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人力资源管理黄金教材 >

第48章

人力资源管理黄金教材-第48章

小说: 人力资源管理黄金教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简单的人才集市和信息法发布职能,发展到日益重视人才的开发培训、人事代理制度和人才中介服务等诸多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人才市场建设观念方面已经开始从过去“重管理、重调控”向“重服务、重开发”方面迅速转变,人才市场业已取代行政性配置在我国劳动力配置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从对人才市场仔细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市场上的人才流动态势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才流动的主体是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组成,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年轻高学历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2 从流动人才的学历结构来看,又主要以大学本科和专科为主。因为这部分人不仅有相当的工作经验,而且年轻有干劲且富有一定的冒险创新精神。    
    3 从流动意向来看,在所有制方面,人才比较倾向于大型外资企业和大型有效益的国有企业,因为这类企业收入高、风险低、福利待遇较好、重视培训工作和有一定的个人发展潜力。
   (二)我国科技人才的宏观流动态势分析
    1 研究的基本思路
  上面我们通过对我国人才市场的考察,分析了我国人才流动在微观层次上的一些特点,本节我们将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我国人才在跨省以及跨区域流动态势。正如我们在本章引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几乎没有公开的、完整的或正式的统计资料来反映我国人才跨省以及跨区域流动的态势。为此,我们只能间接的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总体人口的迁移态势来推断我国科技人才的流动特点。一方面,在上一节对我国人才市场建设的讨论中,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科技人才配置基本上已经是以市场配置为主要手段,而市场又是以价格为主要调节信号,所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必然对各类劳动力需求高,其劳动力的平均价格水平必然也高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所以市场配置的结果只能是人才从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向高经济发展地区。所以,只要把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较不均衡特点和态势,即可基本把握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基本态势。
  另一方面,在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中,关于我国人口的总体流动数据却是较为完整和详细,这对我们利用统计推断工具来精确分析我国人口流动基本情况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事实上,我国的学者们对我国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基本特点和态势已经做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和讨论。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体是广大农村地区庞大的过剩劳动力,而高科技人才只占我国总人口很的小部分,因此,他们占流动人口中的比例显然也是很少数。但是,我国的一些体制性流动障碍对这支主要由“无产者”——农民构成的劳动大军而言是几乎没有么作用的,所以他们的流动几乎是完全市场化的。而对我国科技人员而言,他们是我国劳动力要素中最为稀缺一环,是我国各发达地区发展迫切需要并为此激烈争夺的一群。各地为引进它们所需的人才争相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动性壁垒,所以科技人才的流动,尤其是顶尖高科技人才的流动也是非常市场化的。所以,虽然就个体流动动机而言,单个农民与单个高科技人才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就群体而言,他们的流动特点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2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人才需求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然而,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开始加剧,地区收入差异特别是东西差异和城乡差异在不断的扩大。从宏观的角度而言,这些差异就是导致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更本动力。然而研究我国地区发展差异的方法有多种,其衡量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们主要对促进我国人才流动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较为详细讨论。
    (1)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分析
    人均收入是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它能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各地劳动力价格之间的差异。据研究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其对国内外的交通以及人口的相对素质均远高于内地不发达地区,再加上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沿海地区的种种优惠和扶持政策,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迅猛,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则经济发展相对迟缓,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模式造成我国东西部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加大。由于人才流动绝大部分发生在城镇地区,所以表8…5显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1985年至1999年高低省份之间的差距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
  表8…5                最高5省市与最低5省市消费水平差距            单位:元
年份
1999年
1995年
1989年
1985年
最高5省市
上海
11943
上海
6141
上海
1737
西藏
971

广东
8987
广东
5096
广东
15249
北京
811

浙江
7985
浙江
4640
西藏
1519
上海
757

天津
7346
福建
3857
北京
1455
青海
755

北京
7040
海南
3723
天津
1446
广东
728
最低5省市
江西
3482
新疆
2007
江西
836
江西
448

内蒙
3765
江西
2165
云南
931
广西
511

宁夏
3813
内蒙
2283
内蒙
935
新疆
544

山西
3932
甘肃
2666
新疆
1003
河北
547

新疆
3988
安徽
2668
宁夏
1016
四川
555
最高与最低差额

8461

4134

901

347
最高与最低收入比

3.43

3.00

2.08

2.17
数据来源:中国1986、1990、1996、2000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最高省市与最低省市消费水平绝对差额由580元上升为8461元,差距倍数由2。17倍上升为3。43倍。最高消费水平省市为上海和广东,最低消费水平收入省市为江西和内蒙古。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收入从计划经济逐步迈向市场经济情况。
  ——前五省市与后五省市消费水平绝对差额由283元上升到4864,收入倍数从1。54倍上升为2。28倍。(见表8…6)
  
     表8…6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配地区差距系数           单位:元

1999年
1995年
1990年
1986年
前五省市平均收入
8660
4691
1536
804
后五省市平均收入
3796
2358
944
521
两者之比
2.28
2.00
1.62
1.54
绝对差额
4864
2333
592
283
     数据来源:中国1986、1990、1996、2000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8…7可以看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拉大。1985年到1999年,东部与中部人均收入绝对差额由72元上升为2266元,东部与西部由19元上升为2451元;东中西收入比由1。12:1:1。09变化为1。49:1:0。96,表明东部和中、西部收入相对差距明显扩大。
     
表8…7                 东中西地区消费水平差距                单位:元
地区
人均消费
消费水平比

1999年
1995年
1989年
1985年
1999年
1995年
1989年
1985年
东部地区
6912
3886
1295
656
1.49
1.39
1.25
1.12
中部地区
4646
2805
1038
584
1.00
1.00
1.00
1.00
西部地区
4461
2850
1152
637
0.96
1.02
1.11
1.09
     数据来源:中国1986、1990、1996、2000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我国各地人均收入的比较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以劳动力市场位置基础的话,那么我国人才流向将会是主要从我国的中、西部省市流向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主要以上海为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以及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中部流向西部或从西部流向中部的趋势不大。
    (2)各地区固定资产规模、外商投资总额、科研经费以及教育经费之间的比较
     如果假设其他条件在我国各省市基本类似且在短期内不变的情况下,那么,可以认为,资本存量大的地区对劳动力需求也大;如果进一步假设,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存量高的富裕地区相对于较为贫穷地区,其生产的科技进步或科技含量也要高。所以通过对各区域的固定资产存量的比较,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地劳动的需求水平,尤其是在第二个假设下,我们进而推断出各地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程度的高低。从表8…8的第一行数据可以看出,固定资产规模最高的省份广东省是最低省份内蒙古自治区的18。4倍,是新疆自治区的14。6倍。甚至陕西省、内蒙古和新疆地区所有固定资产之和都远远低于东部的广东一个省,如果将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北京京津唐地区、以及山东、福建等等沿海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规模与西部各省市的相比,其差额的绝值将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国东部地区不仅在劳动力价格上要高于中、西部各地,而且在对包括科技人才的劳动力的需求上也远远高过中、西部地区。
  在上面的讨论中,科技人才流动偏好之一就是大型或高科技型外资企业,所以我们通过对各地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之间的比较,也可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分布,进而推断我国高科技人才的流动趋势。从表8第2栏的数据可以看出,外商投资最多的省份广东省1999年的投资总额达123亿多美元,比内蒙古自治区高367。3倍,也是新疆地区的221。1倍,而整个东部地区基本上吸收了绝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所以,从这个侧面可以更清楚的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随着我国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其人才流动的趋势是不难判断的。
  此外,表8…8还给除了部分省市的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开支情况,这些数据都同样表明了相同的原理。 

表8…8  1999年八省市固定资产规模、外商投资总额、科研经费等之间的比较

上海
广东
北京
江苏
陕西
内蒙古
新疆
固定资产规模
(万元)
19648298
23778180
6829237
8855645
3671162
1291813
1625269
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363786
1237542
206415
683333
24906
3369
5598
科研经费
(万元)
407084
235726
1558821
275662
273508
24943
29001
教育经费
(万元)
1503465
2950371
1507186
2299291
732270
470780
54054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

    (三)我国跨省和跨区域人口流动模式与人才流动态势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劳动力的配置方式是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台湾学者高长在研究报告“中国大陆劳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检视”中也认为,自1979年以来,工资的价格机制已经逐步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非公有制部门,其效果更为显著。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认为,劳动力流动基本趋势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低高的地区流向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就这一点而言,对所有层次的劳动力,即无论是“体力”型的还是“智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