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 >

第3章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第3章

小说: 总裁,不只是管理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忙忙碌碌追求了一辈子,到头来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彼得·德鲁克告诫说:在没有弄清成功对于个人或者组织的涵义之前,讨论领导力毫无意义。




修炼之二: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2)




  记得在年轻的时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们曾经有过多么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脍炙人口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到那时候,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南怀瑾曾经幽默诙谐地说:一个人莫名其妙地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地死去。他说,年轻时有人请他演讲,出了个演讲题目“人生以什么为目的?”南怀瑾说,演讲题的问题本身已经包含了答案:“人生以人生为目的”。

  每个人对人生都会有不自觉、无意识的时候。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小说《血色浪漫》中有一个片段讲的是,北京部队大院的军人子弟插队落户到陕北,他们与当地的一位憨厚老实的年轻人憨娃开玩笑说:“憨娃,你一年到头放羊图啥?”憨娃说:“挣钱。”知青又问:“挣钱图啥?”憨娃说:“挣钱娶媳妇。”知青再问:“娶媳妇图啥?”憨娃说:“娶媳妇生娃。”知青接着问:“生娃图啥?”憨娃回答说:“生娃放羊。”一个圈子又拐回来了。但是,更多的时候,更多的场合,人们又不甘于这样的现状:“我为什么而活着?”“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要什么?”“我是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可以说是从小就充满着理想、信念和追求。他们在中小学时代就开始投身于“大炼钢铁,捡废铜烂铁”、“消灭四害”、“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活动中。例如,到桥头上帮人推车,收集废纸,卖了作班费,班级里还有专门记载好人好事的本子。人们除了学习《毛泽东选集》和《雷锋日记》外,还喜欢读一些思想修养方面的书,例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和《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还写成读书笔记,那时的人们还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大事,关心时事政治,不但天天读报,定期听时政报告,还把它们出成墙报,搞时政知识比赛,关心“全世界还有2/3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信奉“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以天下为己任,任重而道远。那时,人们心中只有天下国家,完全没有自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后来,毛泽东主席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大有作为的。”于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是真心诚意的。

  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恢复高考,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大学,他们万分珍惜,争分夺秒地抓紧学习,也许,这时他们才真正懂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重要,正如《大学》所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以说,他们有大我而无小我,有真我而追求无我,但自我意识却是薄弱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知道自己是一头只知耕耘、不求收获的老黄牛,或者是一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的奶牛,鲁迅先生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们人生的写照。今天,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客观存在的我”是“实然的我”,我期望“理想的我”是“应然的我”。从“实然的我”到“应然的我”,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解放,解脱和放下,只有解放自己,才能解放众人;只有渡己才能渡人;不能自渡,何以渡人;人若不能自渡,任何人也渡不了他。以人为本,还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善待自己,才能善待他人。

  我们要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的“愿景”和“使命”。什么是愿景?愿景就是来自我内心深处的追求;内心意愿的表达;未来的蓝图;我期望成为什么样子。愿景回答的是:“我要什么”、“我是谁”。 使命就是我的承担、责任和义务。使命回答的是:“我为什么而活着?”“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人生在做两件事,做梦和圆梦,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悲哀的人生。一般而言,人们都希望自己日臻完美,都希望从优秀到卓越。




修炼之二: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3)




  我们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在课堂上,我们曾经模拟过这样的情景:在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我心依旧》的背景音乐声中泰坦尼克号正在下沉,我们将要离别这个世界。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你是从容、宁静、平和,还是恐惧、惊慌、不安?恐怕大多数人的心情属于后者。其实我们未必是害怕死亡,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有太多的事情未了,有太多的牵挂,有太多的无法割舍。虽然现在我们不在泰坦尼克号上,虽然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面临这样的悲剧,但是,我们终有一天会告别这个世界。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如何坦然地去面对?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自己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地,人生的境界才能志有定向,才能心不妄动,才能随处而安,才能虑事精详,才能达到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即人生的境界。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亚里士多德说,“控制自己”;耶稣说,“给自己”。

  我们要站在人生的终端看来路,“多一点圆满,少一点遗憾”。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我们只能做一点身边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正是这样的一份心意,造就了我们“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不寻常”。




修炼之二:退而求之,便觉圆满(1)




  我在最近的讲课中给学员放映了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幸福终点站》的五个片段,很有意思。

  第一个片段讲的是:主人公抵达美国纽约机场后,机场海关人员通知他,他的国家发生了政变,美国不承认政变后的当局,也停止了两国间的通航,因此,他既不能进入美国,也不能返回他的国家,只好待在机场。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的主人公陷入了困境。

  第二个片段讲的是:当一个人陷入了困境,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人首先得安身立命,得谋生,得糊口。主人公发现旅客丢入25美分,便可取用行李车;用毕后送回行李车,便可取回25美分,但人们形色匆匆,往往懒于或疏于送回行李车,取回25美分;主人公就以此为工作,得以生存。

  第三个片段讲的是:主人公在半夜里偶然发现一处有待施工的墙壁,一时兴起,越干越欢;手舞足蹈,看着自己“劳动创造世界的成果”,忘乎所以地自我欣赏起来,直到施工队的人早上到来,把他吓了一大跳,才又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来。可见,人们工作不仅是为了挣钱,人还有精神、心理和情感的需求;人还有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第四个片段讲的是:原先周遭排斥的主人公赢得了机场工作人员的喜欢。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为了他与一位空姐的艳遇,安排了一幕别具一格的晚宴约会。片中有一段对白,大意是: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等待转机,等待开会……等得焦急,等得焦躁,等得焦虑…… 我们为什么不把等待当作享受?我们为什么不把等待的“当下”当作幸福?当主人公和他心爱的女友把他们各自的呼叫机一起扔出去的瞬间,所发出的开怀大笑是最有感染力和最有震撼力的。此时此刻,银幕下的观众和银幕上的这对心爱的人都幸福得热泪盈眶,正所谓幸福的“当下”。

  第五个片段讲的是:主人公终于可以走出困境,走出机场了。他的朋友,这些朝夕相处的机场工作人员欢笑着、簇拥着、追随着、叮咛着,难舍难分,情景感人。此时,主人公再也不是人生地疏、语言不通了,而是熟门熟路、心想事成了。

  我有一位老师,也是一位好朋友,我的良师益友,香港佛学院执行院长觉真法师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吾心安处是吾乡》。书中记述了一次讲演后,有听众问觉真法师:“您为什么要出家?”觉真法师回答说:“出家是为了回家。”

  觉真法师说,和谐不在别人那里,你去找也找不到,和谐只能在你内心,和谐是你内心的创造。这个内心的创造,只能源于你对和谐的觉醒。你有和谐的觉悟,你才有和谐的认知,才有和谐的坐言起行,才有和谐的人格健康。和谐不是没有矛盾,不是没有冲突,不是没有烦恼。有矛盾,能自我平衡;有冲突,能自我化解;有烦恼,能自我解脱。觉真法师有一个比喻:你的心,像一块磁铁,当你心情愉快,对这个世界充满喜欢和善意时,一切美好的东西就自然被你吸引而去。

  记得很多年前,我看过一篇小说叫《青鸟》,讲的是主人公为了寻找青鸟,走遍了山山水水,不能如愿,最后终于发现青鸟其实就在身边。真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相传,赵州和他的弟子文远闲坐在房内,突然有个念头掠过这位童心未泯的老人脑中,他说:“文远,我们来个示弱比赛,看谁把自己比喻得最低。”文远欣然从命。于是赵州先说:“我是一头驴。”文远接着说:“我是驴的屁股。”赵州又说:“我是驴的粪。”文远再说:“我是粪里的虫。”到了这时,赵州说不下去了,便问:“你在粪里做什么?”文远回答说:“我在那里享清福!”赵州说:“好吧,你赢了。”老百姓经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文远在最糟糕的环境中照样能自得其乐,所以,老师佷欣赏他。

  我们向往幸福,我们追求快乐,其实我们并非不幸福,我们不是不快乐,而是我们没有感受幸福,我们没有体验快乐。我们不该为了向往幸福,把自己弄得很不幸福;我们不该为了追求快乐,把自己弄得很不快乐。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我们向往的就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追求的就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乐不仅体现在实现幸福和快乐的目标上,而且体现在实现幸福和快乐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上。




修炼之二:退而求之,便觉圆满(2)




  也许这个过程有顺当、有曲折,有坦途、有坎坷,有容易、有困难,有成功、有挫折,有顺境、有逆境,这是人生的历练,也是人生的修为,这是真实的历史,也是丰富的阅历。如果我们能够在顺心如意的情况下快乐,又能够在不顺心如意的情况下保持平和,那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提高,这就叫快乐活着,幸福生活。

  今天,因为准备联系邀请一位道德经方面的大家,而与我相识十多年却又多年没有联系的一位老师恢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