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20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20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曰:老人大便艰涩不出者,何故?
答曰:此血虚甚而不能分润沟渠也。夫年老之人,每多气、血两
虚,气旺则血自旺,气衰则血自衰。然年老之人,禀赋原有厚薄,不
得概谓气血两虚。亦有素禀阳旺者,精神不衰,出言声厉,饮食不减,
此等多由火旺阴亏。亦有禀赋太薄,饮食不健,素多疾病,乃生机不
旺,运化太微,阴血渐衰,不能泽润肠胃,肠胃枯槁,此真血虚之侯。
二条乃言老人之禀赋。亦有因外邪入阳经,变为热邪,伏于肠胃而闭
结者。亦有阴盛阳微,下焦无阳,不能化阴而闭结者,亦有肺内伏热
而闭结者,认症总宜清耳。若老人大便艰涩,无外症者,即是血枯居
多,法宜苦甘化阴为主,方用当归补血汤加蜂蜜,或甘草干姜汤,解
见上。或麻仁丸。
郑钦安医书阐释·88·
麻仁丸
麻仁二两芍药八钱枳实八钱大黄一两六钱
厚朴二钱杏仁一两白蜜一两
用药意解
按麻仁丸一方,乃润燥行滞之方,实苦甘化阴之方也。夫人身精
血,俱从后天脾胃化生,脾与胃为表里,胃主生化,脾主转输,上下
分布,脉络沟渠,咸赖滋焉。今胃为伏热所扰,生化之机不畅,伏热
日炽,胃土干燥,渐渐伤及脾阴,脾阴虚甚,津液不行于大肠,肠、
胃火旺,积粪不行,故生穷约。穷约者,血枯而无润泽,积粪转若羊
矢也。故仲景立润肠一法,使沟渠得润,穷约者,自不约也。药用麻
仁、杏仁,取多脂之物,以柔润之,取大黄、芍药之苦,以下降之,
取厚朴、枳实之苦温,以推荡之,使以白蜜之甘润,与苦合而化阴。
阴得化而阳生,血得润而枯荣,肠胃水足,流通自如,推荡并行,其
功迅速。此方宜用为丸,缓缓柔润,以治年老血枯,实为至当之法。
今改用分两为汤,取其功之速,亦经权之道也。
【阐释】老人大便艰涩不出,多为火旺血亏,津液不能敷布,以致肠、胃燥
热,大便结涩,自以麻仁丸为正治。方中厚朴、枳实、大黄,即清泄燥热之小承
气汤,再加甘润之麻仁、白蜜,温润之杏仁,苦敛之芍药,其泄热、润燥之力更
强,为治多种便秘习用之良方。惟应缓下者则宜用丸剂,改用汤剂,则攻下之力
较猛,故须减轻分量。当归补血汤及炮姜甘草汤加白蜜,亦能润燥行滞,故均可
以治此病。笔者在临症中,常见老年人大便艰涩难出,积粪若羊矢,其人全现阴
症病形,治以附子理中汤加大黄、麻仁,先通其便,或用大黄附子细辛汤亦可。
惟大黄性味薄,不能久煎,用水沸一二分钟即可,久煎则药效损失较大。其后即
用附子理中汤加麻仁、杏仁连服数剂,或十馀剂,其人饮食日增,精神饱满,而
大便畅通,至一日一次。凡属此类病症,均可用此法治之。
问曰:男子阳物挺而不收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将绝,阳孤无匹也。夫阳物之举,乃阳旺也。阳旺
极宜生阴,阴生阳自痿,乃阴阳循环不易之理。今出乎至理之外,挺
而不收,明明有阳无阴象也。此际法宜救阴,大补先天元阴为主,方
用独参汤主之,解见上。或六味地黄汤亦可。
医理真传卷三·89·
六味地黄汤
熟地一两枣皮八钱淮药五钱茯苓五钱
丹皮六钱泽泻三钱
用药意解
按地黄汤一方,乃利水育阴之方也。夫地黄甘寒,滋肾水之不足;
二皮酸寒,敛木火之焰光;山药、茯苓,健脾化气行水,泽泻甘寒,
补养五脏,又能消湿。此病由水虚而火旺,又加木火助之,故不收。
今得地黄补水,又能滋肝,肝主宗筋,乃阳物之根也。宗筋得润,而
阳物立痿,佐二皮一敛一泻,火光即灭。又得山、苓、泽泻,健脾化
气以行津液,庶几此病易瘳。古人云:“补阳以配阴”,乃为阳痿不举
(柱)〔注〕脚,为一切阳虚(柱)〔注〕脚。“补阴足以配阳”,乃为
阳挺不收(柱)〔注〕脚,为一切阴虚(柱)〔注〕脚。此条应专以滋
阴为是。不应利水,利之似反伤阴,不知用利药于地黄之内,正取其
利,以行其润之之力也。学者不可执一,分两与古方不同,改用也。
【阐释】此病又称阳强、或强中,多因房事过度,肾阴亏损,阴虚不能制阳,
虚阳妄动者所致。亦即肾水不足,常出现阳物坚挺不收,是阳极而不能生阴,自
当救阴以配阳,故以大补元阴之独参汤治之。人参功重在阴,前已详解。至六味
地黄汤,乃利水育阴之方,亦能治愈此病,则因此病是水虚而火旺,又加肝木之
火助之,故坚挺不收。方中地黄补水滋阴为君,佐以清敛泻利之品五种,滋阴润
泽之力更强,宗筋得润,阳物自痿,故能迅速取效。
问曰:病人每日半夜候,两足大热如火至膝,心烦,至午即愈者,
何故?
答曰:此血虚阳旺也。夫人身以阴、阳两字为主,阳生于子至已
时,属三阳用事,正阳长阴消之时,阴虚不能配阳,阳旺故发热。至
午即愈,乃阴长阳消,阳不胜阴,故热退。世人以为午后发热为阴虚,
是未识阴、阳消长之道也。余治一易姓妇,每日午初,即面赤发热,
口渴喜热汤,至半夜即愈,诸医概以补阴不效,余以白通汤,一服而
愈。此病法宜补阴以配阳为主,方用补血汤,或地黄汤,解见上。
【阐释】此条所论涉及时间医学,按照祖国医学理论,半夜至正午为阳长阴
消之时,正午至半夜为阴长阳消之时,半夜后阳渐长而尚大热为病,是由于阴虚
郑钦安医书阐释·90·
不能配阳,至正午即退热,是由于阴长阳消,故此病宜补阴以配阳,反之若正午
发热而夜半退热,则由于阳虚不能配阴,又当补阳以配阴。郑氏持此说而分别用
补血汤、地黄汤、及白通汤施治,各有效验,与一般认为午后发热是阴虚之说正
好相反,这是自己经验之谈。
问曰:秋月人忽然腹痛水泻,日数十次,完谷不化,精神不倦者,
何故?
答曰:此肺中之元阴不足,肺气燥甚也。夫大便水泻至完谷不化,
谁不以为脾胃之败也。不知肺气燥极,亦有此症。肺与大肠为表里,
大肠主传送,饮食入胃,不待消化,随燥热之气下降,而直趋大肠,
故日泻数十次,腹痛饮冷不倦。若果脾败完谷不化,精神之倦极可知,
决然病久非暴也。至于水泻一症,有泻出色黄极者,胃火旺也。泻出
色白者,下元无火也。泻出色青者,厥阴之寒化也。泻出色如酱汁者,
太阴之湿化也。泻出如溏鹜者,脏有寒也。亦有泻出色白如涎者,肺
有热也。有泻出淡赤色者,阳不统阴也。以上数症,临症时再察虚、
实、新、久,脉息有神、无神,用药自有据也。此症法宜清燥为主,
方用甘桔汤,加二冬、地骨、桑皮、黄芩、杏仁、白蜜治之。
甘桔汤
甘草一两桔梗八钱天冬四钱麦冬四钱
地骨三钱桑皮三钱黄芩二钱杏仁二十粒
白蜜五钱
用药意解
按甘桔汤一方,乃苦甘化阴之方也。此方仲景用以治少阴之咽痛
症,因少阴之火上浮于咽,少阴之络挟咽故也。得甘桔之合化,而少
阴得养,故愈。今用以治太阴,取桔梗之苦以开提肺气,而伏热立消,
取甘草之甘,大甘足以化热,苦与甘合,又能化阴,化阴足以润肺,
又加以二冬、二皮、黄芩、杏仁、白蜜,一派甘寒、苦降之品以助之,
而肺燥立止,水泻自不作矣。
【阐释】此条辨症精细,腹痛水泻至完谷不化,一般都易认为是脾胃之病。
郑氏以其是秋月忽病,精神不倦,而判为肺中元阴不足,燥热移于大肠,治以加
味甘桔汤,下病上治,具有精义。甘桔汤原方只甘、桔二味,取其苦甘化阴,以
医理真传卷三·91·
治咽喉热痛有良效,今用以治肺燥、肠热,故加二冬、二皮、黄芩、杏仁、白蜜
一派甘寒、苦降、清润之品以助之,燥热得除,诸症自可速愈。至于就水泻颜色
之不同,而分析其病因之各异,临床还须审其虚实、新久,及脉息之表现而分别
用药,均切实明慎,使人易于掌握。
问曰:病人干咳,周身皮肤痒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虚不能润肺,肺燥而不能行津液于皮肤也。夫病人
干咳,乃血虚肺燥之验。肺主皮毛,肺气清,则节令行而不乖,脏腑
咸赖;肺气燥,则节令失,而津液不行,百病丛生。津液不行于内,
则肺痿、脏结、肠燥、痿躄、筋挛、骨蒸等症即起;津液不行于外,
则皮毛、肌肤、爪甲、枯搞、燥痒之症立作。此条言血虚肺燥,有如
是等症,法宜清燥、养营为主,方用补血汤,合甘草干姜汤,加五味、
白蜜治之,解见上。业斯道者,须知人身气血运用机关,气血之根皆
在下,培养在中,发用在上。根即此○也,培养即此◎也,发用即此
⊙也。肺主气,即发用之外圈,心主血,即发用之内圈。外圈本乾体
所化,内圈本坤体所生,天包乎地,地成乎天,混然一物。地气上腾,
指坎中一阳,由下而中而上,一呼即起;天气下降,指离中真阴,由
上而中而下,一吸即入。故曰呼、吸者,阴、阳之橐籥也。呼则气行
而血随,吸则血行而气附。呼吸虽判乎阴阳,其实升则二气同升,降
则二气同降,升降循环不已,故即上、下以判阴、阳也。先圣恐人不
明,故画卦以明阴、阳,乾坤则称为先天,六子乃为后天,今人专在
后天论阴阳生克固是,而不在先天论阴阳盛衰,是知其末,而未知其
本也。苟有知得阴阳升降之道者,庶可与共学适道矣。
【阐释】病人干咳而周身皮肤发痒,断为阴血虚衰不能润肺,肺燥而不能行
津液于皮肤,以及因津液不行于内外而引起的各种病理症象,所说均极切当。主
以清燥养营之补血汤合甘草炮姜汤加五味、白蜜,亦属对症之治法,方中当归补
血,黄芪固气,炮姜、甘草苦甘化阴,五味、白蜜清滋润敛,共奏清燥养营之功。
与其后段所论阴阳气血升降,呼吸循环的理论,亦极合拍。老年人周身皮肤发痒,
其病因与此相同,笔者用此方治之多效。
问曰:筋缩不伸者,何故?
答曰:此血虚不能养筋,筋燥故也。夫筋之燥也有由生,虽云水
郑钦安医书阐释·92·
能生木,其实水、火之功用在心、肺,肺主气,心主血,肺气行于五
脏,血亦行于五脏,肺气行于六腑,血亦行于六腑。肺气燥极,则运
用衰,津液不润于筋,则筋燥作。筋燥甚,故缩而不伸也。法宜清燥
养血为主,方用芍药甘草汤主之,或加二冬、白蜜亦可。
芍药甘草汤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用药意解
按芍药甘草汤一方,乃苦甘化阴之方也。夫芍药苦平入肝,肝者
阴也。甘草味甘入脾,脾者土也。苦与甘合,足以调周身之血,周身
之血既调,则周身之筋骨得养,筋得血养而燥气平,燥气平则筋舒而
自伸矣。然亦不必拘定此方,凡属苦甘、酸甘之品,皆可以化阴。活
法圆通之妙,即在此处也,学者须知。
【阐释】筋缩不伸,固由于血虚不能养筋,以致筋燥,而推原其本,则筋燥
实由肺燥。因肺主气,心主血,血随气行,肺失节令而运用衰,致津血不润于筋
而缩不能伸,故治以清燥养血之加味芍药甘草汤。芍药苦平入肝,甘草味甘入脾,
苦与甘合,足以化阴而调周身之血,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