弃之不顾,怕漏了什么;第二,对于紧要而不重要的事,我们没有做到委派别人去代劳;第三,对于紧要而又重要的事,我们天天在忙活,天天在救火,结果总是弄得很忙乱;第四,对于不紧要而又重要的事,因为不紧要而总是排不上议事日程,殊不知这恰恰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事情,却永远被我们所忽视,结果是舍本求末,顾小不顾大,顾近不顾远,忘记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记得有一位大家写了一本书,其中一连讲了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指着长江江面,只见千帆如织,往来如梭。乾隆问手下大臣:“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位大臣回答说:“陛下,我只看到两艘船,一艘是‘名’,一艘是‘利’。”讲到这里,话锋一转,引出第二个故事:有一个人在马路上寻找丢失的东西,寻寻觅觅,来来往往,忙忙碌碌。一大群路人在路边猜测:他在寻找什么?这个时候,一位智者来了,于是路人就请教这位智者:他在寻找什么?智者回答了一句话,原文是用英文写的:“lost ones breath”; 直译是:“他正在丢失自己的呼吸”。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在到处寻找和索取时,其实恰恰正在丢失;精、气、神散了,生命正在被无谓地消耗。讲到这里,作者点明:“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人在商场,身不由己,被世俗化,被市俗化,被异化,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了一颗童心,一颗本来的心,一颗本然的心。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忙忙碌碌追求了一辈子,到头来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彼得·德鲁克告诫说:在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