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21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21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缩不能伸,故治以清燥养血之加味芍药甘草汤。芍药苦平入肝,甘草味甘入脾,
苦与甘合,足以化阴而调周身之血,血调而筋得养,自然由缩而伸。加入二冬、
白蜜,则清润养阴之力更强。末谓凡属苦甘、酸甘之品俱足以化阴,不必拘定此
方治此病,更示人以活法圆通之妙。
问曰:年老之人多健忘,言语重复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虚极,而神无主也。夫心生血,神藏于血之中,神
者火也、气也,即坎中一阳,而寓于血之中,气与血相依,故别其名
曰心藏神,即此可知鬼神之用也。书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良能二字,即真阴、真阳之本性也,神禀阳之灵,天体也,位尊,故
曰神;鬼禀阴之灵,地体也,位卑,故曰鬼。人之为善,则性从阳,
光明气象;人之为恶,则性从阴,黑暗气象。人死而为神,为鬼,即
在平日修持上判也。将死之际,善气重者,元神从天门而出,定为神
道;恶气重者,元神从地户而入,定为鬼道。若老人气血已衰,精神
自然不足,不足故神昏也。然又非热甚神昏之谓也,法宜养血为主,
气、血双补亦可。方用补血汤、独参汤,或参枣汤亦可,补血、独参
医理真传卷三·93·
二汤,解见上。
参枣汤
洋参一两枣仁一两甘草五钱猪心一个
以上三味为细末,同猪心炖服,或同猪心捣为丸俱可。
用药意解
按参枣汤一方,乃苦甘化阴,酸甘敛阴之方也。因元阴虚极,不
能养神,神无所主,故时明时昧,犹若残灯将灭,而火光不明,苟能
更添其膏,火光自然复明也。今以洋参之甘苦,枣仁之酸敛,以扶其
元阴。元阴敛而真气即敛,故曰藏神。又得猪心同气相求,庶几心神
明而不昧。复取甘草从中合化,而真血有源源不竭之妙也。此方不独
治老年健忘,凡属思虑损伤阴血者,皆可服也。
【阐释】年老之人健忘,言语重复,多由于气血虚衰,不能充分营养于脑,
影响及记忆、思维能力所致。祖国医学所谓心藏神,实指心血营养于脑而生知虑
的作用,解已见于第一卷,兹不再赘。至于心藏神而论及鬼神之用一段,则由于
时代所限,不合科学,应予扬弃。但其所出治法与处方,则是切当的。补血汤及
独参汤俱系古方,解已见前。参枣汤颇有新义,洋参甘苦,枣仁酸敛,甘草和中,
苦酸甘合而化阴,复得猪心同气相求,有药补、食补兼备之妙。故郑氏云:“此
方不独治老年健忘,凡属思虑损伤阴血者,皆可服也。”
问曰:大肠脱出数寸,肛门如火,气粗而喘,欲饮冷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于肺,肺火旺而大肠之火亦旺也。夫脱肛一症,
原有阳虚阴虚之别。阳虚之脱肛者,由元气衰极,不能约束也。其人
必困倦无神,渴必饮热,阴象全见,法宜温中。阴虚之脱肛者,由于
下焦火旺,逼出也。其人精神不衰,渴喜饮冷,热象全见。然此二症,
多起大泻大痢之后,治者务要认定阴、阳实据,自然获效。此症即阴
虚火旺也,火上逼肺,故喘,火下逼肠,故肛出。法宜滋阴泻火,方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或葛根黄连黄芩汤亦可,解见上。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一两黄连五钱
郑钦安医书阐释·94·
用药意解
按大黄黄连泻心汤一方,乃泻火之方也。仲景以此方治心下痞满,
按之濡者。是因无形之热邪,伏于心下,而以此方泻之也。今借以治
此症,似亦未切,不知大黄、黄连苦寒,能泻三焦邪热,此病既因热
上攻肺,而喘症生,热下攻肠,而脱肛作,得大黄、黄连之苦寒泻火。
火邪一去,上下自安,亦握要之法也。
【阐释】脱肛有阴虚阳虚两种,阳虚宜温中,阴虚重泻火,必须辨症用药。
此病肛门如火,兼气喘饮冷,故断为元阴不足于肺,肺火旺而为肠之火亦旺,法
宜滋阴泻火,而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或葛根黄连黄芩汤,亦可谓善于活用成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原以治心下痞满,按之濡者,是泻心下无形之热邪,
二药均苦寒泻火,能消三焦邪热,分言之则大黄善泄肠胃之火,黄连能清心肺之
热,用以治脱肛兼喘,诚属对症之方。近人推广应用此方以治疗多种炎性肠胃病,
和一般突发的充血性疾病,包括痔疮出血,均有良效,可见本方消炎之力是很强
的。葛根黄连黄芩汤,如前所解,亦清热泻火之良方,方中葛根苦寒而能升散,
用治此病,似更合适。至于阳虚之脱肛,笔者经验,用补中益气汤重加升麻,再
加粟壳,治无不效。或用附子理中汤加升麻、粟壳治之亦可。此二方对治妇女子
宫脱垂亦有良效。
问曰:小便便时痛甚,口渴饮冷,其淋症乎?非淋症乎?
答曰:此膀胱之元阴不足,为邪火所灼,乃太阳腑症之甚者也。
因邪犯太阳,从太阳之标阳而化为热邪,伏于膀胱,故口渴、饮冷而
便痛,法宜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主之。其实近似淋症,淋症亦皆膀
胱之症也。前贤有血淋、气淋、沙淋、石淋、劳淋五淋之别,总而言
之,不出阴、阳两字。有阳衰不能化停滞之精而作者,十有七八。推
其源,多起于梦中遗精,忽觉而提其气以留之,不能复位,发泄不畅,
当心气下降而便溺,败精欲出而不能出,故小便痛甚,此受病之根也。
此病法宜大助元阳,鼓之化之,俾气化行而精气畅。世人一见便痛为
火,不敢轻投桂、附,是未识透此中消息也。亦有精停日久,阻滞气
机,郁而为热,灼尽膀耽阴血,败精为邪火所熬,故有砂、石之名,
总缘火由精停起见。阳虚之人,得此者多,方宜白通汤、三才、潜阳
诸方。阴虚之人,火旺太甚,宜滋肾丸、六味丸、五苓散之类,解见
上。或附子泻心汤亦可。
医理真传卷三·95·
五苓散
白术一两茯苓八钱猪苓五钱泽泻五钱
桂枝六钱
附子泻心汤
附子一枚黄芩五钱黄连五钱大黄一两
用药意解
按五苓散一方,乃化气行水之方也。因寒伤太阳之腑,气化不宣,
水道不利而生邪热。热伤津液,不能上升,故渴;气化不行,尿欲出
而不即出,故痛。今得二苓、术、泽,专行其水以培中,最妙在桂枝
一味,化膀胱气机,气机化行,自然郁热解而寒邪亦解。此方重在化
气,不重在去热一面,可知气化行,即是去热也,世多不识。
按附子泻心汤一方,乃寒、热并用之方也。仲景以此方治心下痞,
而复恶寒、汗出者,是少阴无形之热,伏于心下而作痞,复见太阳之
寒,又见汗出,有亡阳之虑,故用芩、连、大黄以泻少阴无形之伏热,
又用附子以固根蒂而追元阳,寒热互用,真立方之妙也。今借以治停
精而生热为淋者,用附子以鼓先天之阳,佐芩、连、大黄以泻伏热,
是不固之固,不利之利也。方书多用利水清热之品,是治热结一法,
而遗化精一法。余意方中再加安桂二、三钱,以助附子之力,而又能
化气,气化精通,热解邪出,何病淋之患哉?如三才封髓丹加安桂,
滋肾丸倍安桂,皆可酌用,切勿专以分利为主也。’
【阐释】此答认为小便痛甚而口渴饮冷,系由邪犯太阳从太阳之标阳而化为
热邪,伏于膀胱,是太阳腑症之重者,法宜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俱属正确。
但认为由于败精停滞而作,则未必恰当。因精属精窍所司,不与膀胱相通,当非
膀胱郁热之主因。五苓散中猪苓、泽泻利水于下,白术、茯苓燥湿于中,桂枝通
阳。化气行水,协同此药共奏上下两解,表里同治之功,使郁热降而寒邪亦解,
小便痛与口渴饮冷诸症自可速愈。附子泻心汤系寒热并用之方,《伤寒论》以治
恶寒、汗出之心下痞,《医宗金鉴》谓其病“非不解,乃表阳虚也,故以大黄、
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内外而治之。其妙在用麻沸汤渍三黄须
臾,绞去滓,纳别煮附子汁,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郑氏认为用三黄
是泻少阴无形之伏热,用附子是固根蒂而追元阳,故借以治此近似淋症而小便痛
郑钦安医书阐释·96·
甚,口渴饮冷之患者,是可以的。惟用此方治此病,只宜偏于阳虚之人,不若五
苓散偏于阴虚、阳虚者皆可用。
问曰: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何
故?
答曰:此元阳虚而神不为主也。夫遗精一症,与遗尿有些微之别。
尿窍易开,精窍不易启。然二窍之开阖,总属心气下降,轻重、浅深
不同耳。然而梦遗之症,诸书所论纷纷,未有实据,以余细揆其理,
人身以神为主,神居二气之中,昼则寄于心,夜则寄于肾。遗精之症,
戌亥以前者,病在于肾,子时以后者,病在于心,此人神从阴、从阳
之道也。人身上下关窍,总在一神字统之。神即火也,气也,坎中之
真阳也。真阳配真阴,神始有主;真阴配真阳,神始有依。梦遗之病,
务审究在上半夜,或下半夜,以定神之所在。病于上半夜者,主阴盛
阳衰,阳虚不能统摄精窍,而又兼邪念之心火动之,故作,法宜扶阳
为主,如潜阳丹、白通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之类是也。病在下半夜者,
主阳盛阴衰,阴虚不能配阳,阳气既旺,而又有邪念之心火助之,神
昏无主,而不能镇静,故作,法宜扶阴以抑阳,如封髓丹倍黄柏、参
枣汤加黄连,补血汤、将军蛋、洋参蛋之类是也。其中受病之根,由
于素多淫念,或目之所见而心思,耳之所闻而慕切,念头辗转不断,
一片淫情,不觉已固结于神之中也。一经熟睡,元神游于梦幻之乡,
或有见,或有闻,或有交,邪念一动,心火下流,兼以相火助之,直
冲精窍,窍开而精自泄也。此病而云血虚神无主者,是遗泄在五更后,
正阳长阴消之时,故知其血虚也,法宜补阴以配阳,方用参枣汤,解
见上。
【阐释】梦遗一症,谓在上半夜者为阴盛阳衰,下半夜为阳盛阴衰,系就时
间医学的观点立言,是一般原则,但仍须参验个别患者的体质,究属阴虚阳虚而
施治,始为适当。阳虚者宜扶阳以配阴,阴虚者宜补阴以配阳,所选方剂,解已
见前。其中将军蛋、洋参蛋二方,即分别用大黄、洋参蒸蛋,药治而兼食补,以
治此病,更属相宜。而推原其“受病之根,由于素多淫念,……邪念一动,心火
下流,兼以相火助之,直冲精窍,窍开而精自泄”一段,尤为精切。此病必须结
合精神治疗,讲究心理卫生,断绝各种淫念,治疗效果始佳。如不能克制邪念,
医理真传卷三·97·
虽长久服药,亦难望治愈。
问曰:平人精神不衰,饮食健旺,常口渴而欲饮冷,小便亦常觉
不快,夜夜遗尿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而下焦有伏热也。世多以遗尿属下元无火,
其实不尽然。有真下元无火者,乃阳虚不能统束关窍,其人必精神困
倦,饮食减少,有阳虚之实据可凭,法宜收纳元阳,补火为要。此则
精神不衰,饮食如常,定是膀胱素有伏热,亦有心移热于小肠,肝移
热于脬而遗者,是热动于中,关门不禁也。即在心、肝两部脉息上求
之便了。若果心移热而作者,导赤散可用;肝移热于脬而作者,小柴
胡倍黄芩亦可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