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14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14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便利出,而口吐清水自止。又因其能补土以制水,故可推广以治一切脾虚水肿
郑钦安医书阐释·60·
与痰饮咳嗽。现代应用范围更广,有人用以治高血压、脑震荡、目翳、带下、溃
疡、风湿性关节炎及心力衰竭诸病,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问曰:病后两乳忽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卧,不思一
切饮食者,何故?
答曰: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夫病后之人,大抵阳气未足,
必又重伤其阳,阳衰阴盛,一线之阳光,附于肝胃之经络而发泄,故
色如常而微痛。况身重喜卧,乃阳衰阴盛之征,乳头属肝,乳盘属胃,
故决之在肝胃也。若乳头不肿,病专于胃;乳头独肿,病专于肝。虽
两经有分司,而病源终一。知其一元之发泄,治法终不出回阳、纳气、
封髓、潜阳诸方。苟以为风寒、气滞所作,定有寒热往来,头疼身痛,
红肿痛甚,口渴种种病形,方可与行气、活血、解散诸方治之。此病
当与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方解见上。
【阐释】此症虽两乳忽肿如盘,但皮色如常,仅有微痛,而身重喜卧,不思
饮食,故断为阴盛阳衰,元气发于肝、胃所致,治宜温中回阳纳气,故治以附子
理中汤。理中健脾,附子补肾,更加辛热之吴萸,入肝、胃、脾、肾诸经,以疏
肝暖脾,温中止痛,而加强疗效。若系风寒、气滞所作,出现寒热往来,头疼、
身痛,红肿痛甚,口渴种种病形,则又当各按其病情的轻重而用行气、活血、解
散诸方治之。所谓剧痛多实,在表者汗之则愈,在里者下之则愈,在气、血者散
之行之则愈,不可执一,与本症之虚痛、微痛亦不可相混。
问曰:两胁忽肿起一埂,色赤如硃,隐隐作痛,身重,爪甲青黑
者,何故?
答曰:此厥阴阴寒太盛,逼出元阳所致也。夫两胁者,肝之部位
也,今肿起一埂如硃,隐隐作痛,近似肝经风火抑郁所作,其实不然。
若果系肝经风火,则必痛甚,身必不重,爪甲必不青黑。今纯见厥阴
阴寒之象,故知其元阳为阴寒逼出也。粗工不识,一见肿起,色赤如
硃,鲜不以为风火抑郁所作,而并不于身重、爪甲青黑、不痛处理会,
直以清凉解散投之,祸不旋踵。法宜回阳祛阴,方用四逆汤,重加吴
茱萸。解见上。
【阐释】此答之精要处,在于透过胁肿而色赤如硃的假热象,而从身重、微
医理真传卷二·61·
痛、爪甲青黑诸阴象,断为系足厥阴肝阴寒太盛,逼出元阳所致,故须用四逆汤
重加吴萸,以回阳祛阴,始能使肿消而痊愈。如为假象所惑,而投以清凉解散之
品,只有加速其危,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问曰:病人头面四肢瘦甚,少腹大如匏瓜,唇色青滑,不思食物,
气短者,何故?
答曰:此阳虚为阴所蔽也。夫四肢禀气于胃,胃阳不足,而阴气
蔽之,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头面肌肉瘦甚,阴气太盛,隔塞于中,
而成腹胀,实不啻坚冰之在怀也。身中虽有微阳,亦将为坚冰所灭,
安望能消化坚冰哉(坚冰喻阴盛也)!法宜峻补其阳,阳旺而阴自消,犹
日烈而片云无。方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方解见上。或
又曰:腹胀之病亦多,皆阳虚而阴蔽乎?曰: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
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
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胀病不作。
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岂独胀病为然乎?他如诸书所称气
胀、血胀、风胀、寒胀、湿胀、水胀、皮肤胀,是论其外因也。如脾
胀,肾胀、肺胀、肝胀、心胀,是论其内因也。外因者何?或因风寒
入里,阻其气机,或因暑湿入里,阻其升降,或因燥热入里,阻其往
来,延绵日久,精血停滞。感之浅者,流于皮肤,感之深者,流于腹
内,若在手足骨节各部,便成疮疡疔毒。阻在上焦,胸痹可决;阻在
中焦,中满症属;阻在下焦;腹满症作。内因者何?或因脾虚日久,
而脾气散漫;或因肾虚日久,而肾气涣散;或因肝虚日久,而肝气欲
散;或因肺虚日久,而肺气不敛;或因心虚日久,而心气发泄。凡此
之类,皆能令人作胀。大抵由外而入者,气机之阻,由内而出者,气
机之散也。阻者宜开,调气行血,随机斡运为要;散者宜收,回阳纳
气温补为先。然胀与肿有别,胀者从气,按之外实而内空;肿者从血,
按之内实而外亦实。治胀者,宜养气、宜补气、宜收气,忌破气、忌
耗气、忌行气,尤贵兼养血。治肿者,宜活血、宜行血、宜破血,忌
凉血、忌止血、忌敛血,尤须兼行气。学者欲明治胀之要,就在这一
气字上判虚实可也。
【阐释】此病主症为腹胀,就其所现各种兼症分析,断为阳虚为阴气所蔽而
郑钦安医书阐释·62·
致,故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加砂、半以峻补其阳,阳旺阴消而病即愈。继复申
论胀有内外二因,一般所称气胀、血胀、风胀、寒胀、湿胀、水胀、皮肤胀等,
多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入人体,阻其流行之气机,故治宜开调气
血,随机斡运。若脾胀、肾胀、肝胀、肺胀、心胀等,皆由于阳虚日久,脏气散
漫所致,故宜回阳纳气温补为先。末①更论及肿与胀的分别,胀从气,肿从血,
治胀宜养气、补气、收气,忌破气、耗气、行气,尤须兼养血;治肿宜活血、行
血、破血,忌凉血、止血、敛血,尤须兼行气。条分缕析,颇为赅备,而撷其要
义,则是阳者阴之主,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胀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
滞,则百病丛生。此可谓为郑氏医理之枢要。
问曰: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
食者,何故?
答曰: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夫一阳居于二阴之
中,为阴之主。二便开阖,全赖这点真阳之气机运转,方能不失其职。
今因真气太微,而阴寒遂甚,寒甚则凝,二便所以不利也。况舌青、
腹痛、不食,阴寒之实据已具。法宜温补下焦之阳,阳气运行,阴寒
之气即消,而病自愈也。方用四逆汤加安桂,解见上。若热结而二便
不利者,其人烦躁异常,定见黄白舌苔②,喜饮冷水,口臭气粗可凭。
学者若知此理,用药自不错误也。
【阐释】二便不利,有热结与阳虚之不同,须细审各种兼症而分别用药。此
病腹痛、舌青、食少,纯是一片阴寒景象,而断为下焦阳虚不能化阴,故治以四
逆汤加桂。四逆汤已属回阳救逆之主方,更加辛热之肉桂以助其祛寒消阴之力,
而取效益速。若其人烦躁异常,现黄白舌苔,喜饮冷水,口臭气粗,则属于热结。
大便不利者,法宜养血、清热、润燥,麻仁丸主治之;小便不利者,法宜养阴、
清热,导赤散主之。
问曰:病人每日交午初即寒战,腹痛欲死,不可明状,至半夜即
愈者,何故?
答曰:此阳虚而阴盛,阻其气机也。夫人身一点元阳,从子时起,
渐渐而盛,至午则渐渐而衰,如日之运行不息。今病人每日交午初而
即寒战腹痛者,午时一阴初生,正阳气初衰之候,又阴气复旺之时。
① “末”:原书为“未”
② “苔”:原书作“胎”
医理真传卷二·63·
病者之阳不足,复遇阴盛,阴气盛而阻其阳气运行之机,阴阳相攻,
而腹痛大作,实阳衰太盛,不能敌其群阴,有以致之也。法宜扶阳抑
阴,方用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方解见上。
【阐释】午时气温高于夜半,病者午时犹寒战,自系阳虚阴盛,阳不敌阴,
而腹痛大作,故宜用附子理中汤加砂、半以扶阳抑阴,使中阳健运,而寒战腹痛
即止。至于夜半反愈,一则由于阳气初生,再则由于气温较低,阴阳相争的程度
较轻,故获得一时的平静。必须补阳,始能根治。
问曰:平人觉未有病,惟小便后有精如丝不断,甚则时滴不止者,
何故?
答曰:此先天之阳衰,不能束精窍也。夫精窍与尿窍有别,尿窍
易启,只要心气下降,即开而溺出。精窍封锁严密,藏于至阴之地,
非阳极不开。今平人小便后有精不断者,其人必素禀阳虚,过于房劳,
损伤真气,真气日衰,封锁不固,当心火下降,溺窍开而精窍亦与之
俱开也。法宜大补元阳,交济心肾为主。方用白通汤,解见上。
【阐释】精关不固,精随溺滴,主要由于阳虚,以致心肾不相交,水火不相
济,故宜主以白通汤。如前第七问所解,白通汤乃回阳交水火之方,葱白能引心
中之阴下交于肾,附子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相济,水火互根,阳气旺而
精气固,精自不会随溺滴出,此症亦须视病者具体情况而施治,不能专用此法。
笔者在临症中,诊断此类患者,大多面容苍白无神,具有阳虚征象,除用白通汤
外,亦用潜阳丹,或附子理中汤加补肾药品,如补骨脂,肉苁蓉、枸杞等治之而
愈。
问曰:病后两脚浮肿至膝,冷如冰者,何故?
答曰:此下焦之元阳未藏,而阴气未敛也。夫人身上、中、下三
部,全是一团真气布护。今上、中俱平,而下部独病。下部属肾,肾
通于两脚心涌泉穴,先天之真阳寄焉,故曰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
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浮肿如冰之症
即生。古人以阳气喻龙,阴血喻水,水之汜滥,与水之归壑,其权操
之龙也。龙升则水升,龙降则水降,此二气互根之妙,亦盈虚消长之
机关也。学者苟能识得元阳飞潜之道,何患治肿之无方哉?法宜峻补
元阳,交通上下,上下相交,水火互根,而浮肿自退矣。方用白通汤
郑钦安医书阐释·64·
主之,解见上。
【阐释】两脚浮肿至膝,寒冷如冰,主要由于下焦阴盛阳衰过甚,致与中、
上二焦关格,法宜峻补元阳,交通上下,白通汤实为对症之方。因姜、附、葱合
用,温通之力极强,故能使下焦阴敛阳藏,脚膝得暖而浮肿立消。
问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其故何也?
答曰:吐则亡阳(阳指胃阳),利则亡阴(阴指脾阴),中宫之阴阳两
亡,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逆冷。中宫为上下之枢机,上属手少阴君
火离也,而戊土寄焉(戊土属胃)。下属足少阴肾水坎也,而己土寄焉(己
土属脾)。二土居中,一运精液于上而交心,一运精液于下而交肾,今
因吐利过盛,二土骤虚,不能运精液而交通上下,故烦躁欲死。盖烦
出于心,躁①出于肾,仲景所以列于少阴也。使吐利不至烦躁欲死,
亦不得以少阴目之。主以吴茱萸汤,其旨微矣。
吴茱萸汤
吴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用药意解
按吴茱萸汤一方,乃温中、降逆,补肝之剂也。夫吴萸辛温,乃
降逆补肝之品,逆气降而吐自不作,即能补中。肝得补而木气畅达,
即不侮土,又与生姜之辛温同声相应,合大枣之甘,能调胃阳,复得
人参甘寒,功专滋养脾阴。二土得补,皆具生机,转运复行,烦躁自
然立止。此方重在补肝降逆以安中,中安而上下自定,握要之法,与
理中汤意同而药不同也。理中汤浅一层,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