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15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15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立止。此方重在补肝降逆以安中,中安而上下自定,握要之法,与
理中汤意同而药不同也。理中汤浅一层,病人虽吐利,未至烦躁,故
酌重在太阴;此方深一层,病人因吐利而至烦躁欲死,烦属心,躁属
肾,故知其为少阴病。总由吐利太甚,中土失职,不能交通上下。其
致吐之源,却由肝木凌土而成,故仲景主以吴茱萸汤,温肝降逆以安
中,是的确不易之法,亦握要之法也。
【阐释】《伤寒论》少阴病此条,有些注家疑为有误,认为吐利厥逆,烦躁
① “躁”:原书为“燥”
医理真传卷二·65·
欲死,乃阴盛而阳欲脱之危候,应以四逆、白通为正治,而吴茱萸汤实难对症,
致有改吐利为吐剧者。郑氏独抒己见,认为脾胃二土居中,为上下之枢机,今吐
利而使脾胃骤虚,不能运输精液而交通心肾,以致心神不宁,烦躁欲死。烦属心,
躁属肾,故仲景列于少阴病,而治以吴茱萸汤,不用四逆、白通,当由于本症系
吐重利轻,主要是厥阴肝木凌土而犯及阳明,故用补肝降逆以安中之吴茱萸汤治
之。吴萸、生姜辛苦大温,以补肝降逆逐寒,人参、大枣甘平,以补脾胃之虚,
扶正固本,使吐利厥逆得以缓解,而烦躁得以安宁,是治本病不易之法。一般认
为本方之所以能治阳明食谷欲呕、少阴吐利厥逆烦躁、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实
由于诸症之病机同属虚寒,本方能补虚逐寒,标本兼顾,故均能治之。现代有人
用本方加减,治疗胃溃疡、胃肠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目疾等,都能使症
状缓解以至痊愈。郑氏在百余年前能作出此解,诚属难能可贵。笔者曾用此方治
厥阴干呕吐涎头痛之症,效果确佳,屡用屡效。
问曰: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忽皮肤大热,而内却冷,甚欲厚被
覆体,有时外热一退,即不畏寒者,何故?
答曰:此元气外越而不潜藏故也。夫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并无
阳症可凭,已知其阴盛而元气浮也。以后皮肤大热,而内冷甚,明明
元气尽越于外,较牙痛更加十倍。有时外热一退,即不畏寒者,是阳
又潜于内故也。病人若恶寒不甚,发热身疼,即是太阳寒伤营卫之的
症。畏寒太甚,而至厚被覆体,外热又甚,即不得以伤寒目之,当以
元气外浮为主,用药切不可错误。此症又与上热下寒同,但上、下、
内、外稍异耳。病形虽异,总归一元。法宜回阳,交通上下为主。方
用白通汤、四逆汤,解见上。若兼头、项、腰、背痛,恶寒,于四逆
汤内稍加麻、桂、细辛亦可。医于此地,不可猛浪,务要察透,方可
主方,切切留意。
【阐释】此答先辨明牙齿肿痛,既无其它阳症可凭,已知其为阴盛阳浮,以
后皮肤大热,而内却冷,甚欲厚被覆体,更知其阳气外越加甚。继又说明此症须
与外感太阳寒伤营卫相区别,不可误用麻、桂等汤,而须与治上热下寒症相类似,
以回阳交通上下、内外之气为主,只宜主以白通、四逆一类方剂,始为对症。如
兼有头、项、腰、背痛或恶寒等病象,于四逆汤内稍加麻、桂、细辛即可。辨症
用药,极为精细。诚如所说,要察透病情,始可主方。
问曰:大病未愈,忽呃逆不止,昏沉者,何故?
郑钦安医书阐释·66·
答曰:此元气虚极,浊阴之气上干,脾肾欲绝之征也。夫病人大
病已久,元气之不足可知。元气之根在肾,培根之本在脾。脾肾欲绝,
其气涣散,上干清道,直犯胃口,上下气机有不相接之势,故呃逆不
止。人事昏沉,由元气衰极,不能支持。此等病形,阴象全现,非若
胃火之呃逆,而饮水亦可暂止。法宜回阳降逆为主,方用吴萸四逆汤;
或理中汤加吴萸亦可,解见上。
【阐释】此答重在辨明呃逆有两种,由于胃火者轻,饮水亦可暂止。若胃火
旺极,隔拒于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气,而呃逆不休,法宜苦寒降逆为主,如大、
小承气汤之类。由于久病忽然呃逆,且人事昏沉,则是元阳虚极、浊阴上干,直
犯胃口,使上下气机不能相接,乃脾肾欲绝之危候,法宜回阳降逆为主,故主以
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治之。吴萸辛苦大热,能入肝、胃、脾、肾诸经,
温中止痛,降逆止呕,加入理中、四逆汤中,回阳理气之力更强。元阳回复,上
下气顺,而呃逆自止。笔者经验,有胃火过旺,隔拒于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气,
大便亦复不通,而呃逆不休者,法宜苦寒降逆为主,用大、小承气汤治之,大便
通而呃逆自愈。
问曰: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
何故?
答曰:此肾中之阳不足,而肾中之阴气盛也。夫腰为肾之府,先
天之元气寄焉。元气足则肾脏温和,腰痛之疾不作。元气一亏,肾脏
之阴气即盛。阴主静,静则寒湿丛生,元气微而不运,气滞不行,故
痛作。因房劳过度而损伤元气者,十居其八;因寒邪入腑,阻其流行
之机者,十有二三。由房劳过度者,病人两尺必浮空,面色必黑暗枯
槁。由感寒而成者,两尺必浮紧有根,兼发热、头痛、身痛者多。凡
属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雨更甚之人,多系肾阳不足所致,
寒湿所致亦同,总在脉色上求之。若阴虚所致,必潮热口干、脉细微、
内觉热,逢亢阳更甚。元气亏者,可与潜阳丹;湿气滞者,可与肾着
汤;由感寒者,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肾虚者,可与滋肾丸、封髓丹、
潜阳丹。解见上。
肾着汤
白术一两茯苓六钱干姜六钱炙草三钱
医理真传卷二·67·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八钱附子六钱细辛三钱
用药意解
按肾着汤一方,乃温中除湿之方也。此方似非治腰痛之方,其实治寒湿腰痛
之妙剂也。夫此等腰痛,由于湿成,湿乃脾所主也。因脾湿太甚,流入腰之外府,
阻其流行之气机,故痛作。方中用白术为君,不但燥脾去湿,又能利腰脐之气。
佐以茯苓之甘淡渗湿,又能化气行水,导水湿之气,从膀胱而出。更得干姜之辛
温以暖土气,土气暖而湿立消。复得甘草之甘以缓之,而湿邪自化为乌有矣。方
中全非治腰之品,专在湿上打算。腰痛之由湿而成者,故可治也。学者切不可见
腰治腰,察病之因,寻病之情,此处领略方可。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
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
阳,仲景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以交阴阳也。阴阳相交,邪自立解,若执发汗以论
此方,浅识此方也。又曰温经散寒:温经者,温太阳之经;散寒者,散太阳之寒。
若此病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阳之外府,阻其少阴出外之气机,故腰痛作。少阴与
太阳为一表一里,表病及里,邪留于阴阳交气之中,故流连不已。今得附子壮太
阳之阳,阳旺则寒邪立消。更得麻、细二物,从阴出阳,而寒邪亦与之俱出。阴
阳两相鼓荡,故寒邪解而腰痛亦不作矣。
【阐释】此答重在说明腰痛,多属肾阳不足,气滞不行,但有因房劳过度加
甚者,有因感寒湿而加甚者,其所现脉色,各不相同,必须下细辨明,分别治理。
元气亏者治以潜阳丹、湿气滞者治以肾着汤、感寒甚者治以麻附细辛汤,俱可谓
善于扩用成方。原肾着汤与桂苓术甘汤,仅干姜、桂枝一味之差,而性质即各有
不同。此方以白术为君,燥脾去湿,茯苓行水化气,干姜暖土,甘草和中,重在
湿上打算,故虽全非治腰之品,却对阳虚湿滞而冷感甚之腰痛,卓有疗效。麻附
细辛汤,郑氏前已指出非仅发汗之剂,而实交阴阳之方,今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阳
之外府,阻其少阴外出之气机,表病及里,邪留于阴阳气交之中,故留连不已。
附子辛热,能壮太阳之阳,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精,
而外交于太阳,阴阳两相鼓荡,故寒邪解而腰痛止,可谓深得此方之妙用。笔者
治肾阳不足感寒湿而腰痛加重者,除用肾着汤外,用麻附细辛汤时,常加川乌,
桂枝、干姜、延胡索、甘草,则效果更佳。至于纯由肾虚而致之腰痛,郑氏主用
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等以治其本,自是恰切的。
问曰:病人先二三日发吐未愈,遂渐畏寒,又二三日逢未刻即寒
郑钦安医书阐释·68·
冷,冷后即发热,大汗出,至半夜乃已,日日如是,人渐不起,气促,
诸医照疟症治之不效者,何故?
答曰:此由吐伤胃阳,胃阳欲亡也。夫病初起即发吐,病根已在
于太阴。太阴与胃为表里,里病及表(胃为表,主容受;脾为里,主消磨。脾
气不运,非因食伤,即因气阻。阻太过甚,则上逆而吐,吐则胃伤,过伤则亡阳),故吐。
吐则亡阳,故畏寒。复又大热出汗者,亡阳之征也。逢未而病起,至
半夜而病止者,阳衰于午未,而生在子也。人事昏沉,气促渐不起,
阳将亡而未亡也。诸医不察受病之根,专在寒热上分辨,故照疟法治
之不愈。然疟症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者,其人必发热、头痛、身
痛,汗、吐、下后,而邪未尽,邪附于少阳,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
邪出与阳争则热(阳指阳明);邪入与阴争则寒(阴指太阴),寒疟(单寒无热)、
热疟(单热无寒),即在此处攸分。亦有因饮食停滞中脘,气机遏郁不行,
逢阳则热,逢阴则寒,其人必饱闷吞酸嗳腐为据,即食疟。若此病先
由发呕吐(呕吐有因厥阴之气上干者,有胃欲绝者),渐冷、渐发热、出汗、气
促、人沉迷,明明吐伤胃阳,故断之曰胃阳欲亡也。法宜急降逆温中
回阳为主。回阳者,非回先天坎中之阳,而专回胃阳者(阳本一分而为三
也)。方用吴茱萸汤,或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俱可,解见上。
【阐释】此症先呕吐二三日,遂渐恶寒,继复大热汗出,渐至气促昏沉,程
度逐渐加甚,郑氏辨明其与寒、热、食三种疟疾病象之不同,而断为吐伤胃阳,
阳欲亡,半夜较轻,不过暂时宁静,实有独到之见。其治法是急降逆温中以回胃
中之阳,故所出之方俱重用吴萸。诸医按疟疾施治,实有毫厘千里之谬,自无怪
其不效。至于疟病,因其寒热之往来而决之于少阳也,故用小柴胡汤加减为正治。
笔者经验若发热多于发冷,汗出多,口渴甚,脉弦数者,加知母、石膏、花粉、
黄连之类。若发冷多于发热,口渴不甚者,脉弦迟,加附子、干姜、桂枝。至于
食疟,则用保和丸治之。无论其为热重、寒重或食疟,均于方中加入常山,其效
更著。
问曰:病人前两月,上牙两边时时作疼,肝脉劲如石,脾脉亦有
劲象,但不甚于肝部,后忽左边手足软弱,不能步履,麻木冷汗出,
〔右边〕①伸缩尚利,言语饮食如常者,何故?
① “右边”二字为后编者所加,郑氏原文所无。读者自当明鉴。
医理真传卷二·69·
答曰:此先天真气已衰,将脱而未脱之候也。近似中风,其实非
中风也。夫病人上牙时时作疼,原系真气不藏,上冲所致,肝脾脉劲
如石,先天之阳,欲附肝脾而出,暴脱之机关已具。后忽左边软弱,
不能步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