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郑钦安医书阐释 >

第72章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72章

小说: 郑钦安医书阐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方功用颇多,加减法亦多,仲景伤寒书言之甚详,兹不复赘。
  【阐释】葛根汤一方,系桂枝汤加葛根再加麻黄而组成。郑氏谓系治邪在太阳之经输、发热、恶寒、项背强,及邪初人阳明而成的必自下利的二阳合病,是切合的。因本症病人所表现的症状是恶寒甚,发热高,身痛项强剧烈,表热不得外越,内逼于肠而下利,里病是由表病所引起,治在使表解而里自和,故于桂枝汤中加入能“起阴气,致津液,舒经脉,解肌散邪”之葛根,并加入发汗散寒力强之麻黄,始能达到平调阴阳,表解里和而诸症悉去之目的。郑氏用以治发斑,呕吐,眼皮肿痛,两乳热肿及痘初出现点四症,皆邪甚、热郁、津亏的阳明地界疾病,故能治之而愈。
阳明〔俯证〕用药图

  此方本列于太阳篇中,而又曰治阳明腑症者,盖以太阳之邪,服桂枝汤大发汗,表邪既解,而阳明之血液已伤,阳明乃气多血多之腑,今血液骤伤,阳明之内热立作。若不急用白虎以清热,人参以养血液,邪火益盛,即有不可扑灭之势,故白虎又是阳阴之腑方也。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1、治上消证。
  夫上消者,渴而多饮也。由邪火在胃,血液大伤,血为阴,阴伤而引水以救者,阴与阴相亲也。白虎汤力能灭火以有阴,故治之而愈。
  2、治心下一寸间发生疮疾,红肿痛甚。
  按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也。因邪热结于胃之上口间,故发生疮疾。白虎汤专清胃热,故治之而愈。
  3、治牙龈红肿痛甚,饮冷。
  夫牙龈乃阳明所主,今胃火聚于上,故见红肿痛甚,又见饮冷,知其邪火伤阴。白虎汤力能清胃之热,故治之而愈(笔者常用此方加地骨皮、延胡索治之,效果更佳)。
  4、治两乳红肿痛甚。
  两乳乃阳明脉过之所,今见红肿痛甚,是胃中之邪热壅滞所致也。白虎汤专清胃热,热邪去而肿自消,故治之而愈(加蒲公英、延胡索,效果更佳)。
  5、治谵语、遗尿,口不仁而面垢,三阳并病。
  谵语者,邪热入于阳明之府也;遗尿者,邪热合于太阳之腑也。口不仁而面垢者,邪热合于少阳之腑也。白虎汤力能清热,一热清而三病立解,故治之而愈。
  此方功用颇多,加减变通亦多,伤寒书言之甚详,其中尚有背寒一证,亦用之。学者当辨而明之。
  【阐释】白虎汤《伤寒论》原文共三条,分见于太阳、阳明及厥阴三篇。其治疗目标是壮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无表证。因热甚伤津灼阴,故汗渴饮冷。但邪初入阳明,热而未实,急需灭火清热以救阴,故以本方治之。方中石奇、知母,寒凉性降,能清热解渴,止汗宁烦,粳米、甘草甘平,益气和中,合而收到清热益气,保胃生津之效,适用范围,亦较广泛。郑氏推广以治上消、胸疮、乳肿及三阳并病四症,以其皆由胃火旺极伤阴而致,故治之而愈。《伤寒察论》三阳合病条已言及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诸证象,郑氏具体指明其邪热分别入于太阳、阳明、少阳之腑,白虎汤力能清热,热一清而病立解。末提到尚有背恶寒一证,亦用白虎汤,须辨而明之。查《伤寒论》原文有“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一条,此背微恶寒可能是体偏虚者,大汗出后的一种症象,而口渴心烦仍甚,与少阴病之背寒不同,故以白虎汤加人参助正益阴以治之。此外有白虎汤证而挟湿者,则加苍术;,挟风者,则加桂枝,亦极有效验。笔者用本方治疗伤热咳嗽、哮喘,取得满意效果。其症状为咽喉干痛,鼻孔出热气,口臭气粗,咳嗽而痰难出,色黄且稠,有时成块成沱,或带血腥臭,面赤身热,更兼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舌苔干黄,脉洪大有力。全系热甚之象,故以白虎汤治之而愈。又曾用此方治冶尿崩症,亦获良效。现在白虎汤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性热病,更有用于挟热之眼疾、痢疾亦获良效,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泛。
阳明里症用药图

  凡用此方,必须审察的确,总要知道胃家实三字提纲。何谓胃家实?(此处与原文“,”不符,疑原文有误)如大小便不通是也,;大便鞭,(原文无“,”,此添加)硬,腹满是也,狂乱奔走,叫骂不避亲疏是也,潮热谵语是也。种种不一,务宜斟酌不可猛浪。
大承气汤圆通应用法
  1、治咳嗽声如洪钟。(原文无“。”)
  夫咳嗽之病,似不可以与此方,其所以必用此方者,诚以咳嗽声洪,乃邪火旺极之征,火刑于肺,若不亟用此方以扑灭其火,肺有立坏之势,故不得不用之也。
  2、治食入即吐。(原文无“。”)
  夫食入而出,亦非可下之候,其所以可下者,盖以吐则为逆,非寒即火。今食入而出,是胃中之火逆行于上,其食故不得下降也。但寒与火(虽)〔须〕辩明辨明,方可用此(笔者治寒逆,则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屡用屡效)。
  3、治头晕,人昏乱无主,三五日一发。
  夫头晕之症,原非应下之候,其所以应下之者,盖以阴血虚极,不能制其亢龙,龙奔于上,则浊火乱其神明,故昏昏无主。(原文为“,”,疑有误)大承气汤力能制其亢龙,故治之而愈。
  此方吴又可温疫论条中,可用此方,有三十余症。伤寒阳明本篇,可用六七症,少阴篇急下可用有三症,兹不备举。学者务宜熟读仲景伤寒书,便得圆通应用变化之道,切不可死守原文,当以明理为要。
  【阐释】《伤寒论》原文大承气汤用于阳明病者有十一条,用于少阴病者有三条,大都有热结里实,宜急下存阴的病征。郑氏专就阳明里症立说,故特别指出“胃家实”三字提纲,必须审察的确,如大、小便不通,大便鞭、腹满、狂乱奔走叫骂,不避亲疏,潮热、谵语种种病象,务宜斟酌,不可猛浪误用。又指出吴又可《温疫论》中用此方者有三十余症,教人宜明圆通应用之妙,不可死守原文,。是既慎重而又通达之论。其推广应用以治咳嗽声如洪钟,食人入即吐及头晕神昏无主三症,俱非应下之症,但审其俱由邪火炽甚而致,故以本方治之而愈,实属善用成方。本方由大黄、芒硝、厚朴、(原文为“,”,疑有误),枳实组成,大黄苦寒沉降泄热,芒硝苦寒辛咸泄热软坚,枳实、厚朴消导通滞,共收去实热,通积滞,除燥结,峻下救阴的功效。笔者曾用此方治臌胀病,患者腹胀如鼓,胸胁满闷,皮肤苍黄,肌肉变硬。大便常秘结,所下如羊矢,舌质深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精神不衰,口渴饮冷。此病显然属阳明腑症,痞满燥实俱备,故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而愈。现代应用则更加广泛,善于加减化裁,能治多种肠梗阻及阑尾炎,使许多病者可免于动手术而治愈,即动手术后用本方亦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还有用以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于通下后即能热退神清,抽搐停止,这可能与本治方治谵语神昏的作用有关,足见其适用之广泛。
少阳经用药图

  此方虽名为少阳方,究意总是太阳经所感受的这一点邪气种子,不能从胸出去,逆于胸胁之间,阻其少阳升降之机,故少阳之经症作。其方治少阳,实是治太阳也。
小柴胡汤圆通应用法
  1、治两胁胀痛。(原文无“。”,疑有误)
  夫两胁乃少阳所主,今见胀痛,是少阳之气抑郁不舒也。柴胡汤力能舒少阳之气,故治之而愈。
  2、治头响,两侧胀。
  夫头之两侧,乃少阳所主,。今见胀而响,是少阳之火浮于上也。柴胡汤力能治少阳之经,倍黄芩力能清少阳之火,故治之而愈。
  3、治两耳红肿痛甚。
  夫两耳前后,俱属少阳所主,今见红肿痛甚,是风热之邪聚于少阳也。柴胡汤力能治少阳之风热,故治之而愈。
  4、治疟疾。
  夫疟之为病,多缘外邪伏于少阳,不能从转输而出,少阳居半表半里,邪欲从阳明而出则热,欲从太阴而入则寒。诸书云疟不离少阳,皆是明少阳之经气不舒,转枢失职,邪故伏而不去。小柴胡汤力能伸少阳之气,少阳之气伸,转枢复运,邪自从此而出,病自愈而人自安也。
  5、治吐酸不食。
  夫不食而吐之症,属于太阴,理宜温中健脾,今见不食吐酸,明是木气不舒,上克脾土,土畏木克,故不食。(原文为“,”,疑有误)酸属木,乃是禀少阳热气所化,土木相凌,故见以上症形。小柴胡力能舒少阳之气,少阳之气舒,即不克制脾土。两经之气平,而病自不作矣。
  6、治妇女热入血室、谵语。
  夫肝乃藏血之所,肝与胆相为表里,胆移热于肝,热入血室,故见谵语。柴胡汤力能治肝胆邪热,故治之而愈。
  按此方功用颇多,加减变化亦无穷,伤寒书言之甚
  详,兹不赘。
  【阐释】郑氏对少阳经用药图所述,似未尽揭出小柴胡汤证的全貌,而谓“此方功用颇多,加减变化亦无穷,伤寒书言之甚详。”仍示人要细读原书,以明其广泛应用,则是很确切的。据原文,本方的主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原文有“、”,此删去,疑有误)、等项。因邪至少阳,正当胸胁部郁位,在半表半里之间,邪正相争,汗、吐、下法俱在禁用之列,只有和解为上。仲景特立小柴胡汤,寒热补泻并用,表里上下分消,以达调气行血,助正祛邪的目的,为和解剂加之首选方。方中主药柴胡,气清而升浮,味苦而降泄,具有升降两性,黄芩苦寒,姜、夏辛温,共具辛升苦降之妙用,复用人参、甘、枣助正以祛邪,故能使少阳半表半里之气机舒畅,上下内外协调而诸症尽解,原文七种或然证〔兼证〕的加减法,亦颇切要,故应用极为广泛。,郑氏用以治胁胀痛、头响胀、耳肿痛、疟疾、吐酸不食、,及妇女热入血室、谵语,均属少阳经腑邪热抑郁,气机不畅之病,故能治之而愈。笔者用以治肝咳,其由于肝阳不足,症现腰胁胀痛,足膝时冷,咳嗽则夜间痰水更多,气逆而恶寒,苔白滑,脉微细而弦。用小柴胡汤去参、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桂枝以温肝利肺而咳愈。如因肝阴不足,肝火上逆,自觉气逆于喉间,频发阵咳,烦躁易怒,面赤唇红,口干口苦,痰黄,不易咳出,咳时引两胁作痛,甚至发呕,有时又干咳无痰,口中津液少,舌质红,苔青白而干燥,脉见紧数或弦数。法当滋肝、降火、润肺,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贝母、知母,石膏(原文为“豪”,疑有误)以清热、润肺、止咳,即可诸症自愈。又曾治胃脘胀痛,其证状为口苦、目眩、胸胁满闷,脘腹时作胀痛,稍多食则胀痛难忍,大便溏汤,日四五次,舌质淡红,苔腻,脉弦细,治以小柴胡汤加公丁香、吴茱萸,二剂而全愈。现代用以治疗具有本方主症的多种疾病,如感冒胃、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各型肝炎、,胆囊炎、胸膜炎、肠伤寒、肾炎及产后发热、长期潮热等,只要加减适宜,均能收到良效。更有用本方以通小便,止泄泻的,可能与原文所谓调“上焦得通,津液得很下,胃气因和”的作用有关,足见其制方之精当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