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3532-明清宫廷档案 >

第52章

3532-明清宫廷档案-第52章

小说: 3532-明清宫廷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熹宗朱由校可能是明清两代皇帝中,唯一可以养活自己的皇帝。估计,他要是逃难,根本用不着像老祖宗那样,化妆讨饭。他有手艺,能够自给自足。    
    朱由校制作过许多精巧的玩具。他把皇宫中盛水防火用的大缸,凿出个窟窿,装上器械,一按机关,缸里的水便喷涌而出,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又“飞流直下”。他用沉香木制作的一座假山,遍布池台村舍,构思巧妙,造型逼真。他制作的一套八幅护灯屏,上面漆绘“寒雀争梅图”。朱由校让太监拿到市面上去卖,标价千金,“一文钱也不能少”;结果,很快就脱手了。    
    朱由校不光会制作“小玩艺儿”,建房筑屋,无所不能,曲室回廊,皆可造就。皇宫中原有的“球馆”,面阔五间,大小相当于乾清门,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魏忠贤堂而皇之地占据西六宫一处寝宫“蹴鞠”。朱由校的贴身太监高永寿,撺掇皇上重修球馆。三句溢美之词,就把朱由校夸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儿把裤子脱下来,赐给高永寿。说干就干,他亲自设计,亲自率领太监施工,日以继夜,加班加点,很快就把球馆整修一新。朱由校将它命名为“蹴鞠堂”。    
    “琉璃新结御河水,一片光明镜面菱;西苑雪晴来往便,胡床稳坐快如腾。”明朝皇帝喜欢在冰上嬉耍。在这一方面,朱由校仍然有资格傲视前辈。他不坐别人制造的“胡床”,用名贵红木自制冰车、冰橇。上面放置“龙榻”,四柱撑顶,挂上帷幔,前面有太监用绳子拉,后面有太监用竹竿撑,在冰上行驶如飞。    
    明代每逢春暖花开,皇宫中有一个月左右的“赏花”活动;清宫把这一活动,同庆祝花神生日结合起来,尤以观赏牡丹为盛事。一到这个时候,后宫佳丽就该“撒欢儿”了。    
    明宫的后妃们,不但忙着赏花,还忙着“开屏”,招蜂引蝶。她们在自己寝宫的庭院里,搭起五彩缤纷的“护花棚”,保护那些在略有凉意的春风中盛开的花朵;同时,把自己的寝宫装点成一个大花篮。她们轮流作东,互邀赏花、饮酒,吟诗歌舞,挥毫作画。皇帝“飞来飞去”,免不了“醉卧花丛”。说起来有点怪,天启七年(1627年)春天,一向不把信王朱由检放在眼里的魏忠贤,不知道动了哪根神经,乘皇宫中赏花的大喜日子,给住在信王府的朱由检送去二百株牡丹。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株“御黄袍”,花大色艳,见者都“啧啧”称奇。是年秋天,熹宗朱由校病死,朱由检登上金銮宝座,人们都说:魏忠贤这小子“道行深”,能掐会算,有先见之明。    
    当然了,从一个流浪汉,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绝非易事。要不是有见风使舵、以售其奸的本事,魏忠贤哪能爬得那么高!


第五部分第十一章 宫门酒肉臭(9)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光荣传统,皇帝对珍禽猛兽爱如至宝。康熙年间,老外向吾皇万岁进贡了一对狮子,这东西中华自古少见。光让臣工们看皇宫大门口的石头狮子,震唬不住他们;得让他们开开眼,见见真家伙!臣工们奉旨来看“马王爷”。皇上自鸣得意,仿佛看到那两头狮子,正张牙舞爪地扑向心怀不轨的逆臣贼子,要把他们的脑袋当作绣球耍。观后,文武百官的心灵,似乎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终于明白了,皇上家门口的石头狮子绝不是摆设;纷纷服服贴贴地作诗,赞颂皇上养的狮子。    
    康熙匏制蒜头瓶康熙皇帝的马术高超,入值南书房的高士奇,能把马屁拍出“彩儿”来,弄得玄烨舒坦极了,又是赏吃的,又是赐穿的。有一次,玄烨的坐骑马失前蹄,皇上虽然未坠马,但是,受了惊吓,又当众出了洋相,闷闷不乐。高士奇为了让皇帝开心,故意在泥水中打了一个滚儿,脏哩巴叽地去见玄烨。玄烨问:“像个泥猴似的,怎么回事?”高士奇说:“臣刚才骑马,摔到泥坑里了。”玄烨放声大笑,说:你们这些南方人呀,根本不会骑马;怎么好好地就会摔下来呢?朕刚才马失前蹄,还能“稳如泰山”呢!相比之下,还是皇上的道行深。玄烨挽回了面子,顿时有说有笑了。    
    载淳这孩子,老爸“英年早逝”,老娘只会运筹帷幄,不能决胜千里。教他骑射的重担,就落到了太后的老情人荣禄的肩膀上了。这位早年拜倒在兰儿石榴裙下的将军,对慈禧太后一直含情脉脉;为了教好她的宝贝儿子,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太后对荣禄也不薄,一再提携,让他入了军机,“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荣禄“久直内廷,得太后信仗;眷顾之隆,一时无比。事无巨细,常待一言决焉。”太后亲自出马当“月老”,为荣禄“指配”了一房漂亮的福晋;进而把他的外孙子溥仪,扶上了金銮宝座。光绪二十九年,荣禄“卒,赠太傅,谥文忠,晋一等男爵。”    
    清代皇帝又养鸟,又打鸟。到了乾隆年间,弘历“武装到了牙齿”,不光有弹弓,还配备了手枪。有一天傍晚,他发现“御河”里银光闪烁,怀疑有“鬼”;“啪、啪、啪”,连发数枪,捞上来一看:一个大蛤蜊,含着一颗“夜明珠”。到了清末,“提笼架鸟”成了“八旗子弟”的一个重要标签。    
    清宫养蝈蝈成了气候。达官贵人亦步亦趋,借以抬高身价。茶楼酒肆,常见“旗人”,拿着做工精细的蝈蝈笼罐,说法过招。极品蝈蝈被当作高档的礼物、贡品。皇上亲自过问,宫中园丁苦心栽培出一些奇形怪状、小巧玲珑的葫芦,再由匠人精雕细刻成蝈蝈罐。有些培育技术已经失传。因此,那个年代上档次的蝈蝈笼罐,保留至今,都有可能成为价值不菲的文物、藏品。    
    奉旨专门为皇帝养蝈蝈的“奉辰苑”太监,秋天收集蝈蝈下的蛋,在暖房中抚育。数九隆冬时节,在御宴上蝈蝈放声高歌,比皇家乐队的演奏、首席男女歌唱家的“咏叹调”还要受到听众的欢迎。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吟诗,盛赞这种“反季节”的场面:“向筵花卉发,隔牖草虫鸣……”    
    皇帝有这样的雅兴,宫女无形中受到极大的鼓舞,“业余时间”辛辛苦苦地养蝈蝈,也想踩着这种小虫子的肩膀往上爬。到了冬天,中午,她们把蝈蝈放在朝南的地方晒太阳,阴天,揣在怀里保暖;晚上,搂在被窝里睡觉,比养活孩子还上心。    
    现如今,养狗几乎形成了“群众性运动”。狗在北京越来越有了“人权”。不时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年轻“贵妇”,牵着两三条“名犬”,趾高气扬、旁若无人地遛大街,逛公园。乘客也常常与“素不相识”的狗,在公共汽车上“嘴对嘴”地站着,在大街小巷,在街心公园,如果昂首阔步,弄不好就会踩上“地雷”。深更半夜,睡得好好的,会突然被狗打架的声音惊醒。现代化的北京,越来越有乡村特色。“十亿人民五亿狗”的局面,眼看已经为时不远了——人得计划生育,狗是可以敞开了生的。然而,人的素质尚待提高,狗能守规矩么!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在天之灵,对此肯定会感到无限欣慰。想当初,他老人家的队伍尚未开张,还是一条枪也没有的光杆司令时,只有一条大黑狗作他的侍卫,并救过他的性命。据说,爱新觉罗家因此立下了规矩,把狗当作忠实的朋友。    
    康熙年间,皇宫里的“狗房”,规模已经相当可观;管理狗房的,有首领太监一名,打杂儿太监二十四名。清末,除了紫禁城里设的“御狗厩”,颐和园里还有“狗屋”。    
    御狗厩里哈巴狗的数量最多,有的“绛如金液”,有的白如“银雪”。有四只哈巴狗的名字,分别为“秋叶”、“琥珀”、“紫烟”、“霜柿”;它们的毛色,黑中有灰,灰中泛紫。    
    还有四只哈巴狗,小到可以托在人手上,藏到衣袖里,人称“袖子狗”:毛色似雪的,芳名“雪球”;一色银灰的,芳名“月光”;浅灰色、活泼好动的那一只,芳名为“风”;毛色略显青紫的,名字叫“雨过天晴”。这四个小家伙,毛长过脚,蜷伏在桌子上,婉如四个“毛球”。    
    另有一只大号叫“海龙”的哈巴狗。脑袋和脖子上都长着大团银色毛;其他地方毛色棕黑;身子短,鼻子扁,眼睛特别大。慈禧太后指定一名太监,专门照顾它。    
    “尔等不要小看了它们!”这是慈禧太后的一句“口头禅”。太后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她对这些狗,比对婆家、娘家的所有晚辈,都要亲热得多。谈起“狗经”来,她总是一套一套的,眉飞色舞,头头是道:狗长得好坏,全在养狗的方法上,尤其重要的是饲料。发育期,水喝多了,身子就会长得又细又长;猪肉、牛肉吃多了,就会长得又短又粗。根据太后积累的经验,初生小狗的尾巴尖得切掉;否则,长大了容易变成“夹尾巴狗”。刚出娘胎的小狗,耳朵尖上得粘一块小石头;半个月后把石头取下来,狗长大了,耳朵就不会竖起来。    
    一天早晨,慈禧太后正准备去“垂帘”,一个“狗太监”风风火火地跑来禀报:“黑宝玉”生了四个宝宝!太后眼里立刻放出了喜悦的光芒。要是光绪皇帝载湉的皇后“下了崽儿”,老太太都不会这么兴奋。她快乐地吩咐道:“好生照应着,早朝一完,我就过去。”    
    面对顶子流光、朝服溢彩的大臣们,太后眼里闪过的,却是一条一条毛色鲜亮的爱犬的身影。所有奏章,当朝一律不阅,草草收场,直奔狗厩。    
    远远看到太后过来了,狗太监大声地、一字一顿地喊:“老佛爷来啦!”瞬间,“汪汪汪、汪汪汪”,狗厩里一片欢呼雀跃。脖子上挂着一串金铃的“海龙”,一马当先,“嗖”地窜出大门,冲到太后面前,直立作揖;后面跟着的一大群狗子、狗孙,摇尾吐舌,吵吵闹闹,翻跟头打把式。太后在狗们的前呼后拥下,走入狗厩。一名太监喊了一嗓子:“站住!”狗们迅速“肃静”,摇着尾巴,乖乖地在太后面前列成方阵。太监接着发出口令:直立,拜……狗儿一一照办,比上早朝的那帮子大臣还可怜疼。


第五部分第十一章 宫门酒肉臭(10)

    狗队解散,一个小太监小心翼翼地提过来一个漂亮的竹篮子,里面装着四只初生狗崽儿,请太后“御览”。它们的母亲“黑宝玉”,父亲“乌云盖雪”,各穿一身“黑礼服”;父亲的四只“裤腿”却是雪白雪白的。两口子都是太后的宝贝儿。无论是“子以母贵”,还是“子以父贵”,这四个孩子的“出身”都很高贵。太后仔细查看了四只狗崽儿,逐一赐名,并对如何饲养,作了极其重要的指示:“还是那句话,尔等不要小看了它们。”说不定将来这里边就出个“太子”来!    
    袁世凯把光绪皇帝载湉“卖”了以后,升任直隶总督,献给“再生母亲”一对鹦鹉;各用一条金链儿,拴在同一根“树枝”上。树枝两端,各置一个装食儿的玉碗。这两只鸟,动不动就一唱一和:“老佛爷平安”,“老佛爷吉祥”。声音响脆,吐字清晰,成为慈禧太后的心爱之物。    
    《冰嬉图卷•;转龙射球》两相比较,慈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